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学习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探索

2018-01-09张耀荣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必要性,认为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对象的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学习策略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时而变,提出以知识学习的视角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路径:构建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提供充足的力量保障;拓展协同工作实践阵地,确保课内课外教学优化同步;发挥协同队伍专业优势,探索建设学术共同体;协同加强舆论引导,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知识学习 高校 学生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35-02

“协同”是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在1971年提出的概念,协同理论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事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且都围绕知识而展开,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对教育对象的知识转移,进而实现对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对于教育对象而言,要在受教育过程中完成知识接受、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同时展开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知识学习方面的共性决定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可能性。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必要性

(一)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切实保证。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发展学生党员;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即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的目标和工作方向是根本一致的,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等教育目标。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能够为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思想基础、政治方向和组织保障,也是确保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切实保证。

(二)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是高校教育整体推进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隶属于大学生这个大的集合。而当今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知识渠道等维度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使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挑战增加。在现有工作模式中,受师资队伍薄弱、教育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一些难题。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着眼,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挥联动作用,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环境等变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共同推进高校教育向前发展。

(三)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是应对信息化变革的现实诉求。当前,信息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在线教育、开放课程成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资源更加丰富,工作手段更加多样,工作渠道更加畅通,但也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是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在学生党建领域,如何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为党建工作注入活力也是工作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信息平台的优势,整合师资、技术、知识等各种资源,创造协同育人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知识学习方面的特征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党员、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二者的教育对象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然都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那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在认知、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这是研究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对象的认知特征发生变化。经濟体制的变革、文化氛围的转变都对大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以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大学生在知识认知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信息接收以视觉、图形思维优先,学习方式以海量信息的非线性随机接触为主,偏爱各种数字化工具或数字化平台的使用。在社会认知方面,大学生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终端构建社交关系,在虚拟社交圈进行人际互动,分享自己的思想和动态。信息的高频率流动加速了交互与联系,大学生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学习的自主性增强,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二)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动态更新。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系统内部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方式,是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在个体内部形成的相互协调、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动态综合知识系统。个体间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定共性,即核心层次性、整体相关性、动态调节性。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要素较为齐全,但比例不协调,各知识要素间的相关性和转换机制合理,信息的多元化、外围知识的庞杂导致知识结构的核心性不够凸显,但学习者的动态调节能力随信息流通速度的变快而有所增强。

(三)教育对象的学习策略不断调整。伴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尤其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学习者更多地关注对时间、环境和态度动机的管理,期望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也为学习者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供了可能性,对学习策略的及时调整也越发便捷。但同时,教育对象对网络媒体的过度依赖会削弱元认知策略的约束力,学习者能够制定策略,但在执行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却缺乏自我管理和有效监督。

三、以知识学习的视角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路径

教育对象知识学习特征的变化,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时而变,以满足教育对象知识学习需求为目标,探索协同路径,努力提升协同的力度和实效。

(一)构建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提供充足的力量保障。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需要整合多部门的力量。高校组织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都要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责任,自觉推动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第一,建立共同愿景。各部门要对协同开展工作有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和方向的一致性。第二,参与制度共建。在制度中要体现各部门的职责、工作流程、标准体系、考核机制等管理内容,实现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第三,工作共同协商。要充分发扬民主,吸纳多层级意见,善于进行多角度分析,形成多主体共同商议的工作方式。

(二)拓展协同工作实践阵地,确保课内课外教学优化同步。知识要应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知行合一的重要手段。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社会实践平台与载体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使实践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一般包括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践活动等。上述社会实践一般由党支部、校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自展开,不能形成合力。拓展协同阵地,就要开展教学改革,将学校层面开展的实践活动纳入统一的系统,实现活动分头部署,学分共认,有效提升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发挥协同队伍专业优势,探索建设学术共同体。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师资队伍,把党务工作者、党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理论研究,打造高校内部的学术生态交互系统,实现学术共促。要广泛开展学术协同,可从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寻求创新,可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线上课程,传统课堂中也可植入时尚元素,如以动漫形式进行理论表达,以可视化形式进行数据呈现等。第二,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加强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间的协作,整合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将同质化的知识深度融合,同时也开展交叉研究。第三,整合科研资源,以项目为抓手,营造学术氛围,探索建设多层次的学术共同体,形成科研互助、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协同加强舆论引导,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社交方式,他们乐于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网页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分享,公开化的生活呈现和话语表达能够在虚拟空间引发共鸣,产生互动,知识分享平台既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在知识分享的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也越發激烈,多样化的价值观凸显,进而影响到社会思潮和舆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渠道,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及时关注舆论动向,在传统课堂上面对面答疑,在网络阵地上即时沟通,加强与大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围绕他们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做好舆情管控工作,同时加强对时事政策的深度剖析解读,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效应,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参考文献】

[1]徐建军,胡杨.大学生认知特征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秦佳林.新世纪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机制研究”(2013ZZZ030)

【作者简介】张耀荣(1979— ),女,湖北天门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研究。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探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