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创业课程设置的路径探究
2018-01-10张雅婷姚小玲
张雅婷,姚小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西方创业课程设置的路径探究
张雅婷,姚小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创业教育在近年来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丰富的理论成果。西方国家从1947年开始,就对创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对西方文献的整理,对其创业课程设置的讨论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并从创业课程的对象、如何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探索创业课程设置的合理路径。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理论研究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都离不开创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业都是激发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创业力也被视为一国未来经济发展可能性的重要指标。因此每一个国家都对创业十分重视,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开展了对于创业的研究并得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相关创业管理课程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就进入了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论大讨论。这其中,有关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专题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学科的专业研究起步较晚,各高校的试点和实践情况也各不相同,还处于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从创业课程设置的角度,本文将从为谁设置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如何设计、创业课程怎么教三方面梳理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探索创业课程设置的合理路径。
一 为谁设置创业课程
设置创业课程,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对象,有了清晰的教学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创业课程。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在这一点上存在很大分歧,这源于他们对创业课程设置目标认识的不统一。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首创企业家,有人认为是为了培养普通工作岗位上的创业者[1],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培养全体学生的能够成为企业家所具有的独特个人品质,这些技能能够有助于学生成长(Chi-Kim Cheung,2008)[2]。
欧盟委员会认为创业是“能应用在所有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为人态度”,Fuchs,Werner,Walau在此基础上提出,创业教育要发展人的创业精神,要让人们把雇佣自己作为职业选择倾向之一,要教授具体的创立企业的知识和管理之道[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对象并不只是针对那些一心要开创全新事业的创业者,同时包括那些将来不会选择自我创业的普通工作者,他们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扬创业教育中所学会的创新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创新者。基于这种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创业课程的设置对象应有如下三种:
1.有创业倾向的学生,为他们设置课程是要教会他们开创新企业的技能。
2.不打算独立创业,但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的学生,为他们设置课程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可能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但对该领域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为他们设置课程是为了今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具体的创业课程设置应该考虑这三种教学对象的分类,据此设置一个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既关注商业领域的创业技能,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品质,同时也能够在理论维度上,教育出该学科的教师和研究员。
二 创业课程如何设计
国外创业理论从创业参与者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主要将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分为两个维度:
1.根据创业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设计。
2.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
在第一类设计方法中,创业者在创业中需要具备的知识和素质成了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而这又来源于课程设置者对于成功创业者的特征和必备技能的理解。
Lbrahim和Soufani(2002)[4]的研究结果认为,一个成功企业家应该具有很大的成就欲望、很强的独立性、强大的事物掌控能力、对不确定事物的高度忍耐力、创新能力。他们认为创业成功者的管理技能有:战略规划、现金流管理、融资管理、营销策略、谈判水平、构建社会网络。基于此,他们提出的课程设置模块包括:创业倾向和创业意识、创立新企业、新企业的生存和管理课程。
他们的创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对于新成立企业的管理,而不只是停留在企业创立之初。创业者对于新建企业的管理和辅导,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课程中比较少被考虑到的。根据前述教学对象的分类,对于第一类有创立新企业倾向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企业设立技能之后,新企业的连续管理、持续发展与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国内高校的商科课程中,涉及此部分的教学设置可以供专门的创业课程设置做参考。
Barahona和Leitao(2009)[5]的研究成果认为,创业者就要具备创新创造能力,所以新创意、工作主动性、识别创业机会的嗅觉是创业课程需要完成的目标,创业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
他们的创业课程设置考虑了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关注创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但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考察?目前很多国内外高校创业设置中少有相关结论。其实,相比于专门设置一门不知如何考察教学效果的课程,不如使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实践环节加入该类目标的设计,从而把这种新创意、新思维、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彻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自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目标。
Stevenson和Jarillo(1990)[6]认为,创业是个体在明知目前自身资源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仍然想办法寻找机会的过程。所以,创业者需要克服这些困难,想办法弥补资源上的不足,例如筹措资金、寻找伙伴共建创业团队、发现新机会等。这些任务,要求创业者具有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能够帮助他解决工作冲突、寻找外界资源、与员工达成雇佣平衡。领导能力能够帮助他带领好的人力资源,带领大家设定合适的目标并一起为之奋斗,也是经营一个企业需要具备的品质。因此,创业课程需要注重提高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育。
他们的创业课程设置关注了创业者的个体素质,这对于我国高校设计商务交流、领导学等方面的课程提供了一些指导建议。
另外,社交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高校的课程实践中,可以体现在社团或第二课堂的教育中。以社团的形式组织一些这样的创业课程,加之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这部分目标,又可以正确引导高校开展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教学。
德鲁克(1989)认为,创业是一种实践,所以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行”。根据他的理论,很多创业教育项目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创业实践课,例如企业实习、学生当学徒、上学期间的兼职等活动。
Solomon(2007)[7]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一个商业机会并且能很快产生许多设想,进而在这些想法中找到合适的创业计划,做一系列的行为打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创业课程需要包括谈判、领导、新产品开发、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另外其他领域对于创业意识有积极作用的培养还包括获得风险投资、保护新创意、容忍不确定性等。
他们的创业课程设置考虑了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区别,认为创业不同于管理,创业教育课程必须分清与管理教育不同的性质。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一些高校的创业课程下设与工商管理学院,与MBA教育一体化、模糊化。但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区别设置单独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工商管理教育专业课程,是有必要进行细化研究的。
Richardson和Hynes(2008)[8]认为,创业课程必须设置一些技能培训,例如谈判、领导、开发新产品、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等,另外也要考虑其他的重要领域,例如企业家职业生涯选择意识、寻找风险资本的来源、保护创意、承担风险、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和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风险。他们根据创业教育的输入、过程和内容、评估和输出构建了一个创业教育过程框架,并认为根据这个框架的主要构成要素来构建相关的课程将确保创业教学过程能培养创业导向的学生,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认为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修订创业教育过程框架以适应特定专业的创业教育需求。
他们对创业教育的过程框架设置了通信技术的课程范例,具体说来,输入部分包括学生资料和特征,要了解先前的知识基础、动机和倾向、个人需求和兴趣、独立性程度、态度、父母的影响、自尊心、工作方面和个人方面的价值观、工作经历、性别等;过程和内容中,要把内容重点放在通信技术、创业内容、商务内容、法律方面、竞争能力开发、人际技能等教学;教学重点需要包括教学法、培养技能、发现等;输入包括职业的和技术的,例如个人方面的沟通自信、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自我职业的提高等。
他们的创业课程设置考虑了学生的背景信息,结合专业需求来设置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能够和专业紧密结合,同时便于评估。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方法克服了单纯从理论上研究创业课程的设计,那种分散、不系统的问题得以解决,这对于分专业分院系开展创业教育很有研究和实践价值。
在第二类设计方法中,研究者主要考虑了学生,作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受益人之一,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与否,关系了创业课程设置的成功。满足听众的需求,被作为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
Fayolle和Gailly(2008)[1]认为,创业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对学生背景的彻底了解,特别是根据先前的创业经验。这种观点是根据创业教育的目的,去寻找最值得了解的知识是什么,最值得拥有的知识是什么,谁决定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也就是说课程设计中要体现谁的价值。
Kyleen和Currie(2006)[9]在哲学上为课程设计提出了启发,他们认为创业教育一端是人文观,关注求知和提升智慧;另一端是职业和创业观,关注能力的提高和实际操作。据此设计的创业教育课程连续流能满足创业教育倾向不同的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但是,他们的理论如果应用于实际,需要根据学生对象挑选的具体课程进行组合来构成课程体系,而这只能在师资队伍庞大、资源丰富的学校才能实现。
Mwasalwiba(2010)[10]在综合108篇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文献后,发现创业教育项目中用得最多的课程包括:创意形成/机会识别、商业计划、创立新企业、风险和理性、市场营销、组织和团队建设、成长管理、融资和资源整合、中小企业管理。其他采用较少的课程有:法律问题、创新和技术管理、特许经营、家族企业、谈判技巧、沟通技巧。
Solomon(2007)[7]采用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通过创业课程获得了哪些技能以及还希望获得哪些技能,或者哪些课程受学生欢迎。他调查了美国二年制、四年制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有:创业学、小企业管理、新企业创立、技术/创新、风险资本、小企业咨询、初创企业战略管理、特许经营、新产品开发、创业营销、小企业融资、创造学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有创业学、初创企业管理、创建新企业。
Matlay(2006)[11]对英联邦国家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想获得的技能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差异在20%以上的)有谈判、产生创意、信息管理、人际网络;差异较大的(差异在10%——20%之间的)有领导、商业计划、时间管理、决策;差异最小的有营销展示。具体的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学生技能调查表
他们的调查结果,可以为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以此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当然,在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不能只考虑学生这一个群体的需求,而应该全方位的考虑多个主要相关者的需求,例如社会用人单位、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等。在这个角度上,如果创业教育课程能全方位调查学生、用人单位、教师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创业课程,那么其结果就能皆大欢喜。因此,第二种课程设置的方法中,做调查是必要的,但其调查对象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学生、用人单位、教师等更广泛的群体,避免只考虑一个方面的意见而对创业教育整体利益的获得造成影响。
三 创业课程怎么教
创业课程怎么教,或者说创业能否被教,这是学者们对于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合理质疑。因为创业教育之于传统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培养进取型人才的特殊性,而传统教育在这方面又比较局限,无法培养创业者必需的独特品质和技能。研究型大学和商学院,如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一些改变,是否就能够培养合格创业者了呢?如果可以,需要做怎样的调整和改变呢?
Chia(1996)认为,传统教育需要在智力和教育的优先权方面进行剧烈的改革。瑞伊(1997)认为,传统商学院所教授的技能很重要,但不足以培养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品质和行为,特别是需要从强调教“关于创业”转变为教“为了创业”,强调创业并不能等同为建立新企业或进行小企业管理,而是意味着创造和改变。创业教育项目应当与创造性、多领域和过程导向的方法相联系,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实际应用。Solomon(2007)[7]提出,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是更主动的、弹性的问题解决办法,而不是僵硬的、强调理论的消极教学方法。Kirby(2004)[12]进一步指出,教育体制需要改变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能开发右脑的创业能力和左脑的分析能力;相比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教师更应该重视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创业想象力。
根据前面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创业课程分成不同的模块:创业素质教育、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培训。
通过这三个模块,分别培养学生的创业倾向和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了解创业过程并管理小企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三类不同的创业课程,我们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 创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有的学者认为培养创业意识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创业成功的人分享亲身经历,引进创业榜样,来激励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倾向。也就是在培养体系中建立一种“偶像支撑”的教学设计。然而,仅仅通过历史名人的引领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倾向必须在学校或者社会的大环境下营造一个创业氛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营造校园的创业文化氛围,除了创业成功者的经验分享,还需要创业计划大赛、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等校园创业实践来达成。
Mwasalwiba(2010)[10]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明最有利于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行为依次为:组建创业俱乐部或商务活动中心、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公布研究结果、公众集会和创业意识运动、与创业者建立联系和学徒机会、学生咨询项目、大学附属企业、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服务和创业者夏令营。
在实践中,高校开展校园创业活动不一定开展所有的项目,而是应该根据学校的性质和自身特点,有选择性的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2. 创业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创业知识传授的主要内容就是传授创业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的特点及新建企业的管理。然而,真正的创业教育是“为了创业”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应该不同于其他的商务课程,而应该更具体的关注创业、企业发展等具体知识,使这些商务知识更有针对性。
Solomon(2007)[7]和Mwasalwiba(2010)做过调查,调查表明在创业教育中大量采用的课程有案例研究、编制商业计划、企业家讲座、讨论、计算机模拟、客座讲座、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学徒、现场参观、课堂练习、视频和电影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有:编制商业计划、课堂讨论、客座讲座。但是,这些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是消极和缺乏效率的,而其他被认为是积极的更适合于培养创业品质的方法,如项目研究、建立小企业、游戏和竞争、工作室、演示和参院学习,反而被使用的较少。
在实践中,受到课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高校并不能开展上述所有课程。教师是传授创业知识的关键角色,如何有效开展该模块的教学,需要教师统筹协调所需投入和课程开展的投资,把学生欢迎的课程和积极有效的课程结合在一起,把具体的创业知识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
3. 创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法。创业技能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部分,因为这是区别于传统商学教育的根本,也是关系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创业技能教育也是艰难的,因为创业者的创业行动中很多是基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在“做中学”才能获得。然而,在创业实践的教学上,由于创业的内在变化性,创业的性质是不可预测的,更深一层的原因还在于创业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所以要教育学生根据商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计划,进行发散性思考,为他们发现的问题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创业问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创业教育的技能培训是多样且艰难的。
Taatila(2010)[13]认为,学习创业技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与真实的顾客做一些实践性的创业项目。有学者提出过一个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的不受控制的环境中,经历创业过程的关键方面,在与顾客、供应商、竞争中的互动中学习。这样,学生获得的个人经验对培养创业者所需要的心理和商务能力来说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过创业来进行创业教育,即通过建立新企业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商业的理解和各种技能。Vincent,Farlow[14](2008)指出,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还是少数,大部分教师还是热衷于模拟或仿真的实践教育模式,如商业计划、校内企业经营、计算机模拟、游戏模拟、现场参观等。Politis(2008)认为,这种模拟创业教学,不能对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有直接和强烈的影响,显然学生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比在模拟环境中学习更好些。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想办法采用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合同的基础上做一些真实的项目,例如做一些外包或咨询业务,这是最有益的学习环境。然而,创业训练中的学习毕竟有实践方面的限制,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基于一个虚拟企业的运营、建立一个学生协作组织服务于真实的顾客等方法,让学生最终的学习基于个人作为创业者的经验来实现。
四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操
纵观现如今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不难看出,不仅西方国家关注创业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关于探寻创业教育路径的热潮。因此对西方国家创业课程设置的探讨就很有必要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剖析借鉴。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政策的推动,各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也日渐落实。综合前文讨论,我们认为高校不能盲目增开创业课程,而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现有资源,考虑到学生、教师、社会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展开教学。
1. 在教学氛围上,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组织创业者分享、举办创业大赛、开展创业社团活动等。积极携手各方力量,在校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唤醒创新创业意识。
2. 在科目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独立创业、工作创新、学术研究三种不同的需求,开设既能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即程序性知识的课程,又能教授创新创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即陈述性知识。使课程设置合理、有效。
3. 在课程大纲上,出台指导性的、有具体考察标准的教学大纲,各高校在设立创业课程时能够参考大纲标准,恰当评判教学效果,并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做适度调整。
4. 在课程结合上,要注意专门的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及第二课堂相融合,将创业教育的部分目标在专业教育或第二课堂中实现,并根据专业设置一些有特色的企业专区课程等。
5. 在课程管理上,设置专门的创业课程管理机构,利用好科技园、孵化器、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各方投入来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
在创业课程方面,如上探析了一些主要的西方理论成果,我们应该认识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设计创业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想办法采用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创新和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的结果也应以培养出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者以及创业职业的思考型实践者为导向。
[1]Fayolle A,Gailly B.From craft to science: Teaching models and learning processe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8,32(7):569-593.
[2]Chi-Kim Cheu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ong Kong’s secondary curriculum: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J].Education+Training,2008,50(6):500-515.
[3]Fuchs K,Werner A,Wallau F.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Sweden: what role do diffierent school systems pla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15(2):365-381.
[4]Lbrahim A B,Soufani K.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anada[J].Education+Training,2002,44(8/9):421-430.
[5]Barahona J H,Leitao F S.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rs on satisfaction with innovation behaviour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9,33:198-214.
[6]Stevenson H H,Jarillo J C.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9(6):527-542.
[7]Solomon G.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2):168-182.
[8]Richardson I,Hynes B.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wards an industry sector approach[J].Education+Training,2008,50(3):188-198.
[9]Kyleen K,Currie R R. Examining 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2006,19(3):233-254.
[10]Mwasalwiba E 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review of its objectives,teaching methods,and impact indicators[J].Education+Training,2010,52(1):20-47.
[11]Matlay H.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Part2:what is entrepreneurship and does it matter?[J].Education+Training,2006,48(8/9):704-718.
[12]Kirby D 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business schools meet the challenge?[J].Education+Training,2004,46(8/9):510-519.
[13]Taatila V P.Learning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Training,2010.52(1):48-61.
[14]Vincett P S,Farlow S.“Start a Business”: 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15(2):274-288.
StudyontheApproachesofWester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Curriculum
ZHANG Ya-ting,YAO Xiao-ling
(CollegeofHumnitiesandSocialSciences,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a wealth of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have emerged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Since 1947,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started the thorough discussions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while our country’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Based on the western literatures,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Combining teaching objects,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practice of advanced education in China,it tries to explore a reasonable and valid path to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rriculum;theoretical Research
2017-03-15
张雅婷(1982-),女,四川成都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姚小玲(1963-),女,山东青岛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5.012
G40-059.3
A
1000-5935(2017)05-0083-06
(责任编辑 徐冰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