APP下载

去伪存真?助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2018-01-10高秀华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小学数学

高秀华

摘 要: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但在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急于告诉学生知识内容,以致学生思维被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作者根据个人教学实践,谈课堂中几个常见的“假思维”教学误区,并尝试提出优化的策略,通过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回归数学的本源,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活动;去伪存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的课堂就不是数学课堂。在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真思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笔者以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的教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数学思考不一致的“伪思维”现象,即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马云鹏教授曾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1]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去伪存真,助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呢?

一、去浮光掠影 促思维激活

培根说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却常常伴有“伪思维”的教学。也就是数学教学变成了以教师的“想当然”、教师的理解为教学的起点,教师一味地给予,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与自身的数学思考不一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若没有经过自身的数学思考与体验,而是在教师所谓的“引导”下以及看似高效的学习模式中掌握知识,那么在这样的课堂难以有所收获。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教师出了这道题:“已知两条边上的高和一条底边的长,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底×高,但底和高不是一组对应的。

细思量,学生之所以错,“罪魁祸首”是套用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对公式的理解一知半解、机械应用。在推导公式过程中若没有关注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哪条边上的高,再加上教师在让学生探究过程中没有突出这一重点,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根据公式 “底×高”计算,从而出现上面这种错误情况。于是,课堂上,教师适时借用学习经验在黑板上写上“对应”两个字,并加以提问:“孩子们,7.5厘米底边对应的高是哪一条呢?”李X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就是它。”“思维加动作”是真思维、真操作,答案在学生的表达与比划中显山露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教材上下功夫,读懂、理解、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教材中例题的每个问题、每句话蕴含的意图,洞悉每一道练习题的目标所在,不可浮光掠影。唯有如此,方能深刻领悟教材资源,用好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华丽转身,引领学生享受数学思考带来的快乐。

二、去越俎代庖 促对话发展

目前,假教学的现象很多,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追求所谓的“华丽”,利用多媒体和大量的学具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与学习,而这一切的设计者却是教师,试问,这不就是教师设计好的一环接一环的教学,而学生只要跟着教师走就行了吗?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我发展从何而谈?有时更像是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式满堂问的教学,看似“热闹”,实际是教师与学霸在“秀恩爱”,更有时是教师一个人在“自恋”。而真正的教学是要问其根,问到学生对知识的疑惑处,问到数学知识的本源。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授业是教师的行为,而解惑的前提是学生的质惑,因此,解惑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互动。

如教学《包装中的学问》一课时,“两个牛奶盒怎么包装所需包装纸最少?”教师让学生分别呈现三种包装方案,并在一问一答中给出三种包装方案各自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计算三种方案所需的纸,所有的学生都直接用统一的计算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计算,即长×宽×2+长×高×2+宽×高×

2。不给余地的教学,是典型的束缚学生思维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在教师牵引下,顺着步子走,有自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吗?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很多教师急于求成,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維强加给学生,以便迅速度过尴尬的困境。同样是教学这一课,另一位教师则是首先问:“孩子们,计算两个牛奶盒怎么包装所需包装纸最少时,请拿出两盒牛奶,摆一摆并思考哪种方案会最省包装纸,并动手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完成后请小组展开讨论。”借智用智,在合作互动下,学生们进行了“真对话”“真思考”,呈现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上面提到的算法的,算出各种方案所需包装纸再进行比较;有直接算出重叠部分面积的,并比较重叠部分谁的面积大,所需包装纸就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活动中操作、思考、质疑与验证,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既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提升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三、去华而不实 促深度思考

数学学习必须是在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展开的,而这些活动是以学生的思考为依托,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深度。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脱离数学思考的活动,那么,学生将慢慢地远离数学,数学学习也无法“聚焦”。一些数学活动看似丰富,却不能抓住数学的本质,当一切“热闹”过后,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想要传授的数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此,数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为起点展开,以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依托进行。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一个零件形状大小如下图。题目是“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当题目出示后,还没等教师让学生齐读内容,班上个别眼尖嘴快的学生便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其他原本正在冥思苦想的学生都被这些个别学生的举动吸引住了,停止了个体的思考。随后,一位学生得意洋洋地把正确答案公布出来,班上的其余学生大都点头信服,认同这位学生的答案,但自己却没有给出思考答案。如果进行课堂“二度重构”的话,必然会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体积、表面积各指哪一部分,紧扣其本质,让其思有所向、思有所达,进而进行个性表达、个性体验、个性思考。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真实的。

每个班级都存在优等生,他们在课堂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学生在学习上对他们往往产生依附性和盲从性,尤其是在课堂思考上,容易出现优等生独霸课堂的局面。因此,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其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給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你知道为什么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霸权”,又可以为别人学习留足思考的时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2]。现在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不过,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数学学习都能在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行自我构建,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在数学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地学习,仅仅充当了一个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观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全程参与度不够时,探究性学习便会处于低效的层次。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到个体,凸显学生思考的真实状态,力求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思索,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真正形成数学思考的核心素养。

四、去肤浅游离 促有效操作

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会自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给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灵动的血液,让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新气象。然而在课堂上,学习情境有时是无效甚至是误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操作活动存在不少诸如形式化、低效化乃至无效化等伪操作,使课堂教学走向更深误区,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有的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数学素养建构所谓的“动”的数学课堂,创设一些数学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却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去甚远,这也使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变得毫无意义。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一条长移到另一条长上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两条长一样长,再移动一条宽,让学生发现两条宽也一样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2+ 宽×2”。多媒体的引入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智力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亦受其害。很多教师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把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操作回放,更有甚者用演示代替了教师的引导,顶包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操作略有伪操作之嫌。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会影响原本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合作探究活动效果。试想,多媒体演示像电影一般播放,直接将整个过程输入学生大脑中,学生的动作操作和思维探究能力发展从何谈起呢?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这时教师能让学生实质性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其效度是必然的,其精彩度是绝对的。动手操作是解决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性过渡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及从体验中获取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结语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3]。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尽量摒弃那些充斥着替代学生思维的“伪思维”现象,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合理有效的点拨,巧妙引领,去伪存真,激活学生思维,真正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真正助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数学核心素养及其特征分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8-11.

[2]宋 均.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生活的多元融合[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7(5):27-28.

[3]韩立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小议[J].学苑教育,2018(8):43.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小学数学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思维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