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回阳饮加味治疗气厥型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30例
2018-01-09郭伟聪陈泽煌
静 馨,郭伟聪,陈泽煌
(泉州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四味回阳饮加味治疗气厥型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30例
静 馨,郭伟聪,陈泽煌
(泉州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目的 探讨四味回阳饮加味治疗气厥型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四味回阳饮加味,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7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和卧立位血压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在改善卧立位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四味回阳饮加味治疗气厥型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气厥型;四味回阳饮
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作为一个临床常见症状,治疗比较棘手,常困扰着临床医生。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心脑病科就诊的住院及门诊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1.2 诊断标准 目前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不一,但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采用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AAS)[1]和美国神经病学会(AAN)1996 年颁布的诊断标准: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 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 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伴或不伴有各种低灌注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年龄40~70岁,男女不限;③ 自愿加入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心脑血管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者恶病质、高血压病、糖尿病未有效控制者;② 既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青光眼等;③ 颈静脉窦综合征、低血容量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④ 安眠镇静药、强利尿药和降压药等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⑤ 孕妇或精神病患者;或因其他内科疾病需治疗不能坚持、中途自行退出者;⑥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正在口服其他药物者。
1.5 中医证候诊断 参照文献[2]辨为气厥证: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症见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中医辨证由2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进行辨证后,进入研究。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景岳全书》五十一卷中的四味回阳饮加味为主,组成:人参10 g,干姜6 g,附子3 g,甘草 5 g,黄芪 15 g,茯苓 15 g,白术 15 g,升麻15 g。再根据患者的主证、兼证、舌苔、脉象加减:①兼见汗出多者加用固涩止汗之品:党参15 g,乌梅10 g,煅龙骨25 g,煅牡蛎 25 g,五味子15 g。② 兼见心悸不宁者加用养心安神之品:远志10 g,酸枣仁25 g,柏子仁 25 g,莲心 10 g,生地黄 10 g。③ 兼见纳食不振者加用补养气血,健脾和胃之品:当归12 g,川芎 10 g,党参 10 g,五味子 10 g,熟地黄 10 g,陈皮8 g,白芍10 g。煎服法根据《景岳全书》原方煎服法:每日1剂,用水400 mL,每剂煎取1次,武火煎至250 mL,温服,徐徐饮之。
2.2 对照组 口服强的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1次1片,每日1次,晨服;3 d后渐增至每日2次,每次5 mg,早晨、中午各1次,直至不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或体重明显增加时减量至5 mg维持。
2.3 疗程 2组均连服7 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用药后随访监测血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采用台式血压计监测并记录卧位及3 min内的直立位血压的变化,并在治疗前随机检测2次血压及疗程结束后随机检测2次血压,取平均值,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治疗期间每日记录2组血压,均随机检测2次,以便于观察治疗中血压的波动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相关标准,参考董慧珠、赵永旺等人关于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疗效标准[4]设定,① 显效:治疗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消失,立位收缩压较治疗前上升≥20 mmHg或立位舒张压上升≥10 mmHg;② 有效:治疗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好转,立位收缩压较治疗前上升≥10 mmHg或立位舒张压上升≥5 mmHg;③ 无效:治疗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无改善,立位收缩压较治疗前上升<10 mmHg或立位舒张压上升<5 mmHg。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治疗结果
见表2~表4。
表2 2组治疗前后卧立位收缩压变化比较(x±s)mmHg
表3 2组治疗前后卧立位舒张压变化比较(x±s)mmHg
表4 2组疗效比较(n,%)
5 体 会
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在立位血压升高即时效果上明显优于治疗组,但血压波动性大;治疗组立位血压回升平缓,在治疗后期,可达到最佳效果,且患者接受度较好,药物不良反应低。治疗组在治疗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借鉴。
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至今尚无定论,西医认为可能是由于原发于中枢性神经系统或周围自主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导致中枢或周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5]。强的松片可增加水和盐分的潴留以提高血压,但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可使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消化系统溃疡、诱发神经精神症状、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故不宜长期使用。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是因为元气素虚,厥前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一时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阳气虚衰,难以温通。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言:“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因此,阳气消乏,气虚下陷是本病主要病机。我们采用补气回阳,升阳益气的治则,以四味回阳饮加味为主进行辨证论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具有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作用,又能作用于垂体而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从而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避免缺氧神经细胞凋亡[6-7];附子回阳救逆、补阳助火,与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直接相关,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8];甘草中所含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9-10];黄芪在保护心脏、恢复血管神经功能、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因此,四味回阳饮加味能有效治疗气厥型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除了部分病人对因治疗外,现代治疗缺乏有效方法,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教育及非药物治疗措施是治疗的基石。因此在平时的护理上,要注意体姿的调整:① 卧床时头位稍高于下肢15~20°,能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及兴奋自主神经系统。② 有文献[12]表明穿弹力紧身衣裤,通过腹带对内脏-肠系膜血管床加压,较单独对腿部静脉加压更有效。③延缓运动,起床1 h后再进行较剧烈的运动。④ 服药时取坐位,以防引起体位性低血压。⑤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能促进外周血管舒张的各种原因,如热水浴、运动等。⑥ 饮食要少量多餐,食物以易消化、清淡为主,保证热量供应。
[1] The Consensu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utonomic Society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orthostatie hypotension,pure autonomic failure an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J].Neurology,1996,46(5):1470.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0-18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7-38.
[4] 董慧珠,赵永旺.生脉饮联合黄芪片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16,23(11):1218-1219.
[5]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5-306.
[6] 聂荣庆,李扣华,胡国柱,等.人参皂甙Rb1抗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性凋亡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23-725.
[7] 李君庆,张香阁.人参皂甙Rg1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7,32(6):406-410.
[8] 丁涛.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中医学报,2012,27(12):1630-1631.
[9] 金敏,吴红金.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1):1712-1715.
[10]朱秀萍.甘草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4):580-581.
[11]海都,温俊茂,陈宗俊.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14):49-50.
[12] FIGUEROA J J,SINGER W,SANDRONI P,et al.Effects of pateint-controll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on stand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with orthostaic hypotension[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5,96(3):505-509.
R255.9
B
1000-338X(2017)06-0010-02
2017-09-02
静馨(1970—),女,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脑病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