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8-01-10周明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文化建设

周明星

摘要:“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文化建设应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协调、文化绿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第一动力;文化协调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绿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化开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共享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遵循“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脉络,走出文化创新、文化协调、文化绿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的新型文化强国之路。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协调;文化绿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30-04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文化建设的不断优化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基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文化既蕴含着价值观,承载着价值观,又影响着价值观的生成”[1],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塑造至关重要。但我国在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多种矛盾的交织,如中西问题(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观、文化自卫、学习西方与反侵略的交织)、古今问题(悠久传统、文化自信与现实问题)、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等等问题。基于此,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应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协调、文化绿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文化建设为契机推动“四个自信”的全面优化,实现“五位一体”发展的整体提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不断推动我国文化发展构建。

一、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与引擎契机。只有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才能凝心聚力,增强综合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2]。由此,实现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需有效运用创新的策略方法。

1.转变文化价值观念

由于道德、科学、政治思想、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或要素构成排列组合的差异致使文化价值体系多样化存在,文化价值观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处的社会关系与结构不同。“以风俗传统、道德风尚、语言文字、价值观念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烙印”[3],但创新视角下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与重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转型的需求,以文化价值观念为契机,促进新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开展。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促进文化價值观念的创新、转型、改造与整合,促进文化在改造过程中实现时代性、民族性及连续性的统一。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创新动态转变中实现主流文化内容的丰富与文化创新实践的开展。

2.丰富文化知识体系

作为系统化的巨系统工程,文化知识是人们对世界认知与改造的武器。传承与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促使人类文明逐步演化,人类社会形态更替演变才得以实现。知识作为一种力量与全球化发生着相互作用,不断洗刷着民族文化的根基。促进知识体系的创新,需结合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构建满足多种需求的知识体系。在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与发展目的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现代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就必须促进文化知识体系的创新,促进我国知识体系的转型,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转变文化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国家文化构成的骨骼与框架,并随实践的变化发生着种种改变。当今,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世界文化不能局限于思维定势,需根据不同群体、集团、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形成多元文化发展思维。依据各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在尊重民族和个体的政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努力寻找思维的共同点。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中寻找新的文化共同生长点,在处理各类问题的矛盾中搜寻新的方式方法,以新的思维解释文化内容、探求新的文化阐释方法、以新视角表达文化、以新思维促进文化传播,进行经验的推广,促进文化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实现文化思维的合理转变。

4.完善文化体制

文化体制是文化价值的外在体现与制度保障。文化的创新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以制度的保障与支撑为文化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要实现我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从文化的决策制度、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经营制度、投资制度、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促使现有文化制度的转变与优化。通过文化体制的转变促进中国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发展的突破,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文化协调: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协调发展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失衡的发展。针对我国文化现存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下的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多维度的平衡与协调,并以此增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后劲,走出一条文化协调之路。

1.物质——精神文化的协调

物质文化是在物质载体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物质财富的丰富,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中心,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是给人们带去更多福祉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由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精神文明系统。物质文化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精神文化发展注入活力。精神文化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保障。精神文化的发展须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保持步伐的一致性、努力实现二者协同共进。现阶段,我国仍需坚持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不断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一元——多元文化的平衡

一元文化就是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民族、国家、社会共存的具有独立特征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即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文化的发展,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把握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握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国色社会主义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武装全党,开展全民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发展中,并融入到我国发展的各个领域与各个行业,促进文化转化为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注重文化的创造活动,坚持文化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促进文化和谐发展,推进文明风尚的形成。endprint

3.传统——现代文化的共振

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促进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割裂,在文化协调发展中要对二者兼顾,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振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当前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我国治国理政的水平、增强公民社会与历史责任感[4]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要以扬弃的态度进行继承与发展,为时代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时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华文明要寻找其中的闪光点,促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协调、适应发展。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榜样示范。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明创新,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良好社会文化风范的形成,推动我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传承与创新。

4.中华——世界文化的和谐

文化的形态是以多种形式展示与体现的,各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可以在相互交流之间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促进“走出去”与“引进来”两个方面的和谐共生:其一,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中国文化高度走出去要抓好中國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在全球化视角下,通过树立文化精品意识,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特色文化发展,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等手段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二,学会借鉴学习优秀文化成果。以学生的角色定位置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对先进科技与优秀文化进行批判吸收,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其三,注重国家文化安全。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过程中,要维护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防御不良文化的渗透,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为文化“走出去”的考量标准。

三、文化绿色发展: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文化绿色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底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保证文化内容的绿色发展,需防止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亚化占据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科学规划文化绿色发展内容,完善文化绿色发展“红线”划定,完善文化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正能量”因素,促进文化绿色发展。

1.注重内外文化塑造融合之底色

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内外文化的塑造与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根本底色。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要注重主流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发展还需兼容并包、积极成长,对各种非主流文化批判吸收,通过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创新本地文化,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相融合的方法,将外来文化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大环境下,保证中国的文化发展处于社会主义轨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包容非主流文化,积极引入新的文化元素,通过内外融合的推进才能促进文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同时,也要预防多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普世”文化价值等所带来的错误思想的误导,防止各类不良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保证文化在内外文化交融中“绿色”的底色。

2.科学规划文化绿色发展内容

合理有效地整体规划可有效促进文化绿色发展。文化开发、规划等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对各类文化摸底、梳理,整合统计,统筹全局,宏观规划,在文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确立合理的开发时间与强度,促进与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内容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系统规划,整体考量,重点把握,突出攻关,利用优势,逐步实施,满足多样化文化绿色的发展需求。预防在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盲目、无序、低水平、急功近利等缺乏系统规划与长远目标的“无厘头”文化发展。防止违法乱纪的“黄色”文化、钱权交易的“粉红色”文化、贪污腐化的“黑色”文化等不良文化的滋生蔓延,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实现文化内容的绿色健康发展。

3.完善文化绿色发展法律法规构建

建立严格的文化发展红线制度为文化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各种政策规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强制力相对缺乏的必然结果。因此,部分文化政策法制化亟需提上议程,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法律体系,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文化绿色发展的“红线”保障要做好三点:其一,在立法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法律法规。正确定位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针对各自发展特点,进行文化绿色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创新尝试。各级法律部门结合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颁布具有高度可行性与适用性的法律、法规,健全地方法规建设,提高文化立法的科学性、统一性、协调性,为我国文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化开发的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其二,在守法上,要大力推进文化法制宣传,营造促进文化发展的良好绿色环境。促进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其三,在执法上,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依法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依法制裁阻碍文化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文化的蔓延与发展。通过法律的手段为文化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净化文化发展空间。

4.完善文化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完善文化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级文化共享工程的各级中心、基层服务点要明确自身职责,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学习,通过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学会运用新技术为绿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国家网络中心应积极促进绿色文化网站的优化升级,提供丰富且健康的数字化网络资源,以追求卓越的绿色网站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契机,提供能够满足人民多层次文化需要的网络技术与保障。同时,国家网络中心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甚至是消除不健康文化的传播。通过技术手段对不良文化实行全天候监控,抵制社会负能量的传播与扩散。各类文化建设中心需不断完善网络资源,提升绿色文化的服务质量。拓展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室、基层党委文化宣传等方式,以优秀文化的传递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技术手段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误读、误解、贬低、毁损的声音才会自绝于耳[5]。endprint

四、文化开放: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开放是促进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开放就是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开放方略,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创设文化开放条件,做好“土文化”与“洋文化”的战略结合[6],形成中国特色的开放之路,这是提高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水平的必由之路。

1.合理规划开放方略

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做好文化开放规划与展的重发要保障。在“开放发展”理念指导下,对外文化开放水平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合理规划开放的方针战略必须做好几个方面:其一,文化开放的走出去要为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服务,而不是推崇文化霸权或文化意识演变,以软实力展现大国风采;其二,要有开放的视野,以开放的视野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汲取外来文化营养促使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同时学会以外国语言、文化风格等表达方式阐述中华文化;其三,确立文化开放的地缘空间思维视野,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文化的开放战略也受到影响,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的国家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高度适用性的文化方略,在与时俱进中依据不同层次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其四,文化开放要有分清轻重缓急。针对不同地区,抓住文化走出去的重点、中心、关键工作,同时不可忽视枝端末节文化开放工作,以整體性的视角促进文化开放工作的开展。

2.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及增强中华文化政治认同的基础上,以积极与开放的态度参与到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中去,采取主动性的文化战略,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其影响,塑造“中国形象”[7]。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需要做好几点:其一,挖掘对外具有影响力的观念性文化。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优秀精华,并用其铸造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中国的特殊性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去;其二,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制度文化。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就必须实现文化发展所需要的重大制度创新,提升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经验与模式的感召力;其三,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制定。积极承担起文化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规则制定,借以反映和表达中国关于国际文化利益分配的合理主张。

3.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文化开放大势的实现,既需要制定合理地对外开放方略、积极建设合理地世界文化秩序,更需打造能够满足各国消费者需求的国际文化品牌,打造中国文化品牌需要做好几点:其一,创造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品牌。在确立长期目标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把民族元素与国际元素有机融合起来,并通过在国际文化市场的检验中,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例如,中国餐馆、中国功夫等都是较好的文化资源;其二,持续开发国际品牌的创造意识。中国的文化人、文化机构不仅要有文化产品品牌的创造意识,还需要文化品牌的持续开发意识和延续创造能力;其三,努力推动特色文化产品向国际化产品的转变。实现特色的文化产品向向大众化国际文化出口的战略转变,是中国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目标的客观要求。以中国文化资源为载体,推动文化产品内容的国际化,综合把握国内、国际文化主旋律的衔接点,促进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现代国际文化与未来人类先进文化的文化产品的创造。

4.创设文化开放条件

文化开放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与文化发展的驱动力,相关部门积极为文化开放创设条件,助推文化开放道路瓶颈的破解,为文化开放提供良好环境氛围,要注重几点:第一,发挥文化对外开放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文化自信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党中央领导实现全民智慧的凝聚,从全局的角度做好战略规划,协调中央与地方,各级部门的落实情况,依据国内与国际的文化市场与需求等因素的变化,适时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指引我国文化实现开放的发展;第二,拓展文化传播平台。以电脑、手机、各类APP网络终端等技术为载体,为优秀文化内容走出去提供技术保障。把新兴技术发明与创造迅速转变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促进文化大众化、全球化的传播;其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利用高校、文化团体、企业等力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国外文化中心建设,促进文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文化层面上的双赢,促进文化外向型的发展。

五、文化共享: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就是尽可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激发全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目前我国文化公平正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文化共享就是解决文化资源分配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平正义,实现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这是我国实行文化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加强文化共享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扎实推进文化共享工程

多年的文化系统工程的建设实践提高了乡村远程教育的时效性,从智力角度平衡和调整了农村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改善了农村农村文化娱乐状况,增强外部信息的获取等等,资源共享取得较大成效,但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巨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领导与协调,提高各部门参与文化共享的效率。坚持公益性为主,激发各部门文化共享工作的积极性,做到宏观统筹,统一标准。积极为文化共享工程创造条件,坚持从整体高度统筹规划,分步推行,突破重点与难点,破除制约文化共享工程落实与发展的各种瓶颈。把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与相关产业结合起来,促进规模效应的形成,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效益最大化。

2.推动文化“精准扶贫”

推动文化“精准扶贫”是实现文化共享的重要手段。就我国城乡文化差距较大、甚至出现文化“贫困”现象而言,我国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要积极发挥“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建立有效地文化下乡机制,通过文化义演、电视文化节目播放、手机文化新闻等文化传播方式推动文化资源共享,让文化进入中西部贫困地区,保障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基本文化生活权益。此外,对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通过文化低保工程维护城镇居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势在必行。endprint

3.提高适用性文化共享资源建设

具有高度适用性地文化资源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文化建设的质量,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在文化共享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提供文化资源要以区域文化特征、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特色风情为考量标准,依据文化资源的特点进行模块化开发,满足各类群体对文化资源的需求。文化共享资源建设需要加大适用性资源的投入力度,以不同条件下的文化资源需求为标准,数字化资源的提供要与人民群众的需要高度契合,科学地开展资源建设才能增加更具文化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适用性文化资源的辐射力与渗透力,有针对性地把适用性文化共享资源融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形成多方渗透融合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发展的共享性。

4.增强文化服务供给

加强文化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是为实现文化共享提供人力资源储备的需要。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适用性文化共享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文化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避免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资源的浪费,才能为增强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文化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渠道联合。高校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结合本地实际,设置服务型文化课程。通过高校教育的产、学、研与服务型文化发展需要有效结合,改变文化人才相对缺乏的局面,促进文化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政府加强对地方服务型人才的引进。如政府可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要把文化水平作为人才引进的考量标准。地方领导应积极支持大学生青年文化工作的开展,通过新型文化人才的引进,增强服务型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之,文化创新、文化协调、文化綠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驱动力、必然要求、底色保障、大势所趋与根本目的。“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文化强国的实现应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协调、文化绿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发展的有机统一、协同并进、系统优化、全面提升,注重文化驱动型强国战略内部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梅萍,罗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4.

[2]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3.

[3]肖唤元,秦龙.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14.

[4]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

[5]梁秀文,夏从亚.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6(11):81.

[6]孟宪平.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

[7]王一川等著.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9.

[责任编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文化建设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