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意识形态传播观及其特征
2018-01-10揭晓
摘要:意识形态传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对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性、根本任务、基本原则、重要方针、策略方针、新阵地、新路径及新布局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意识形态传播思想,充分展现了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的统一,整体性思维和重点突破的统一,问题倒逼与改革创新的统一以及意识形态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传播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07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32-05
意识形态传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政治合法性,塑造国家形象及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形势,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形成了系统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意识形态传播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传播观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外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传播的重大战略意义、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实施方法及具体要求等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厘清了长期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和困惑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关于意识形态传播思想的已然形成和成熟,为实施社會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战略提供了丰富的、系统的、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实践路径。
1.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定位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体现的是“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具有强烈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谙意识形态在治国理政战略中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首先,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来看,意识形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立国之魂,是阶级意志的思想表达。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如何借助思想手段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意识形态传播,以获得本阶级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同、信仰和忠诚。“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统一的意识形态作为指引,那么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因缺乏动力和方向而杂乱无序。”[3]其次,从国家战略目标的全局来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因此,“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5]
2.两个巩固: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任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力量的源泉。“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完成这“两个巩固”的战略任务,正是我们筑牢精神长城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铸魂工程的重要内容。首先,“两个巩固”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发展规律,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作为排除其他思想干扰,稳定人心,统一行动,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其次,“两个巩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感召力和聚合功能,使我党能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实现“两个巩固”,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重要遵循。
3.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原则
“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8]首先,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抵制、消除“否定党的领导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想。显然,那种否定党的领导,取消人民民主专政,鼓吹西方的“宪政民主”的言论本质上都是背离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原则的,必须给予坚决地的抵制和反对。其次,坚持人民性,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9]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导向。因此,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既是做好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
4.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针endprint
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0]首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认为:“国家建设的目标正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1]毫无疑问,“一个社会要是没有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1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其所推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无疑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发挥着价值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自觉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充分发挥好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只有弘扬主旋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思想才有主心骨,才能在多元化中立主导,在多样化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其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体现时代性,突出典型性。要不断发现、挖掘、总结和宣传报道各类典型和先进感人事迹,发挥典型的标杆作用。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等典型报道,对弘扬正气、集聚能量,推動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着眼于培育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5.“时、度、效”的统一: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策略
“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3]这就要求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坚持与时俱进,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打破僵化的旧框框,改变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传播内容和方式。首先,把握“时”,即传播的及时性。习近平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特别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在信息化时代,一味地依赖“防”和“堵”的策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不仅不能抢占先机,先声夺人,反而只能造成被动的局面。其次,把握“效”,即传播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但并不意味着其传播上有效性。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大众传媒日益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不及时研究传播规律和大众接受心理,而仅凭一腔热情和简单的手段已经无法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因而,必须调整和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的叙事方式,摒弃那种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的传播方式,通过吸取、提炼那种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范畴和话语中国化合具体化,增强其渗透性、说服力和有效性。最后,把握“度”,即传播的分寸。这就要求意识形态传播必须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全面观察事态的发展进程,及时掌握信息,并迅速做出辨识、判断和决策。
6.网络舆论引导: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
“掌握舆论和引导舆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14]网络以其传播的快捷性、交互性、超容量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5]首先,坚持党管媒体,守好网络舆论阵地。“舆论从来都是有控制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6]网络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习近平强调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17]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完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警察监管与跟踪系统,随时把握网上信息动态,过滤无用信息、有害信息,发挥好“把关人”的角色,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以摆脱“网络乱象”的困扰。其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一是大力加强重点网络建设,把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领域。二是主导网络议题设置,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三是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功能,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进行讨论、分析、解答,从而引导、控制舆论的指向。最后,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处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他们在信息选择、议题设置、舆论引导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
7.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18]首先,理念的创新、观念的突破。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如果意识形态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无法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回应和解释,无法应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挑战,势必影响自己的合法性权威和主导地位。因此,意识形态传播必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保持其生命力和权威性。其次,手段创新。新办法、新手段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手段方面的创新,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硬件”质量。同时,多创办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提高网上宣传质量,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应突出采用引导、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传播方式,以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艺术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最后,基层工作创新。“生于毫末、见乎纤芥”,思想宣传工作的服务对象、工作主体和任务落实都在基层。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形态工作者能够扎根于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8.构建大宣传: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布局
“意识形态工作是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需要多方联动、全员参与。”[19]首先,齐抓共管,构建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必须切实担负起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避免宣传部门“单打独斗”,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头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其次,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强化学习,克服“本领恐慌”,致力于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专业上有“几把刷子”,提高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任务的能力,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最后,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做。“众人拾柴火焰高”,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全局,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优势,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endprint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传播观的鲜明特征
1.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的统一
战略思维就是要有大局思维、全局思维,即意识形态传播要主动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从大局上去思考问题、观察问题、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发展上做出判断和决定问题。底线思维,即凡是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20]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的统一,首先,在重大方针和原则问题上既要有战略方向,也要有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传播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性,立场坚定,方向正确,自觉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定宣传和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的战略部署。同时,在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具有很强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其次,既要把握大势,乘势而上,又要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亿万群众的信念、理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和主旋律,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势。但是,我们也面临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撞、交锋、交融等影响。因此,意识形态传播必须顺应国内外新的舆论环境,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发扬用于改革,锐意创新的精神,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形成巨大的压倒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导权、主动权。最后,在思想方法上,既要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也要发挥策略的灵活性,能够审时度势,把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2.整体性思维与重点突破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整体性的思维强调,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问题,不是局部性、阶段性的工作。坚持整体性思维和重点突破的统一,首先,要整体谋划,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在力量整合上,必须坚持“一盘棋”,形成“大合唱”,全党齐动手,所有的党员干部,所有的宣传部门和单位,各个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播方式上,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注重感性传播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切实提高传播效力。其次,突出重点,把网上舆论宣传工作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必须面临最大变量,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关系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兴衰。网络的兴起,实现了全球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具有远超传统传媒的强大传播优势,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竞相角逐、交锋的主要场域。一方面,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改变“黑色地带”。最后,着眼大事。意识形态传播要着眼大事,才能切中要害,顺势而为,重点把握“五位一体”,聚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大事,方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3.问题倒逼与改革创新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习近平总书记的意识形态传播观正是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和形势提出的。首先,要求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在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信仰缺失,不信马列信鬼神,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等问题,强调意识形态传播必须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不能变。针对有的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的问题,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针对在涉及事关重大问题和原则性问题上“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问题”,强调必须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具有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不断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了要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要求因地制宜,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结合起来;既强调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也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最后,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如果没有一套具备亲和力、辐射力、引导力和說服力的话语体系作支撑,就没有国际的影响力、话语的吸引力、文化的传播力和价值观的感召力。”[21]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把我们的发展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话语优势;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和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争取国际话语权。
4.意识形态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构筑当代中国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意识形态为国家治理明确了价值取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有主张、有定力,绝不能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不仅为国家治理明确了价值取向,也从具体实践的角度规定了国家治理的运作机制。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我国改革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观念基础和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把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提升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看,在经济治理现代化中蕴含着富强、文明和自由的价值理念;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蕴含着平等、公正与和谐的价值理念;在政治治理现代化中蕴含着民主和法治的价值理念。因而,中国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风险考验提出来,是对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党中央就“为什么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及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课题所做出的顶层设计,为新形势下克服“本领恐慌”,主动谋划“讲话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导,必须深刻领悟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2][4][5][6][7][10][13][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3,153,153,153,15,155,55,155.
[3]王永贵.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重大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5-9.
[8][15][1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3,204,204.
[9]揭晓.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29.
[1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43.
[1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567.
[14]李春华.论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的理论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41-46.
[16]廖永亮.舆论调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2.
[19]李宗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新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16(2):35-42.
[20]习近平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1).
[21]王永贵,刘泰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对话话语体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5-14.
[责任编辑:庞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