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水稻泗稻15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2018-01-09赖上坤陈春赖尚科王磊陈卫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赖上坤+陈春+赖尚科+王磊+陈卫军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和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优质、高效和安全已成为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新目标。为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定向培育了适合轻简化栽培的优质抗病中熟中粳新品种泗稻15号,并针对其生物学特性开展长期生产试验研究,集成了包含产地环境、产量及其构成、稻米品质、肥料施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干燥、运输、储藏和档案记录等方面在内的泗稻15号优质稻米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关键词:优质水稻(Oryza sativa L.);泗稻15号;高效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3-447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11

Abstract: Wit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consumption idea,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 and safety has become a new target of rice(Oryza sativa L.) production. Sidao No.15 is a special new japonica medium-latest high-quality rice cultivar,which bred for simplified cultivation by Suqian institute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is study integrated the green and high efficient production techniques by long-term resarch of Sidao No.15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which included environment of producing area,yield and its components,rice quality criteria for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esticides,cultivation techniques,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harvesting,drying,transportation,storage,archival records and so 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rice(Oryza sativa L.); Sidao No.15; high efficient production technique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为全球半数人口提供营养来源[1]。由于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绿色农业随之蓬勃发展[2],优质、高效和安全也因此成为稻作生产的新目标。沿淮及淮北稻区是中国水稻的主产区之一[3],承担了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任务,然而该稻区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普遍存在生育期长、抗性差、品质劣等缺陷,已无法适应现代稻作体系“优质、高效、安全”的生产模式[4],严重制约了地区稻作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定向培育了适合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泗稻15号。该品种具有群体综合性状好、后期转色快、抗病性强(中抗稻瘟病)、米质优(国优二级)等特点[5],2016年5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602)。为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有效应对稻区农业生态恶化的各种问题,本研究对泗稻15号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方法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多年试验和组装配套,经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技术标准,最终形成了该技术规范,以期为泗稻15号优质稻米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 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

1.1 产量及其构成

泗稻15号一般田块产量9 600~10 500 kg/hm2,高产田块可达11 250 kg/hm2。有效穗为330万/hm2左右,成穗率68.5%,每穗总粒数140粒左右,结实率92%以上,千粒重26.1 g。

1.2 稻米品质指标

泗稻15号谷粒饱满,近椭圆形,粒长与粒宽比1.8∶1,颖壳为黄色。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整精米率69.6%,垩白粒率17.0%,垩白度1.7%,直链淀粉含量15.5%,胶稠度77 mm,品质指标达到GB/T 17891二级标准。此外,泗稻15号米饭晶莹剔透,米粒饱满,软硬适中,适口性好。

2 产地环境、肥料和农药使用准则

2.1 产地环境

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要求地势平坦,无污染,生态良好,水利配套,排灌方便,土地肥沃,耕作层在20 cm以上,土壤pH 7~8。生产基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标准。

2.2 肥料使用准则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国家农业部门登记的生物或化学肥料;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肥料使用安全间隔期应在15 d以上。

2.3 农药使用准则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优先采取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各类病虫草害的发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与用量;农药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或推迟病虫草抗药性的产生与扩散。

3 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3.1.1 晒种 播种前将种子薄摊勤翻晾晒2~3 d,以促进种子新陈代谢,使种子发芽一致,并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3.1.2 选种 用盐水进行选种,清除杂质和秕谷。选种溶液密度控制在以新鲜鸡蛋露出水面1.5~2.0 cm为宜,一般每50 kg水加盐15 kg。选种后种谷需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免影响发芽率。

3.1.3 浸种 每3~6 kg种子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浸种48~60 h,每天搅拌1~2次,以杀死种子携带的恶苗病、稻瘟病和部分线虫病原菌。播种前1 d晚间取出种子冲洗干净,摊平凉干,便于第二天机械播种。

3.2 育秧

3.2.1 秧田 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良好、土壤肥沃的田块作秧田。播种前60 d秧田施入100~150 t/hm2优质腐熟有机肥,拌入10 cm土层,然后耕翻泡田、耙细,做到田平泥化。播种前7~10 d根据要求整理成畦,畦面宽为140 cm,畦床高15~20 cm,沟宽20~30 cm,沟深10~15 cm,要求床面平、直,无明显凹陷。

3.2.2 秧盘准备 根据本田面积准备规格为58 cm×28 cm的机插秧塑盘400~450张/hm2。

3.2.3 育秧基质 按照秧盘大小确定育秧基质多少,在秧盘规格58 cm×28 cm条件下,一般40 L的柴米河牌育秧基质可以供10盘秧用(底料加盖料)。

3.2.4 播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时即可播种,黄淮稻区机插秧田一般在5月25日至6月5日播种,保证秧龄20 d左右。

3.2.5 播量 大田需干种子60 kg/hm2左右。育秧流水线折合用种120~135 g/盘。

3.2.6 覆无纺布 宜选择规格20 g/m2的无纺布覆盖,然后取秧田土块将其四周压实,灌1次跑马水,5~6 d齐苗后揭去无纺布。

3.2.7 秧田管理 水分采取干湿交替灌水,保持床土湿润不发白,晴好天气灌满溝水,阴雨天气排干水。重点预防立枯病、青枯病和稻飞虱危害。

3.2.8 壮秧标准 苗高12~15 cm,秧龄20 d左右,叶龄3.5~3.8叶。苗挺叶绿,茎基部粗扁有弹性,根部盘结牢固,提起不散。盘根带土厚度1.5~2.0 cm,厚薄一致,白根10条/株以上,成苗1.5~3.0株/cm2。

3.3 移栽

3.3.1 本田整地 小麦收获后及时灌水泡田,在插秧前3~5 d泡田,并采用平水整地,做到田内高低差不超过3 cm。

3.3.2 施足底肥 水耙前施有机肥3.0~4.5 t/hm2、45%复合肥400 kg/hm2、尿素150 kg/hm2,结合旱耙地施入。

3.3.3 及时栽插 秧龄20 d左右及时移栽,行株距30.0 cm×13.3 cm,5~6苗/穴,25万穴/hm2,120万~150万苗/hm2。

3.4 本田管理

3.4.1 肥料运筹 根据泗稻15号生物学特性,适宜采取“前重后轻”的追肥方式,在返青后追施尿素150 kg/hm2;分蘖盛期分2次追施尿素250~300 kg/hm2;在剑叶露尖期,水稻幼穗长度为1~2 cm时追施尿素75 kg/hm2作为穗肥;不施粒肥,以保证泗稻15号的稻米品质。

3.4.2 水分管理 灌溉技术是水稻壮根、控温、防倒伏、防病虫草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优质水稻生产应以浅灌为主,浅水栽插、浅水活棵、返青后浅水促蘖(保持3 cm水层),当茎蘖数达45万~50万个/hm2时,晒田2~3 d,然后保持干湿交替浅水灌溉,直到抽穗后30~35 d断水。

4 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与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遵循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生长期内只使用一次的原则,合理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主要病虫害种类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种卷叶螟、稻飞虱等。

4.1 农业措施

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种养(稻鸭、稻渔等)结合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产生与扩散。

4.2 生物防治

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群体。

4.3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同翅目害虫;应用防虫网覆盖防治秧田期灰飞虱。

4.4 化学防治

4.4.1 杂草防除 在秧田期,可用36%丁·恶乳油2 000 mL和38.5%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700 g对水450~500 kg/hm2喷雾防治;在本田期,移栽后10~15 d可用69%苯噻·苄可湿性粉剂900~1 000 g拌土150 kg/hm2撒施防治。

4.4.2 病害防治 ①立枯病和青枯病。当秧苗2叶1心时,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每公顷用9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4 kg对水150 kg进行喷雾防治。②条纹叶枯病防治。采取“治虫防病,全程控制”的策略。秧田期在一代灰飞虱迁移盛期,选用毒死蜱、吡虫啉等速效性好的农药,视虫情确定用药间距;移栽前2~3 d选用吡蚜酮等持效性好的药剂防治;本田期依据二代、三代灰飞虱发生情况,适时展开防治。③稻瘟病。对于苗瘟,发病初期,每公顷用20%三环唑1 500 g或40%稻瘟灵1 500 mL对水600 kg喷施;对于穗瘟,于破口期主动用药保护,用药方法同苗瘟。④纹枯病。丛发病率达15%~20%时,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1 500 mL对水750 kg喷雾,低于此指标可不用药。⑤稻曲病。抽穗破口前7 d,每公顷用井冈霉素 1 500 mL对水750 kg对穗部喷雾。

4.4.3 虫害防治 ①二化螟。在一代、二代二化螟卵孵盛期,每公顷用20%三唑磷乳油1 500 mL或48%毒死蜱1 500 mL,对水750 kg喷雾。②三化螟。依据虫情预报,掌握一代、二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和水稻破口初期(三代)适时开展防治,方法同二化螟。③稻纵卷叶螟。在幼虫1、2龄盛期,当分蘖期百穴幼虫65~85头、孕穗期40~50头以上时,每公顷用48%毒死蜱750 mL+90%杀虫单750 g,高龄期可用50%辛硫磷3 000 mL扫残,对水750 kg对稻株中上部喷雾。④稻飞虱。采取“治前控后”策略,秧田期在栽插前1~2 d每公顷用80%烯啶·吡蚜酮100 g对水150 kg进行喷雾防治;中后期重点防治二代虫源以控制三代稻飞虱主害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当二代虫量达100~200头/穴时,每公顷用48%毒死蜱1 500 mL或25%噻嗪酮600~750 g或25%吡蚜酮300~450 g轮换使用,均对水750 kg对稻株中下部喷霧。

5 收获、干燥

当95%以上子粒黄熟时用收割机收获,及时扬净。晒谷应保持一定的厚度,以免干燥过速,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烘干机低温烘干,使稻谷含水量小于等于14.5%即可。

6 运输、储存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在避光、常温、干燥有防潮设施的地方储存。储存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若进行仓库消毒、熏蒸处理,所用药剂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规定。

7 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并保存不少于3年。

参考文献:

[1] MACLEAN J L,DAWE D C,HARDY B,et al. Rice Almanac:Source Book for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Activity on Earth[M]. Charlottetown,Canada:CABI Publishing,2002.

[2] 张志华,余汉新,李显军,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35-38.

[3] 徐大勇,钟 环,周 峰,等.中粳水稻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Ⅱ.黄淮稻区近期育成品种的SSR多样性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1):15-21.

[4] 魏兴华,袁筱萍,余汉勇,等.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3):237-244.

[5] 陈卫军,陈 春,赖上坤,等.优质高产抗病中粳新品种泗稻15号的选育及应用[J].中国稻米,2016,22(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