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数字化教学误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2018-01-10王莉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黄山课件数字化

王莉

摘 要:文章在肯定数字化教学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过于依赖数字化给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从束缚学生思维和想象、弱化学生语言感知和领悟、阻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埋没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四个方面加以详细的阐述。最后指出如何真正地优化语文课堂:注重学科特点,杜绝滥用;紧扣文本主题,创设情境;化解重点、难点,动态直观;传统现代并用,相互融合。

关键词:数字化;语文教学

一、数字化技术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弊端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观念,扩展了人们的学习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因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与众不同。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一时间似乎没有数字化就上不了公开课、示范课。但数字化教学不是万能的,一些教师对它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一味地强调它的功效,泛滥使用,反而会带来种种的弊端,特别是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1.束缚学生思维和想象

阅读是读者对读物的再创作过程。学生阅读时,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身体力行地直接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成,跟“文本”进行了具有创造性质的心灵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对作品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阅读中得到了培养。如何理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找来了一幅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以求帮助理解。但“春风又绿江南岸”岂是一幅简单的春天画所能言尽的?“又绿”又如何能从一幅画中简单地体现?所以,这时用插图,不仅是多余的,还阻碍学生的想象。因为再好的图片的表现力也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

语文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并产生相应的思想感情。语文不是由“图像”到“形象”,而是由“语言”到“形象”,用数字化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的想象,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学生接触的东西太实际了,想象的空间就太少,缺少了从容欣赏那种寄托于文字的清幽淡远意境的心态。简单的“声音”、机械的“图解”只会破坏它美妙的韵味,出现非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引着学生朝着设定的思路走下去,学生就难以打开思维,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2.弱化语言感知和领悟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用数字化难以形容和传达的。学生只有深入感知和领悟文本语言,才能真正汲取到艺术营养,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有时是需要通过朗读来完成的。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上《谏太宗十思疏》时,先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反复指导: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又把自己的朗读和大家比较,反复体味作品的情感。然后抓住“求木之长者”中的“长”的读音和两种版本的比较来激发学生广泛的讨论,以质疑、思辨,辨析、品味,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堂课并无美妙的音乐、华丽的画面,更没有插入演绎性的视频,却处处抓住语言的本身,带领学生慢慢地品味,慢慢地领悟,让其感受真切的“语文”,这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领悟。

数字化教学在形式上使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似乎使语文信息传递得更加快捷与形象,但恰恰是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影响与制约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数字化课件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本位” 。

3.阻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让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还需要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来交流情感,需要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教师教学中用课件代替讲解,用课件代替朗读,用课件代替板书,就很难集中精力将全身心的感情融入课文中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就大大减少,交流的频率也大大降低。这种以“人”“机”交流取代“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使课堂失去生动活泼的力量,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指挥课件运作,而学生死盯屏幕。这样的课堂没有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空间、余地,没有师生心灵呼应的契机,容易導致课堂上教师的被动、师生间的情感断层,阻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4.埋没教师的个性和特长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或深沉含蓄,或热情大方,或温文尔雅,或爽朗俊逸。每位教师还有自己的特长,有的长于叙述,有的长于描绘,有的长于诵读,有的长于论辩……这些多样化的个性和特长使语文教学领域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现今课堂上,不少教师唯一的动作就是点点鼠标,成了课堂的幕后工作者。板书和朗读本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最能体现语文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但许多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粉笔,整堂课不见一字。明明适合用黑板随机书写的内容,非要用课件进行“电子翻版”;需要声情并茂地朗读,硬用一段录像来代替。这样就使本应体现个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成了人与计算机的对视。在学生眼里,语文老师常常成了名技术操作员,谁来上都差不多。

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等主观因素,有着鲜明的个性,教师机械、僵化地套用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运用数字化技术

1.注重学科特点,杜绝滥用

新课程要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学科的整合,但语文就是语文,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果使用数字化技术,教师就不能很理性地分清界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语文课上成艺术欣赏课,过分突出音乐效果和画面的冲击力,让学生重音乐感受而轻语言文字本身。比如我们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一味地播放琵琶曲子,就忽视了对诗歌本身的语言解读,忽视了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分析,难以让学生体味诗人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这首名诗就被“糟蹋”了。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一味地用多媒体来介绍红军的长征,播放一些影像资料,一节语文课就变成了历史课,变成了政治课。这样一来,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就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成了滥用,这样反而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课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才能让课堂高效。

2.紧扣文本主题,创设情境

很多课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教师除了可以运用诵读的手段,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数字化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教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要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有具体形象的描写,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很少有学生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奇石的秀美景观。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更加深了其对黄山的认识。再请学生们重新走进课文,让其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3.化解重点、难点,动态直观

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要让语言文字由静变动,鲜活起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上《詹天佑》一课,最能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他所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条线路?火车是怎样在线路上行驶的?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青龙桥陡峭的坡势,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演示出“人字形”的线路,即一列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过程。直观演示、动静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无需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4.传统现代并用,相互融合

数字化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重点的字、词、句的展示,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如,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数字化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数字化技术作用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语言就会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最终无法达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数字化教学势头正猛,我们既要敞开怀抱,更应有清醒的头脑。数字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是辅助位置,一切设计应为教学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课堂艺术点拨、启发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意图沿着课件提示去探索新知,这样才能激活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课堂的效率。对于一节语文课要不要用数字化,教师应有务实严谨的态度,不应盲目跟风,更不能图省事随便套用。教学中要把数字化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互补,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顾 娟.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3(9):102-103.

[2]游洋琴.在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J].读与写,2017,14(31):80-81.

[3]王 静.例谈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契机[J].中国现代教育裝备,2013(10):64-65.

[4]沈晓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建构主义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黄山课件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黄山日落
黄山冬之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数字化制胜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