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喜炎平和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1-09王洪高杨小兰李静邓婷婷
王洪高,杨小兰,李静,邓婷婷
四川巴中市中医院儿科,四川巴中 636000
手足口病即由于肠道病菌而引发的极易交叉感染的一类出疹型病症,具备传播较广、传染迅速、传染渠道较多等特征,会引发手部、脚部、口腔部位出现突发型皮疹,常见于未满3岁的儿童群体内,每年夏季的5~8月即这一疾病的多发时间段[1]。该文就探讨并研究了喜炎平协同单磷酸阿糖腺苷应用到给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开展治疗期间的成效,同时取得了如下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2013年6月-2017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10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根据具备差别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全部患者都同小儿手足口病诊治规定同临床表现相符,手足口病监测标准:肠道病菌特异型核酸呈阳性、分出肠道病菌并确定是手足口病的肠道病菌、急性期同恢复期血清手足口病的肠道病菌内及抗体出现超过4倍的上升症状,临床表现:发烧且手足口腔周边出现疱疹构成溃疡;全部患者的亲属都知晓该次试验研究并愿意加入,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坚持治疗计划的患者;基本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其中,试验组有患者51例,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有12例;年龄为11~55个月,平均年龄为(33±2.99)个月;试验组予以喜炎平协同单磷酸阿糖腺苷开展治疗。对照组有患者51例,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为15~60个月,平均年龄为(37±3.89)个月;对照组施以喜炎平开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以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喜炎平开展治疗:静脉注入喜炎平(国药准字是:Z20026249)5~10 mg/kg,1 次/d, 持续治疗5 d。试验组予以喜炎平协同单磷酸阿糖腺苷开展治疗:静脉注入单磷酸阿糖腺苷 (国药准字是:H20056598)5~10 mg/kg,1 次/d,持续治疗 5 d;运用喜炎平的方法及剂量同对照组相同。
1.3 成效评测
记录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的口腔疱疹及溃疡愈合时长、退烧时长与住院时长。并评测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的治疗成效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把治疗成效分成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方面,其中,显效即两天中患者的体温回归正常,原来皮疹出现吸收现象,没有皮疹的继发成长,其余有关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减弱,精神恢复,身体状况正常;有效即3 d中患者的体温回归正常,原来皮疹出现吸收现象,没有皮疹的继发成长,其余有关临床症状得到舒缓,精神恢复,身体状况正常;无效即3 d中患者依旧伴随发烧,皮疹没有下降甚或是增加,其余有关临床症状没有舒缓,精神不佳。总有效率即显效率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内,全部数据均借助了SPSS 19.0这一统计软件加以探究及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借助(%)展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借助(±s)展示,进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经过治疗以后的治疗成效
对照组经过治疗以后有21例患者显效,有19例患者有效,有1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即78.43%;试验组经过治疗以后有27例患者显效,有23例患者有效,有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即98.04%;比较以后发现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经过治疗以后的临床症状舒缓时长与住院时长
两组经过治疗以后的临床症状舒缓时长与住院时长加以比较发现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经过治疗以后的临床症状舒缓时长与住院时长[(±s),d]
表1 对比两组经过治疗以后的临床症状舒缓时长与住院时长[(±s),d]
组别 口腔疱疹愈合时长口腔溃疡愈合时长 退烧时长 住院时长试验组对照组2.03±1.01 3.79±1.28 2.14±1.51 3.23±1.27 1.03±0.99 2.75±0.75 5.47±2.95 6.84±2.96
2.3 对比两组经过治疗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对照组经过治疗以后有3例患者焦躁,有3例患者过敏,有2例患者恶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即15.69%;试验组经过治疗以后有1例患者焦躁,有1例患者过敏,有2例患者恶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即7.84%;比较以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因为近几年生物体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等,手足口病一类的传染病患病率呈现逐步增加这一态势,而儿童群体是手足口病的多发群体,对其身体健康有所影响[2]。手足口病因为患病急迫,疾病状况发展迅速,会伴随发热、头痛等同流感一致的症状,高烧不降,在加以预防的基础上,要尽早发现、明确诊治、科学治疗,以促使患者尽早康复。通常体温愈高病期愈长,发病以后患者的口腔黏膜、嘴唇都有由于炎症构成的溃疡,患者会由此出现焦躁的负面情绪,无法促使治疗更好开展,甚或会产生肺水肿、脑膜炎等一类的并发症,引发死亡。当前,各类新兴的对手足口病加以治疗的药品被临床大量运用,让对这一疾病实施的治疗选择更为多样[3-4]。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是抵抗DNA病毒药,于细胞中磷酸化形成阿糖腺苷三磷酸,同病菌的DNAP开展竞争,阻碍病菌形成,对手足口病具备较优的治疗成效。中药试剂喜炎平是清热去毒、灭菌消炎一类的药品,借助阻碍炎性因子的分散,让抗炎同炎性因子维持均匀状态。喜炎平协同单磷酸阿糖腺苷运用能体现出抗病菌、消炎的多重成效。该次研究内试验组予以喜炎平协同单磷酸阿糖腺苷开展治疗,患者的治疗成效、临床症状舒缓时长与住院时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好于对照组(P<0.05),同李秀梅等[5]调研成果相一致。
综上,喜炎平协同单磷酸阿糖腺苷应用到给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开展治疗期间具备优良的成效且具备临床方面的运用价值。
[1]刘俊华.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青岛医药卫生,2016,48(2):141-143.
[2]王雷,汪受传.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21):1838-1841.
[3]张绍梅.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134-136.
[4]陈静梅.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3):29-31.
[5]李秀梅.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