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的疗效
2018-01-09杨丽焕
杨丽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特需病房,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近几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一病症的患病率呈现出逐步增加这一态势,给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介入治疗于临床内获得了大量的运用,使得这一治疗方式于很多心血管一类的病症内收获的治疗成效已经获得了临床的认定[1]。该文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患者,探讨并研究了介入治疗对比单独保守治疗运用到给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予以治疗期间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6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具备差别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这之中,试验组内有患者31例,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的年龄为 51~81 岁,平均年龄为(66±2.17)岁;试验组予以下肢动脉球囊扩充与内置支架术开展治疗。对照组内有患者31例,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4例;患者的年龄为57~87岁,平均年龄为(72±3.18)岁;对照组单独予以药物开展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都运用CT检查以后确定诊治,同时股动脉或是髂动脉本身的狭窄程度超过了50%;全部患者都是第1次确定诊治并接受治疗;全部患者治疗以前1年中都没有手术史;患者与亲属都同意加入到该次试验研究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罹患了重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基本病症的患者;排除罹患了恶性肿瘤的患者。
1.2 方式
对照组单独予以药物开展保守治疗,包含有实施降糖、减脂、降压与抵抗血小板等治疗对策。治疗目的主要包含有:①把控血压少于140/90 mmHg;②把控空腹血糖少于7 mmol/L;③把控糖化血红蛋白少于7%;④血脂指数把控总胆固醇少于4.14 mmol/L,把控低密度脂蛋白少于2.6 mmol/L。同时,对患者自身的生活方法实施引导,主要包含有嘱咐患者禁烟禁酒、少进食食盐,监督患者坚持开展有氧锻炼等。
试验组一样予以普通的药物治疗与生活方法引导,再运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充及内置支架术对患者开展治疗,对策如下:手术整个过程内开展下肢血管造影,于患者的狭窄程度超过50%处实施球囊置入,以对狭窄处实施扩充,在开展了扩充以后,对患者本身的狭窄程度依旧超过30%或是具备动脉夹层的部位开展支架置入,治疗目的即患者经过治疗以后造影成果表明血管腔狭窄都少于30%。手术以后2~3 d予以低分子肝素开展抗凝,手术以后3个月中予以氯吡格雷服用,75 mg/d,同时,手术以后嘱咐患者要终身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1.3 成效评测
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记录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前后的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检查。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主要的终点事件即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及截肢状况;患者产生脑出血、冠心病与脑梗死等状况。经过治疗以后对两组患者实施1年的回访,记录两组患者的主要与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内全部数据均借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计量资料借助(±s)展示,计数资料借助[n(%)]表示,并分别行 t检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经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前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加以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加以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经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s),mm]
表1 对比经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状况[(±s),m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0.8 7±0.1 3 0.9 7±0.1 0 1.1 2±0.2 8 1.3 7±0.3 7
2.2 对比经过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加以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经过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n(%)]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临床内及普遍的病症之一,其本质即血管管腔过窄与阻塞型病变。这一病症的患病原因包含有动脉中层组织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与继发血栓堵塞等,患者的表现即四肢麻木、肢体寒颤与间歇型跛行等,很多患者诊治时其血管堵塞程度已大于50%[2]。原来临床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大多运用药品实施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但药品保守治疗的治疗成效较差,不能很好地改良患者下肢动脉的循,而手术治疗本身的风险很高,一般患者也不愿接受。
近几年,介入治疗于临床内被大量运用,其于很多心脑血管一类的病症治疗内收获了较优的成效[3]。介入治疗具备创伤不大、操作简便、手术以后康复迅速等优势,已变成当前临床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开展治疗的关键对策[4]。而单独的药品治疗只会拖缓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依旧逐步在增长,而运用介入治疗以后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没有较大改变,所以具备优良的治疗成效,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减弱患者继发有关病症的风险[5]。
总而言之,介入治疗对比单独保守治疗运用到给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予以治疗期间具备更为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具备临床方面的运用价值。
[1]吴庆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药物治疗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12):1256-1259.
[2]刘文景,李军.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J].医学综述,2016,22(20):4155-4157.
[3]李前进.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7):74-77.
[4]陈波,马军,王海涛.等.介入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275-277.
[5]王铁英,孙大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护理[J].健康研究,2016,36(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