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8-01-10张婧靓
张婧靓
(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永平小学,江苏如皋 226500)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张婧靓
(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永平小学,江苏如皋 226500)
随着数学知识的难度提升、知识面的拓宽,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习题中的信息量增大,审题的文字增多,表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中年级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到逐渐定形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年级段的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动态的基础。
中年级;审题;策略;习惯
引 言
小学中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关键时期,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迅速提高。
一、中年级学生出现的审题问题及原因
1.心理轻视导致思维偏差
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布满陷阱,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思想麻痹,就会出现偏差。
案例:明明家住在12层,每层的楼梯有18级楼梯,小明放学回家一共要走多少级楼梯?分析:由于题目是出现在学生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知识之后,学生就理所当然地列式:12×18=216(级)。忽略了题中还含有“间隔排列”的考点。
2.心理畏惧导致思维混乱
中年级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还较为薄弱,当看到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因而思维混乱。
案例:学校买来《童话故事》46本,《科学天地》的本数是《童话故事》的3倍,《成语词典》的本数是《童话故事》和《科学天地》总和的2倍多30本。《科学天地》有多少本?《成语故事》有多少本?三种书一共有多少本?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文字较多,并且三种不同的书名、不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眼花缭乱,一开始就扰乱了学生的心智,无法逻辑性地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算出来的数据不能与相应的书名对应。三个问题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前面的问题出错将直接导致后面的连锁错误。
二、培养中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1.教师层面——一切从课堂实际出发
首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因此而产生。审题能力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认识不少的汉字,也能把问题读通,但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审题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像语文中的文字教学一样,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每个词句代表的意义。并且在课堂上注重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即解决每个问题之前,都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并且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从题中得到的有效数学条件及要求的问题[1]。
其次,培养学生有逻辑性思维。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中年级的题目相对低年级来说,解题步骤变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有逻辑地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材中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服和运动鞋,问:妈妈带了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少找回多少元?这虽然是一节新授课,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教师即可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活动交流时间,明确活动要求:独立解决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数量关系以及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小组成员都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其实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小组活动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
第三,培养学生数学生成能力。数学概念模糊不清导致的审题错误,往往都是因为教师在新授课中就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数学知识的时间,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生成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学生虽然能掌握竖式计算方法,但是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两位数与后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算十位,最后相加,导致计算中一些学生最后一步仍然算了乘法。在新授课中,教材设置情境,每箱苹果24元,学校食堂要购入15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不直接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尝试使用旧知识解决问题:24×5=120(元),24×10=240(元),240+120=360(元)。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分别算一算5箱的价钱和10箱的价钱,最后把结果相加就是15箱的价钱。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算理,只有学生扎实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原理,才能避免审题错误。
2.学生层面——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第一,养成圈画关键词句的好习惯。在解数学题时,对关键词句的深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看到“大约”则题目需要使用估算的方法;看到“……和……各是多少……”这句话,应该把“各”圈出来,表示这道题有两个问题,要分别计算;一个题目中出现了不同的单位,也应及时圈画,要进行单位换算……只有在审题时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词句认真思考斟酌,才能获得解题信息,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及方法。
第二,学会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①画图。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思维并不发达,直观形象的图形比抽象的文字更有助于理解,学生应该养成画简略草图的好习惯。例:将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对折,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指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草图。②列表。例:莉莉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0页,之后的每一天看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5页,5天后莉莉已经看了多少页?可以尝试用列表的方法解题。③动手。例如: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对折1次后每份占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对折2次后每份占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对折3次后,每份占这张纸的();对折4次后,每份占这张纸的( )。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填一填,然后通过折一折进行验证,很多出错的学生会发现最初的答案不对,能深刻感受到折一折的好处,并将折一折这个策略可以使用的题型归类,以后学生再遇到同类问题就会知道使用“折一折”的策略。
3.家长层面——家校共建的和谐共进
学生会做的题,家长无须指点;若学生说不会做,可以让学生先仔细把题目读两遍,家长再进行一些引导,切忌直接将答案告知。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完成家庭作业,完成后先让学生自主检查改正,如仍然有错误,家长可以大范围地进行提醒,让学生慢慢发现自己的错误,切忌陪在学生旁边,一有错误立刻点出。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孩子准备几本数学课外书,保证每天都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家长再随机提问考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2]。
结 语
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设计专项审题练习,引领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进而灵活运用独立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1]弓爱芳.数学阅读及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鲍静勇.走好三大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6,(36):6.
张婧靓(199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