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问题研究
2018-01-10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问题研究
班晓晓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文章基于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问卷,着重分析了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保障因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农民工意愿弱,倾向留城,相反,参加城乡居民(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户籍地拥有土地的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较强,倾向返乡;此外,个人及家庭特征、务工与经济因素中,文化程度低、子女在家乡接受教育、收入低的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强,子女在务工地接受教育、家属同在外地务工返乡就业意愿弱。
农民工;返乡意愿;社会保障
一、问题提出
农民工回流一直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亦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且改革声高呼,北京、上海、浙江等相继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但实际上也并未表现出落户井喷现象;另外,“双创”的到来,国家大力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利好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返乡潮,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2015年中国农民工总数达2.77亿人,其中本地农民工(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工)1.09亿,同比增加2.7%;外出农民工(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1.69亿,仅增长0.4%;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对发展农村经济、分步骤的实现城市化目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社会保障缺失相比,国家出台各种利好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工流入城市也主要是为了获取高收入,但最终还是会返回家乡定居(任远,2006),因为他们还需要农村家庭为其提供保障支持系统(Murphy,2002)。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生活与就业保障的重要性。但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学者鲜少从社会保障因素进行研究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是否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基于李(E.S.Lee)的推拉理论,人口的流动受两种不同力的作用结果,在流出地或流入地同时存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所以,社会保障各因素如何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推或拉?(如影响农民工流向?)本文将根据这些问题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
农民工返乡是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一个阶段,备受学术界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理论与模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理论等。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的主要代表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以及“托达罗”模型。新迁移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民工迁移主要是根据家庭预期收益来决定外出进城务工还是返乡就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假设前提下,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将农民工流动行为分为两阶段,年轻力壮时,农民工进城务工,年老体弱时农民工则返乡。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农民工的学历和拥有的人力资本会直接影响其务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所以学历低、人力资本少易使农民工产生返乡的想法。社会网络理论对农民工返乡的看法在于农民工在务工地的社会网络关系或社会资本如何,因为农民工一般是熟人介绍或结伴在城市务工,熟人关系网是其在外拥有的社会资本,有利于留在城市谋生。
我国学者对农民工返乡的研究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从微观到宏观可概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个人方面,主要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收入、土地、务工住宿/年限、工作状况、工作环境等研究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钱文荣(2007)、叶鹏飞(2011)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因素考察了农民工个体特征对其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王桂新(2010)在分析中发现,尤其是婚姻状况、务工时间及找工作困难度等影响最为显著;梁土坤(2016)对新生代农民工定居意愿的研究中,男性农民工回流意愿高于女性农民工,且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有回流意愿达到65.4%。家庭方面,除个体特征之外,户籍、家庭也是影响农民工是留城就业还是返乡的的重要影响因素(罗小锋、段成荣2013);林善浪、张作雄等(2011)以家庭生命周期作为观察因素,成熟的核心家庭劳动力回流的意愿最强,而年轻家庭意愿最弱,石智雷等(2010)认为家庭经济水平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社会层面,可概括为现行制度、体制等方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姚上海(2004)研究了土地制度对劳动力流动也具有约束作用。靳雄步、景跃军(2013)分析出社会保障的缺位事农民工流动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曹信邦(2008)指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无法续存打击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对社会保障的构建也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现有学者的研究一般是在借鉴国外劳动力流动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农民工流动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笔者发现,在影响农民工返乡因素内容研究上,较多涉及农民工经济状况、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等层面,显而缺乏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普惠性利民政策,农民工群体却不能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享有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资源,这严重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不容乐观。学者蔡昉(2001)曾称户籍制度的背后尤其是“隐形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回流决策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将着重以社会保障因素为主,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问题。并根据以上文献整理,构建本文分析框架及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享有务工地(城市)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高收入、子女在务工地接受教育、在城市自购房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2:未享有城市各社会保障、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户籍地拥有土地、配偶或子女留守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数据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农民工的调查。此次调查数据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调研了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仓储业、餐饮服务业、临时雇佣工等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共发放722份农民工问卷,剔除缺失值较大且无效的问卷,一共回收有效问卷6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9%。
从被调查农民工的个体及家庭特征来看,性别上,男性占59%,女性占40.7%,男性略高于女性。婚姻状况上,77.9%的人已婚,21.4%的人未婚,其他为0.2%。年龄上,16—46岁的占73.2%,46岁及以上的占26.5%,由此看出,外出农民工多以青壮年为主。从文化程度看,以初中文化为主,占49.8%,其次是小学及以下的26.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23.9%。表明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还较低。家属情况看,留守在家的有33.1%,外出但孩子留守在家的有29.7%,一起外出生活务工的有24.2%、但无收入的有24.2%,外出但孩子留守在家的有29.7%,其他占7.8%。说明以家庭为单位外出务工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力流动状态。
(二)指标选取
本文将农民工有无返乡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为进一步分析,对因变量进行赋值,在问卷中询问农民工:“将来您是否有返乡就业的想法?”并将回答为:“返乡”,赋值为1;回答为:“不清楚”或“留城”,则赋值为0。将近有77.1%的人回答有返乡就业的想法,22.9%的人没有返乡的想法而继续留城。
根据已有文献综述中可能会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决策的因素,并结合调查问卷本身,通过均值分析、卡方检验等剔除掉不显著影响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因素后,涉及的主要解释变量包括有个人及家庭因素(文化程度、家属生活工作状况、孩子受教育地)、经济与务工因素(月收入、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因素{社会保险: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津贴(如节假日及三倍工资、加班费、交通补贴等)、户籍地是否拥有耕地}。本文核心变量:表示社会保障的各变量,控制变量是代表经济及务工、个人及家庭的各变量,详细解释如表1所示。
表1主要解释变量定义及特征
四、社会保障对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社会保障特征、务工及经济特征、个人及家庭特征等三个方面的自变量均与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影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首先就社会保险因素来看,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倾向留城,返乡概率低于没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农民工的95.96%、95.1%和95.75%,并在10%、5%水平上显著。相反,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农民工返乡意愿是没参加农民工的2.367倍、2.190倍。这里失业保险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流动方向依然是倾向留城,且返乡概率低于没参加的92.6%,这可能因被调查农民工多半没参加失业保险导致。社会福利上,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待遇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显著影响,单位给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更倾向留城,并在1%水平上显著,单位有节假日、交通、住房补贴等其他福利待遇的农民工较无其他福利待遇的农民工倾向留城,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大部分农民工多以工资收入为主,鲜少单位给提供福利待遇。社会救助是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最低线,尤其是对经济贫困的农民工影响更加深刻,由表2分析可知,城市社会救助对农民工返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在1%水平上显著,由城市社会救助的农民工回流概率低于没有城市社会救助农民工的98.91%,倾向留城。土地保障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显著影响,户籍地没有土地的农民工倾向留城,其返乡意愿的概率低于户籍地有土地保障农民工的98.8%,且在1%水平上显著。
其次,经济及务工特征,月收入和住房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低收入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收入在3千元以下农民工和收入在6千元及以上农民工相比,更倾向返乡,且收入在1千元及以下农民工返乡意愿在10%水平上显著,月收入在1~2千元在1%水平上显著,2~3千元在5%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被调查农民工工资在2000~3000元范围居多。住房中,在务工地买房、单位提供住房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工倾向留城,其返乡意愿的概率较其他住宿情况的低99.34%,并在5%水平上显著;单位提供住宿的农民工虽倾向留城,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单位提供住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工务工生活成本,给予了农民工留城的希望,但单位提供住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长期住房问题,因此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租房住对农民工返乡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农民工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虽认为将来还是要返乡就业生活,但目前可能因经济、家庭、社会保障等原因暂时需要留城务工。
个人及家庭特征中,文化程度、子女受教育地、家属情况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小学及以下、初中文化水平农民工倾向返乡,是大专及以上农民工的9.722倍、15.796倍,并在5%和1%水平上显著。高中文化对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未通过显著性影响,这可能因为目前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仍不高,初中文化为主。子女受教育地中,务工地受教育对农民工返乡有负向影响,子女在务工地接受教的农民工倾向留城,其返乡意愿的概率低于其他情况的95.75%,子女在家乡接受教育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上显著,其返乡意愿是其他情况农民工的2.580倍。除此之外,家属情况又是左右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强有力因素,由表2回归结果可知,家属一同外出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在5%、1%水平上显著,这也验证了近几年举家迁移城市趋势。
综上,社会保障因素、经济与外出务工各影响因素、个人及家庭各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都有重要作用,并且经济与外出务工影响因素、个人及家庭因素影响了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即,社会保障各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整体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显著。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顺利就业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浙江省农民工的调查问卷资料,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控制个人及家庭因素、外出务工及经济因素,着重分析了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的系统定量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土地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显著影响。通过表2的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各因素对农民工返乡意愿均有稳健性影响。针对城乡居民(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土地保障对农民工返乡有正向影响,对将来打算返乡农民工来说,流出地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不落一人的程度,提高农村养老医疗待遇、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健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缩小城乡享受同一的社会保障创造有力条件,从而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对于有留城想法的农民工来说,流入地政府更应该加强完善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降低农民工参保和落户门槛,提高农民工参险率,重视城市务工人生活贫困的救助工作,享受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通过完善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留城农民工城市生活保障,加速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距,打破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制和碎片化,有助于由小城市及周边乡镇到小城镇化过渡到中大城市,逐步实现我国城市化的目标。
第二,经济与务工因素中,收入水平、住房状况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高、自己购买房子居住的农民工返乡意愿更弱。因此,相关政府应该根据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总体工资收入水平,并遵守个国家法定节假日给予农民工应有假期和福利待遇,建设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减弱农民工城市购房压力,改变农民工经济地位最底的窘况,为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个人及家庭因素中,文化程度、子女受教育地、家属生活状况对农民工返乡意愿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在家乡接受教育、家属留守在家,农民工返乡意愿强;反之,返乡意愿较弱。所以,个人及家庭因素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应整体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无论农民工将来选择哪里定居都将是其自谋职业、改善经济地位、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放宽进城落户标准,促进举家留城倾向的农民工。再有教育是兴国兴民之关键,流入或流出地政府都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增加教育资金和资源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必要的人力资本。
最后,虽然本文把社会保障因素作为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但在写作过程中感到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商榷探讨地方。首先,样本容量还需要扩大,并且数据是截面数据,无法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可能会发生变化,只有通过纵向跟踪研究才能明确这个问题。其次,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作为个人心里活动,问卷调查的方法本身存在主观能动性,无法全面客观的把握所有影响因素的真实性。
[1]蔡昉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余运江,孙斌栋,孙旭.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回流意愿有影响吗?——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207(6).
[3]林善浪,张作雄,林玉妹.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分析——基于福建农村的调查问卷[J].公共管理学报,2011,(1).
本文是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2017R414070)研究成果。
班晓晓(1990-),女,浙江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