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式小切口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应用体会

2018-01-09林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点式皮下患肢

林勤

闽侯县祥谦中心卫生院外科,福建福州 350112

作为临床外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发病区主要集中于小腿,该病一旦发作,临床治疗起来有一定难度,病程较长,临床当前以手术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尽管能改善临床效果,但不同手术疗法所表现出的临床疗效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易伴发相应的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1]。为此,为了解点式小切口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应用效果,该次选于2014年9月—2016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研究对象,分组对照,分别予以不同手术疗法,结果均表现出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该院接收、治疗的100例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不同手术方法为依据分组:研究组50例,男女例数比为28例/22例,20~68岁,年龄均值(45.50±5.56)岁;病程 4~15 年,病程均值(8.5±0.5)年,采用点式小切口(高位结扎、分段剥除术)手术;参照组50例,男女例数比为26例/24例,年龄22~68岁,年龄均值(46.30±3.58)岁,病程 4.5~15 年,病程均值(9.0±0.6)年,采用传统手术。对两组患者以上临床信息展开对照,发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临床对参照组50例患者行传统手术,术后给予患者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切口,医用弹力袜应持续穿3个月,同时指导患者术后做一些下床活动训练。

1.2.2 研究组 50例患者采用点式小切口手术(高位结扎、分段剥除术)治疗:①医务人员对患者做腰硬联合麻醉处理,于患者患肢耻骨结节外的下方区作一个纵行或是横形的切口2~3 cm,而后分离找出大隐静脉主干,接近于卵圆窝全部切断,结扎大隐静脉并把其直接汇至股静脉前的5个属支,顺着远端将大隐静脉的主干分段剥离;②抽剥整个大隐静脉主干期间,手术操作者需尽量先把属支做结扎处理,抽剥的过程中选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于小腿段做好隐神经的保护工作,如若患者伴有色素沉着、溃疡,则需要彻底地结扎周围、底部的交通支[2];③手术完成后,医务人员用棉垫、无菌纱布对手术切口加压包扎3~5 d,同时给予患者抗生素、溶栓、活血化瘀、祛聚等辅助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适当抬高其患肢,踝关节也可做适量活动,待敷料完全撤除后可指导患者作一些简单的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医务人员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两组术后1周患肢疼痛、肿胀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展开3~6个月追踪随访,主要检查两组术后有无伴发皮下血肿、踝关节以下肿胀、支配区域麻木等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选SPSS 20.0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统计分析,文中涉及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肢疼痛、肿胀改善情况等统计结果,主要以[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对两组术前尧术后1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术后1周,研究组患肢疼痛、肿胀、皮下淤斑、卵圆窝处皮下血肿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术后1周患肢疼痛、肿胀改善情况对照

2.2 比对2组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研究组2例(4.0%)发生并发症:1例皮下血肿、1例踝关节以下肿胀、0例支配区域麻木;参照组10例(20.0%)发生并发症:5例皮下血肿、3例踝关节以下肿胀、2例支配区域麻木(P<0.05)。

3 讨论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临床常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原发、继发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为浅静脉病变,未伴随深静脉病变或是其他类型的畸形疾病;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因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继发引起[3]。临床当前以手术疗法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临床效果较明显,但术后易使患者伴发皮下出血、关节肿胀等并发症,因此,术后也应配合相应的辅助治疗。

点式小切口手术主要以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术为主,采用该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除了在大腿根部作一个2~3 cm的小切口,其余的手术切口均不超过1 cm,术后创伤并不明显,手术瘢痕非常小,操作起来较简便[4]。而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者尽量抽剥结扎全部曲张静脉,对溃疡愈合有很大的帮助,整个抽剥的过程中进行加压压迫,能够较好地避免因抽剥浅静脉隧道时形成伤口内血肿,也可使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较快。需要注意的是,因隐神经于收肌管之后和大隐静脉相伴下行,所以在剥脱膝关节以下的大隐静脉时,需保护好。同时在术后做好溶栓、感染、祛聚等辅助治疗,术后指导患者作适当的下床活动,以促进机体静脉回流,避免血栓形成。

该次选100例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组分析,一组行点式小切口(高位结扎、分段剥除术)手术,一组行传统手术,结果发现,术后1周,两组临床症状(患肢疼痛、肿胀、皮下淤斑、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改善情况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0%,比参照组20.0%更低(P<0.05)。表明点式小切口在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有效性更佳。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时,选用点式小切口疗法,应用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

[1]郑晓兵.激光联合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72例[J].交通医学,2014,21(6):685-686.

[2]刘存德.点式剥脱加点状缝扎在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8):115-116.

[3]严冬华.运用微创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5,15(6):1039-1040.

[4]甄玲,涂红梅,刘吉羊,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8):807-810.

猜你喜欢

点式皮下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无锡新吴区驻点式执法 开展城市安全集中整治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点式后备模式设计简析
基于超快激光技术的半球谐振陀螺点式修调方法
点式ATP模式下列车追踪间隔计算的探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