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NP模型下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评价研究

2018-01-09邓义陈哲祁华清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评价

邓义+陈哲+祁华清

摘要: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分析法(ANP),从粮食投入要素、粮食供给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经济社会要素4个核心维度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实证评价。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不佳,虽然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但占全国比例逐步下降,粮食安全状况层次明显,差异性较大,粮食安全受到挑战。基于此,必须从意识、政策、执行等视角,提升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关键词:ANP模型;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3-464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55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related to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dity food base in China. In this study, eleven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construct Food Secur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core dimensions of Food Input Factors, Food Supply Factors, Resources Factors and Economic Factors b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 and further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s generally poor. Although the total food output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ut its proportion in the country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s clearly distributed with large difference, food security has been challenged.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food security level must be enhan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ousness, policyand implementation, tetc.,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ANP model;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Food security; Evaluation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粮食生产的效率性和技術性不断攀升,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粮食数量一定程度得到保障。但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愈加脆弱,粮食生产受到资源约束成为一种常态,确保粮食安全也成为一种常态。中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粮食主产区息息相关。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2,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包含6个粮食主产省份,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区域,因此,评估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提升粮食安全水平,不仅关乎长江经济带,也辐射全国。

关于粮食安全状况评价,学者们做过许多有益研究。龙方[1]通过构建人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占有量、粮食价格变动和粮食储备率等指标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测量和评价,提出中国粮食短期安全,长期存在隐患;张少杰等[2]从可持续的理念出发,通过生产到资源、社会到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技术支持等5个维度,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了评价;杨建利等[3]完善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确立粮食安全应该是由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4个方面组成,以这4个维度为代表,采用系统评价法,构建中国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王国敏等[4]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评价体系,对中国1978年到2010年相关粮食数据进行评测,提出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波动幅度降低,需要关注其发展态势;等等。上述研究从各个维度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借鉴。但粮食安全状况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学术界大体上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评价体系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尤其是对中国地跨3个区域的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评价状况的研究尚少,作为占据全国近一半粮食主产区的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极其重要,其粮食安全评价势在必行。基于此,借鉴以往成果,本研究应用网络分析法(ANP),从粮食投入要素、粮食供给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经济社会要素4个核心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的科学对策。endprint

1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所包含的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即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份和上海市、重庆市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3个地理区域,涵盖6个粮食主产区,人口和GDP占到全国40%左右[5]。

1.2 区域粮食概况

统计数据(表1)显示,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在近年来有一定幅度提高,几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也出现稳定性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由20 329.6万t增加至23 125.3万t,增长2 795.7万t,增幅为13.75%。其中,东部地区省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3 900万~4 400万t,增长347.7万t,增幅为8.76%,中部地区省份增长1 379.8万t,增幅为14.25%,西部地区省份粮食总产量增长1 068.2万t,增幅为16.00%。中部地区的4个省份都属于粮食主产区,所以粮食总产量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都保持前列,而西部地区的省份由于近来年经济发展快速,粮食产量也有了跨越式的增长。

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例(图1)显示,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由2007年的20 329.6万t增长至2016年的23 125.3万t,而占全国比例却由2007年41%降低至2016年的38%,虽然粮食总产量保持着稳步攀升,但增长趋势却是降低的。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6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粮食产量增长与这6个主产区省份粮食产量增长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是全得益于6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其中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4个省份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高于其他2个地区。当前情况下,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粮食产量在其内部差异层次分明,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粮食发展迈上新台阶,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粮食产量的增长。

1.3 研究方法

对粮食安全状况评价的方法比较多,以层次分析法(AHP)最为典型。AHP模型能够较好反映出指标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反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实反映上下级层次之间的紧密依存度,甚至通过网络关系图反映各控制层、网络层、方法层之间的关系。但在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中,各指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层级,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可能导致评价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本研究采用ANP分析方法。

ANP分析法[6]又被称为网络分析法,是在AHP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决策评价方法,它将简单的层次关系带进复杂的网络结构中,通过各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探讨问题如何决策。ANP分析法包含两个部分:控制层和网络层,其中控制层是相互之间独立的,而对于网络层,各部分则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ANP正好符合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内部关联性与外部独立性的有机统一要求(图2)。

2 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學术界对粮食安全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很大差别,本研究应用ANP网络分析法,基于对专家的咨询和文献对比,通过综合归纳、优化和创新,构建了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粮食投入要素、粮食供给要素、资源与环境要素、经济与社会要素4个子系统,共有16项指标。

2.1 主要评价体系

2.1.1 粮食投入要素 粮食生产需要多要素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技术等,一般而言,投入越多,产量越大、安全性越高。基于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技术要素、能源要素、水资源要素等视角,粮食投入要素下的粮食综合评价选取了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乡村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等6个指标。耕地面积反映某一地区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面积,主要衡量粮食生产的有效性和种植地的安全性;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反映生产粮食所需要的水资源以及当前国家农业水利设施的状况;乡村人口投入是当前最值得研究的指标,一国或一地区在当前各国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惟一能够形成共识的点,就是提高对人口的投入,从而保障粮食生产拥有充足的动力和维持生产持续性;农业机械率反映农业科研、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对粮食单产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农药化肥施用量反映当前中国农药化肥使用对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营养等影响;农村用电量也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生产必要的能源投入安全性,充足的用电量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进行。

2.1.2 粮食供给要素 粮食生产到消费最重要的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有效性,不仅要求供给数量的有效性,也要保障粮食制品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有效性。当前中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7],这一状态虽然在目前看来能够有效化解供需矛盾,但从长远看,粮食制品的需求必定向高营养、高附加值延伸,势必要求粮食供给能够向高质量、高安全进军。所以对于粮食供给要素评价选取了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粮油加工产品产量、粮食播种面积4个指标。其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能够拥有或可能需求的粮食数量,主要是衡量粮食生产是否能够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和生存需求;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当前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状况以及粮食消费的结构,这一指标进而影响粮食生产的结构,也反映了粮食实际消费的真实性;粮油加工产品产量反映当前粮油制品生产的数量,有效显示当前中国市场上粮油产品的供给量,主要选取了大米、玉米、小麦粉、粮食食品4个类目进行反映;粮食播种面积主要是衡量当前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状况下播种的土地的情况。

2.1.3 资源与环境要素 资源与环境是约束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一环,在资源与环境新常态下衡量粮食安全是反映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的研究,从而促进粮食集约化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主要选取了受灾面积、土地复种指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个指标。土地复种指数是指当前土地上一年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与当前土地面积之间的比率,更多是反映在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促进粮食产量安全的重要指标;受灾面积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主要反映生态环境对粮食生产的不同影响程度。endprint

2.1.4 经济与社会要素 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实现粮食安全是保障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国际当前情况可知,一国或一地区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会导致经济运行畸形,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保障粮食安全不但可以维护社会经济稳定,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友好发展。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6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选取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总产值、自然灾害生活救助3个指标进行评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进行购买和消费的物质保障,通过收入的增加,促进其家庭与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增强农业生产的观念,保障粮食安全,其主要通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平均而来;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业生产(包含粮食生产)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收入以及农业生产在某地区内国民经济收入中的作用和地位;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是指政府为了应对居民在自然灾害条件下粮食减产带来的收入负效应而发放一定补助,减少居民损失,保障其种粮的积极性。

2.2 指标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本研究选取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够真实反映长江经济带的实际状况,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三农数据库、中国农林数据库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的主要数据,对于部分数据缺省值采用几何插补法补全,选取了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作为数据的来源,各指标间构建的层次权重以及相互关系采用专家打分后统计得来。确保数据能够真实反映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的状况。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发现,各指标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根据构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uper Decisions软件进行权重计算,最终获取各层次之间的指标权重。Super Decisions建构的结构见图3。

根据层次结构图,通过专家打分对各个指标两两进行比较,最终通过Super Decisions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指标权重值(表3)。

3 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根据指标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2014年11个省(市)为研究和评价对象,通过对数据样本进行标准化,采用Min-max标准化处理方式,最终获得16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标准化公式如下:

x′=■ (1)

其中,x′为标准化后数值,xmin为数据样本最小值,xmax为数据样本最大值。

由表4可知,在粮食投入要素中,四川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投入比重比较大,而且在粮食投入要素与粮食供给要素中,长江经济带中部省(市)的安全性较高,远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原因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4个省份都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安全性比较高,粮食投入资源优势显著,在粮食生产和供给条件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源和环境要素中,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导致大量耕地资源被占用,而且东部城市受到自然灾害比较多,造成资源损失和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看,由于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比较大,所以在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區整体较好,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安全具有较好的影响;而从单个省(市)而言,作为东部地区惟一粮食主产区的省份,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粮食安全性的贡献度较高,这与江苏省发达的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此外可见在长江经济带中粮食安全性比较高的地区大多是粮食主产区,但是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某些方面不足也限制了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

当然,针对某一环节下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均存在着差异,通过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粮食安全状况的综合得分,并根据粮食安全评价综合得分分值排序,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的江苏省粮食安全状况最高,其次是四川省,这与两个地区的粮食投入要素高、粮食供给要素高有着密切联系;排名比较靠后的省(市)主要是上海市、重庆市,这两个地区由于是直辖市,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是农业发展却受到资源限制,大量的土地被用作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所以造成粮食安全状况比较差;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的省份粮食安全状况较好,主要得益于这4个省份是粮食主产区,对粮食生产重视度比较高。按照粮食安全状况综合评分分层次,分值介于0~1分,每0.2分为一个层次,分别表示不安全、比较不安全、比较安全、安全、非常安全等级,结果(表5)可见长江经济带中有5个省份达到安全,4个省(市)为不安全,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显著,层次较分明,粮食发展差距大,需要进一步改进;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省(市)粮食安全状况总体较差,除了四川省,其余几个省(市)排名比较靠后,粮食安全受到挑战。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4.1.1 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但占全国总量比例下降 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但10年内绝对增长量仅2 795.7万t,增幅13.75%,而同期全国粮食绝对增长量为11 463.30万t,增幅23%,长江经济带粮食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全国粮食增长幅度。同时,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由2007年41%降至2016年的38%,这表明长江经济带粮食增长的相对量在降低,长江经济带粮食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加重,这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格格不入。

4.1.2 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内部各省(市)层次明显,东中西部差异性较大 通过采用ANP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粮食安全状况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在4个维度上各省(市)在粮食安全综合评分方面差异明显,粮食安全状况区分度高,东中西内部也存在巨大差异。长江经济带东部发达地区省(市)的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优于其他省(市),其内部也不相同,江苏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安全状况远高于上海市与浙江省,究其原因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粮食发展,但是同样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减少了粮食生产的资源优势,降低了粮食生产环境,最终导致在4个维度上得分不高。长江经济带内中部地区的省(市)由于都是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状况良好,但是各省(市)由于发展异质,所以也存在差距,其内部差异较东部地区的省(市)小。长江经济带内西部地区省(市)粮食安全状况内部差异与东部地区类似,除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较高外,贵州和重庆都比较低。因此,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个别省(市)粮食安全状况较好,但是两个地区的多数省(市)粮食安全状况较差,长江经济带内中部地区较东部和西部地区粮食安全状况更加稳定。endprint

4.1.3 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粮食安全受到挑战 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6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综合状况良好,5个省(市)的粮食安全处于非安全状况,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阻碍。长江经济带跨度广、辐射面积大,造成地区间合作还未形成,农业生产并未协同发展,因此,粮食安全内部各省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受限。不仅如此,新常态下,粮食安全并不再仅仅是数量安全,而是多层次、多因素之间共同聚合的结果,更加注重质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8]。

4.2 政策建议

4.2.1 提高粮食安全意识,发挥粮食主产区带动作用 粮食产业属于弱势产业,投入大、周期长,不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GDP,很容易被忽视,但是粮食产业是基础性产业。长江经济带依靠经济纽带进行区域发展,粮食安全关系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经济带各省(市)必须要提升粮食安全意识,推动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经济交流合作延伸至农业交流合作,形成资源要素在长江经济带内优化配置。长江经济带包含6个粮食主产区,这6个省份粮食安全状况较好,可通过优势互补,利用粮食主产区先进生产优势和经验,带动落后地区粮食发展,通过技术互通,资金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整个经济带的粮食安全。

4.2.2 紧抓政策机遇,推动粮食多维度安全共同提升 长江经济带是当前中国区域开放改革的试验田,国家高度重视对长江经济带的全方位建设,给予经济带内各省(市)政策倾斜,扶持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这是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粮食安全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利用资金和政策扶持,推动经济带内各省(市)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和规模化发展,经济带内各省(市)之间应打破省际壁垒,形成统一认知,紧抓机遇,快速建设长江经济带内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推动粮食安全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社会效益安全多维度提升。

4.2.3 优化区域合作,加快经济带内粮食流通和利用的速度和效率 长江经济带地跨中国三大区域,交通网发达,经济带内各省(市)应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区域内粮食科技和粮食人才流通,构建粮食流通的交通体系,打造黄金水道和立体交通网,促进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经济带内粮食发展区域性差距。通过经济带内区域合作,合理布局粮食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内粮食发展东西互补、江海互补、产区产外互补,提升整个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 方.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求索,2008(12):9-11.

[2] 张少杰,杨学利.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J].理论与改革,2010(2):82-84.

[3] 杨建利,雷永阔.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4(5):23-27.

[4] 王国敏,卢婷婷,周庆元.我国粮食安全综合评价:1978-2010[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2):64-73.

[5] 姚成胜,李政通,杜 涵,等.耕地和農业劳动力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面板计量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8.

[6] 王莲芬.网络分析法(ANP)的理论与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3):44-50.

[7] 王立彬.我国粮食紧平衡格局或将常态化[J].党政干部参考,2014(5):56-56.

[8] 倪国华,郑风田.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J].中国农村观察,2012(4):52-58,94.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