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能手机”背景下“雨课堂”的教学应用
2018-01-09周茂杰张翠杨志清潘天赐
周茂杰 张翠 杨志清 潘天赐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智能手机”的“雨课堂”教学,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将互联网、智能手机、雨课堂紧密融合,构建新的混合式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改变以往以课堂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实施将课前预习、课堂交流、课后复习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使信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变成双向交流,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手机 雨课堂 模拟电子技术 混合式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8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类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而智能手机是人们最常用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是一种智能化通信工具,与PC机和平板电脑相比,具有易携带、操作简便等特点,而且能实现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语音、文字的交流,当连接因特网,使用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得到大量资讯,可以处理多媒体资料,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如今的大学校园,智能手机已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需用品,而且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互联网的连接也越来越方便,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将智能手机应用于教学,服务于课堂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发起并推出了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慕课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开始在国内得到推广。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给高校教师们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传统课堂中应用,并适应在线教学工具是高校老师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2016年,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联合学堂在线开发了一种在线学习的平台,称之为“雨课堂”,它是一种智慧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智能手机可以提供实时数据传输服务,教师和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登录到“雨课堂”平台,可以实现教学准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交互、课后复习、技能提升等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雨课堂”进行教学,首先用教师端建立一个班级的二维码,并将该二维码告诉学生,学生端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加入班级,或者通过邀请码加入班级,加入班级以后,学生端便可以实时关注到教师端通过微信平台所推送的PPT课件、视频、预习任务要求、复习任务要求和测试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得学习不再限制于传统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标注出课件中无法理解的内容,并将不懂的内容反馈给教师,在教师端会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完成交流沟通。每次发布的学习任务,教师端都可以设置时间节点,到达所设定的时间节点,“雨课堂”可以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并实时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使得教学全过程更加智能化。
一、“雨课堂”的教学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教学课时多、教学周期长、知识点密集等课程特点,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热情下降,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鉴于传统教学的缺陷以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雨课堂教学辅助工具。
如今,“互联网+”贯穿到了各行各业,教育行业当然也有受益,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背景下,采用“雨课堂”进行教学的模式在各大高校推广,慢慢深入人心,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和反馈,也可以在线下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现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完成了课前的预习环节,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随后的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进行交互讨论,而且资源可以循环利用,课后复习环节可以多次学习,实现课堂重现,整个教学过程是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雨课堂”教学实践既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雨课堂”的实践教学。
(一)教师课前备课。教师的备課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和教学组织设计,要针对自己的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准备合理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在保证学有所获的前提下,兼顾创新精神。制作适合“雨课堂”的多媒体课件,将课程的知识要点进行拆分,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上的精品教程、优秀的视频资源、丰富的习题、课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资料等。教师对课前的这些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制定预习任务单。教师通过智能手机的微信群功能,新建一个班级群,生成该门课程的二维码,学生端通过智能手机中的微信扫一扫教师发布的二维码便可以加入班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借助智能手机教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已经准备好的学生预习任务单、教学课件、视频教程、试题等,将相关资料发布后,学生打开手机的微信便可以实现课外的在线学习。
(二)学生课前预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预习任务单并推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学生按照任务单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在线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推送的慕课、微视频进行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单,当学生有某些知识不懂时,也可以求助互联网。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弹幕进行相互交流与讨论,从而使整个预习过程愉快、轻松、简单,预习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对预习任务单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标记,这样教师端可以了解到哪一页PPT的内容学生不懂,有多少同学不懂,从而为教师下一步在课堂教学提供最可靠、有依据、有价值的参考。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也可以通过弹幕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弹幕为学生进行线下答疑。传统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课前预习任务,但是教师无法实时关注到学生的预习情况,而采用“雨课堂”智能教学辅助工具,教师端在下发预习任务单时通常会设计预习的时间节点,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内容,并会通过发布一些选择题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便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监控。
(三)课堂互动。在开始上课时,教师打开PPT中的“雨课堂”,微信登录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代表这节课,学生通过微信扫码加入班级微信群,然后就可以在群里享受教学的全过程服务。图1为学生加入班级情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到课情况,如图2所示。
课堂中,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并对整体的预习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对预习中学生不懂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学生对那些不熟悉的知识点可以点击“收藏”按钮,便于课后反复学习。为了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传统的教学要通过学生做练习题进行检测,“雨课堂”提供了课内限时习题功能,教师课前设计好习题,在完成教学后向学生发送习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测试,完成教学质量检测。课堂练习可以设置为单选题、多选题、投票题、主观题,图3为课堂限时投票题。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投票报表了解学生的习题测试情况,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学生的答题数据,了解答题的正确率、选择某一个答案的比率等。系统会以报表的形式显示这些数据,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理解的偏差,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进度,对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重点讲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将单个习题发出后,选择“课堂红包”按钮,点击按钮并选择发送的个数及金额,答题正确且快速的同学即可收到红包。每次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该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便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教学进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采用“雨课堂”实践教学后,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四)课后复习。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准备课后复习测试题,推送给学生,学生在线完成测试,可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加强复习,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学生在教师所设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复习测试题后,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在“雨课堂”里看到问题答案的正确率,如图4所示。从“雨课堂”反馈的数据中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将这些详细数据发送到教师的个人邮箱,有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看看,对学生的参与课堂和学习情况进行仔细研究,掌握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
二、“互联网+智能手机”背景下“雨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势
(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盛行的年代,教师利用开放的互联网教学环境,查找优越的教学资源,了解国内外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整理好各类教学资源,及时推送给学生,包括视频、课件、习题、拓展知识等。学生根据任务单有序地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程的学习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反复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如同教师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自身知识面,了解前沿科技。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实时反馈。“雨课堂”教学可以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习的情况及时生成数据报表文件,数据生成的速度与任务完成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反馈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解疑释惑。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则可以根据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學习和答疑解惑更加便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到时间、场地等因素制约,导致学生的疑问未能得到及时解答。如今,学生打开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多途径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学习,参加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团队意识。将互联网、智能手机、雨课堂三者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高效沟通、人际交往等能力,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快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采用“雨课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课前预习和课后测试,学生答题的真实性问题,部分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未能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存在抄袭现象。课堂教学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成本问题,在大部分的教室并没有完全覆盖无线网络,此外,部分学生智能手机的信号较差,导致课堂中加入不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目前“雨课堂”软件中的题型相对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的丰富。
改进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教学设计并完善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雨课堂”进行教学时,要准备好教学课件,还要加入大量的图片、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包括优秀的网络微课教学视频、慕课视频、专题讲座等,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在自己的“雨课堂”引入精彩的教学视频,充分发挥“雨课堂”的便捷性和“慕课”优质资源的优势,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手段。二是加强考核监督管理机制,促使智能手机浏览相关课件、完成在线测试变成一种常态,将“雨课堂”的在线学习纳入考核范围并提高成绩所占比例,严格将预习和复习任务单纳入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将有利于学生线下学习。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
“雨课堂”将PowerPoint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利用微信这一大众通信工具,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学习阶段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将知识的单向传递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促进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而言,操作方便,容易上手,就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言,目前只在我校的自动化专业推行,教学效果显著,课堂气氛良好,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得到了提高。对于“雨课堂”精彩的课堂体验,我们还在不断完善,下一步的目标要将“雨课堂”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3)
[2]张国培.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雨课堂与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
[3]曾晓晶,樊斌.“雨课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7(1)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改项目“智能手机应用于高校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2017JGB507)
【作者简介】周茂杰(1982— ),男,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智慧旅游,图像处理。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