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体验设计研究①

2018-01-09王文聪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纸面鼓楼原型

王文聪(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江苏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体验设计研究①

王文聪(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用户对产品体验需求的增强,通过微平台这一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型的社交媒体来传播江苏非物质文化内容。本文重点通过对《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围绕用户体验设计为核心,通过调研分析、信息架构设计,交互原型与创新应用设计等流程方法开展江苏非遗文化微平台的交互体验设计研究。

江苏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体验设计

一、引言

微平台是国内最专业的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提供微信定制开发。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传播与产品体验方式。近些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建立了故宫微信微平台,通过微语言、微话题和微展览,人们可以随时到掌上故宫博物院逛一逛。还可以注册“微故宫伙伴卡”成为会员参与互动,将用角色扮演和故事模式来丰富交互体验,以此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较早展开了基于社交媒体公众平台的线上线下产品体验设计,台北故宫近些年文创产品年收入达到8亿新台币。线上平台对传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待发掘,特别是对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复原和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效就会大打折扣。通过微平台这一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型的社交媒体来传播江苏非物质文化内容,定期和不定期发布全市非遗资讯,让公众能够更加自主方便地了解江苏非遗的消息,了解江苏本土文化,进一步在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同时适度开发一些江苏非遗文化的衍生创意产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商城等渠道进行传播营销,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扩大其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愉悦、受到教益,并促进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的内涵,扩大其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愉悦、受到教益,并促进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二、江苏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体验设计分析

随着近几年移动端智能手机的拥有率的提高,大众在查询信息与浏览信息的

平台已经大量从传统PC端转入手持移动端。由南京博物院建设管理的“江苏非遗”微平台是目前江苏非遗文化为数不多的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关注浏览量较多的微平台公众号,同时在微平台交互体验设计方面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1.可视化的信息构架设计

信息架构设计的目的是将若干信息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容易的查询所需要的信息[1]。微平台的信息构架可视化主要体现在平台操作流程相关控件功能的可视化表达上,信息构架决定了微平台的结构与呈现,以及如何更好的适应与满足微平台的用户体验。“江苏非遗”微平台的底栏信息构架分为两部分:3x5功能栏,即三个主栏目和每个主栏目中包含五个子栏目,用来切换3x5功能栏与发送信息的按钮;另一部分是江苏非遗各项信息的可视化简介内容,同时也可以接收公众号发送的各项图文信息(图1)。微平台的功能与信息构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用户迅速捕捉到用户认为有用的、核心的信息内容。通过如上的可视化信息构架可以看出,“江苏非遗”公众号主页面下方的3x5底栏设计首先凸显出罗列功能的位置,将信息位置可视化地展现给用户,信息浏览者可以清晰明确地找到所需的功能栏目。同时也可将功能按模块进行分类,将细节栏目放置到三个底栏模块中,通过点触功能栏按钮将包含的各项子栏目内容清晰地展示出来,用户可以快速切换功能栏,不需要退出重新打开页面。这种信息构架的设计方式较好的遵循了以易懂、直观的方式呈现信息内容的可视化设计的主要设计原则,也符合用户在微平台交互体验设计上的思维与体验习惯,由此也看出信息构架可视化中人的因素始终要放在最为重要的方面。

图1 “江苏非遗” 3x5底栏设计分析

2.一致性的视觉体验设计

微平台在交互体验设计方面,首先依托庞大微信群用户,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末,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总数已达到了9.38 亿,庞大的微信用户数量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用户的交互体验与视觉体验习惯培养,这就使江苏非遗微平台的视觉体验上要与微信公众号视觉体验设计保持一致性,使用户获得更加扁平直接的视觉体验。

微信公众号封面图设计一致性。微平台中封面图设计是各微平台设计考虑的重点,一般有单图文和多图文两种封面设计样式,这其中包含了微平台内容和用户连接度最高的标题与封面图设计元素。“江苏非遗”主要采用了多图文的封面图设计,其发布的一般为统一风格的定制性图片,通常一般将非遗活动“展演预告”这一项作为主封面图呈现,设计上基本以宽900像素、高500像素的标准尺寸呈现,使封面图在视觉样式上形成了一致性。其次,字体编排与色彩的和谐一致。“江苏非遗”微平台在字体编排与色彩设计方面通过字体字号、图文编排版式等方面的风格的统一来增加对公众号辨识度。例如,字体使用默认字体与所运行的系统保持一致,这样可以保证不管在任何手机显示里读者的阅读视觉是统一的,标题20pt字号,按钮18pt字号,界面主要描述16pt字号,随着字号大小的变化,提示着该部分对于文章的作用,并且同一屏幕内不要出现三种以上的字体。这些规范要求都使“江苏非遗”微平台在一致性的视觉体验方面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

三、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体验创新设计研究

1.设计项目背景介绍

“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设计”重点围绕本地化打造,通过结合鼓楼历史与鼓楼非遗文化项目,通过现实与数字化体验相结合,让“藏在深闺”的鼓楼区域内的部分鼓楼非遗文化让大众了解和体验更多,辅助推动鼓楼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做到使历史文化不仅写在书本上,记录在文字里。还可以将其凝聚在网络数字化平台里,让鼓楼非遗文化体验立体鲜活起来,走入游客和鼓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2.用户体验调研分析

在此设计项目开展初期,首先需要对南京鼓楼区非遗文化开展数据统计与梳理,并对部分微平台端用户的体验需求展开了重点调研分析,并通过一个第三方调研分析平台开展20道题目的问卷调查,调研问卷中前6道题目与用户个人信息有关,后14道题目利用李克特量表,评分范围为1-5,用以测量设计构想的准确度、用户体验,以及非遗文化微平台设计样式的有效性,通过调查软件反馈信息收到了42份有效反馈调研问卷,其中女性18名,男性24名;年龄18-50岁占52%,50岁以上占48%,通过此项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微平台的使用者分布和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人群分布都比较均衡合理,并没有出现之前预想的对鼓楼非遗文化关注的会是老年人占比例较高,这一调研结果为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设计在体验目标用户群的定位上提出了合理的依据。

其次在问卷调查中跟用户体验相关问题平均得分超过4。通过部分开放性题目反馈中发现,受访者在提到非遗文化或鼓楼区非遗文化引起他们兴趣与关注的重点因素有:鼓楼非遗文化的特色点、如何参与体验鼓楼非遗文化各项内容与活动,微平台的交互的易控性和交互体验性;从中如何获得体验乐趣,能够老少皆宜也是问卷中用户关注的重点。通过这些有效的调研反馈帮助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设计中的交互构架与功能找准了设计定位。

3.交互原型设计

在用户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微平台在交互体验上存在问题,对微平台功能栏目的产品交互原型及信息架构展开了设计。针对不同的用户对信息结构理解的不同,微平台采取的常见结构形式可能不一定符合某些体验者的思维模式或者体验者在试图通过其他类别的寻找相关信息内容时无法准去找到,基于以上原因,微平台的设计以通用信息架构为基础,同时兼顾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具体内容进行调整的设计。在具体的交互原型构架设计上尽量缩短层级,简化结构,比如把比较重要的功能入口放到3x5布局里,或者利用“隐藏”方式,把功能压缩在同一个页面内,让用户不需要跳转到新页面。

在信息架构基本确定的基础上设计搭建出纸面原型。纸面原型设计是交互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原型设计方法,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搭建出产品的交互原型,并可以利用纸面原型展开交互与体验测试,可以通过纸面原型较为直观的修改调整设计方案。在纸面原型设计过程中,纸面原型设计虽然并不要求设计细节的精准度,但其设计效果与体验设计合理程度直接关系着最终交互体验产品的合理性与可用性,因此在纸面原型设计时同样也要在前期产品信息构架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对微平台界面功能菜单布局,功能逻辑间相互如何转换作出合理的设计。

“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在纸面原型设计中,以一个虚拟的不同时期鼓楼区地图为背景,将鼓楼区各历史时期非遗文化内容根据前期调研中确定的分布区域进行分布确立,这样通过在纸面原型上勾画出信息点分布,这就用户作为信息浏览者置身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更加直观地体验到鼓楼不同历史时期中非遗文化的演变发展。当这一功能内容模块设计完成后,紧接着就可以用纸面原型快速地搭建起一个简单的交互原型并进行交互逻辑设计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在交互逻辑构架或界面布局设计出现问题,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纸面原型上进行修改,对设计方案作出及时合理的调整,然后再就调整过的纸面原型展开新一轮的测试。运用纸面原型设计方法可以用相对低廉的成本,便捷的调整修改设计方案,使用户交互体验设计更加精准高效。

在完成纸面原型设计的基础上,为获得更加直观高效的用户体验,可以展开高保真原型设计。高保证交互原型设计可以更加精准地反映出人与微平台在交互过程中某一时刻的交互状态,对设计细节要求更高。高保真交互原型设计已经接近最终的产品交付物,用户能看到微平台交互设计上的所有细节。(图2)在“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的高保证设计阶段,结合纸面原型设计内容,运用Adober XD这一高保真交互设计软件,模拟设计出的菜单按钮、位置、颜色、文字内容等都是具体的、直观的、可见的设计细节,在交互设计中结合软件的动态制作功能模拟出实际产品上线后的交互动态、跳转动画等内容,使用户在体验性上更加贴近实际应用产品。例如,在介绍“南京钟制造工艺”这一并不有很多人了解的鼓楼非遗文化时,在高保真设计中可以运用软件中的动态交互设计功能模拟出南京钟制造工艺中的一些制作工艺,用户可以通过交互点击体验当中的工艺细节和相关信息,让用户提前参与测试体验,无论在视觉的直观性、交互的体验性等方面都更加有利于使微平台的用户体验细节更合理,更容易帮助产品在设计的易用性和交互体验性作出准确的调整反馈,为微平台产品最终上线发布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2“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交互设计高保真原型

为了进一步增强“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的交互体验性,在设计后期还适当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与原有的鼓楼区非遗文化导览地图结合,改变原有地图导览栏目只是单一静态地图导览的方式,通过AR增强现实交互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播的互动体验效果。同样在介绍“南京钟制造工艺”这一非遗内容时,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可以模拟出南京钟制造过程中各个零部件及工艺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旋转观看各个细节,并能通过语音进行细节介绍,这些交互技术的适度运用,可以使用户在微平台上的体验感更加真实生动与有趣,非遗文化的情感化体验感也得到提升。

四、总结

“南京鼓楼非遗文化”微平台设计通过科学的用户调研分析、建立合理的信息架构、在纸面原型设计和高保真原型设计等设计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平台这一现代传播工具,积极拓宽传播渠道,以交互体验性为核心,将江苏非遗文化保护需求的与产品认知相结合,结合适当的交互新技术,可以帮助进一步增强江苏非遗文化微平台的交互体验性,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促进江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董建明,傅利民,尧培伦.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J502

A

1008-9675(2017)06-0215-03

2017-09-09

王文聪(1979-),男,山东青岛人,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交互设计。

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微平台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衍生创意产品体验设计研究”(2015SJB213)。

(责任编辑:梁 田)

猜你喜欢

纸面鼓楼原型
悬浮字
包裹的一切
鼓楼颂
鼓楼颂
跳出纸面
郭文昊作品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