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8-01-09谭小兰
谭小兰
【摘 要】本文论述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针对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干扰导致学生思想观念受冲击、网络依赖心理导致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加大、海量信息传播导致教师权威性有所下降等问题,提出与时俱进树立移动互联网教学理念、合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强化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等措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41-02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上玩手机,不得不让人警醒。本文对高校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移动互联网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信息的共享性丰富了教学资源。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因教材、教师等原因,教学内容具有很大局限性,调查发现,87.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没有吸引力”,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而移动互联网资源基本实现了全球共享,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和学习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敞开大门,这为突破教学内容这一难题迎来了契机。教师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网络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更全面、更高效地学习,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借鉴经验。
(二)形式的多样性创新了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方式较单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带来多方面突破。首先,移动互联网信息具有图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借助这些资源,可以把单调的文字和二维平面扩展为图文并茂、三维立体等综合形式,能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鲜活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便于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其次,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交互性优势,可将某些面对面课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互动拓展到网络中。如在留言板、討论区等发起讨论,在虚拟环境中,师生可畅所欲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92.7%的学生赞成和喜欢这种互动方式。同时,教师的观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还可更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有利于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拓展了教学时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在同一时间将学生集中在同一地点上课,时空要求很严格,而在有限时空范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随着网络教学平台兴起,这种时空限制慢慢被打破,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只要有网络和移动终端,学生就可接受信息,进行学习。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面对移动互联网各种信息的熏陶,不少大学生用极其挑剔甚至怀疑否定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非主流意识形态干扰,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正面理论灌输,即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严格把关、符合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其导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和传播不可控性,使得大量非主流、不健康信息弥漫,而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但认知还不够全面,缺乏较强分辨能力。当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不断干扰时,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58.3%的学生会感到迷惑,甚至有19.6%的学生表示对原有正确思想观念产生怀疑甚至否定。
(二)网络依赖心理严重,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加大。如今,手机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信工具,一方面,它是不少大学生的“聊天器”“影碟机”或“游戏机”,调查发现,87%的学生表示禁不住手机诱惑,在课堂上有过玩手机行为,甚至8.9%的学生整堂课手机不离手。另一方面,手机被学生用来搜索答案,面对提问或作业,37.5%的学生“直接用手机查找答案”,这既不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学生配合,学生关注是首要前提,互动是重要保障,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移动互联网展开竞争,加大了教学组织难度。
(三)海量信息传播,教师权威性有所下降。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先闻道、有专攻或更广博等优势,学生对教师有较好的心理认同,怀着敬重态度对待教师授课并能较好地配合教学活动。但移动互联网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与教师有限教学资源形成鲜明对比,学生轻而易举就可获取各种信息,而教师有时获取信息速度反而滞后于学生,教师在知识储备量、信息获取速度等方面优势不再。同时,学生接触一定量网络信息后,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有时会不认同教师的观点,有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教师难以作答。这些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认同感弱化,教师权威性随之下降。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新发展,不断探索提升教学效果新路径。
(一)与时俱进,树立移动互联网教学理念。为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很多学校和教师采取措施是“堵”:规定不得带手机入课堂;要求将手机放指定位置;上课玩手机,扣相应学分;安装“信号屏蔽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上课玩手机,但并未能有效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要切实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不能墨守成规,时代在前进,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既要看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更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等特点,深入分析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转变和机遇。正确认识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只是一个工具,只要正确利用,就能将工具变为教具,而一味将手机视为课堂教学天敌,杜绝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不仅难以将注意力拉回课堂,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只有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树立移动互联网教学理念,才能将移动互联网为教学所用,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二)合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目前,一些高校已对移动互联网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积极探索,取得较好成效,如北京工业大学的“中成智慧课堂”、西南大学的“至善网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平台”。在实践中,各高校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开发相应的教学平台,对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可引导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自主学习、自我测验;建立互动模块,更好实现师生交流;对于短时间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可让学生课后在平台上学习、思考,再在课堂上讨论、答疑;建立知识链接、专家视点等板块,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可设置课堂管理模块设置签到功能,了解到课情况;运用大数据记录和分析功能,及时掌握教师和学生情况,改进教学效果。
应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教学只是课堂教学辅助和补充,不能放大其作用,不能完全用线上学习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更不能忽视教师作用。
(三)强化学习,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是作为引领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和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如果不能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被网络中纷杂的信息干扰,迷失方向。如教师自身不正,不仅不能给学生正确价值引领,甚至其一些错误思想观念将悄无声息侵蚀学生的头脑。
2.精心筛选教学资源。移动互联网信息十分复杂且分散,面对这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收集到有效信息,更难对某些问题有清晰而正确的认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要精心筛选,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不仅要契合教学目标,而且要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3.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60后”“70后”居多,他们理论功底深厚,但在新信息技术使用上不占优势,面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跟上时代步伐,更要在行动上努力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融合,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4.增强教学语言魅力。作为思想引领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总是死气沉沉,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得没有朝气。首先,教师要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富于激情,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打动心灵,开启智慧。其次,力求做到风趣幽默,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多了解网络语言、年度热词等,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拉近师生距离。
5.重塑新型教師角色。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虽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面对现实问题,依然比较迷茫,所以,教师要实现自我角色转化,由“传道授业”为主向“解惑”为重点,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立足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思想疑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防止错误思想观点侵扰学生。
总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很多新问题,但只要认清责任和使命,正视机遇和挑战,沉着应对,与时俱进,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就能迎刃而解,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兰,谭娇龙.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教育现代化,2015(9)
[2]时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9)
[3]王瑜鹭.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