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老龄化而设计:1945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之生发与流变①

2018-01-09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关键词:包容性老年人设计

胡 飞 张 曦(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为老龄化而设计:1945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之生发与流变①

胡 飞 张 曦(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本文深入解析了上述设计理念的萌发—演化—确立,梳理出以无障碍设计为起点的三条不同主线:以残障者为中心、面向全民、以老年人为中心,进而提出急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跨界协同、加强教育普及来应对我国的“老龄化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设计理念;以残障者为中心的设计;面向全民的设计;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设计

一、缘起

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4.9%,到2020年将达到 19.3%,到 2050 年将达到 38.6%[1]。“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养老”已成为当下和未来的社会问题之重点和难点。

养老并不是局限于单一领域的专业性问题,而是具有广泛解域的综合性问题。经济学领域关注养老市场的资本运作和金融措施,如养老保险等;管理学、法学领域关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医学、社会学领域则关注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照料……其核心关注点都是老年人,本质上都是在探讨以合适的策略和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各类需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残障和老龄问题显现的初期,设计学科就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广泛的人文关怀纳入其中,先后涌现出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跨代设计、可及性设计、包容性设计、全民设计等设计理念,在提升老龄和残障者的生活品质甚至人权保障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众多设计理念引发了术语混乱,尤其在以“翻译体”呈现的中国。2009年,欧盟部长级会议的建议说明中也指出:“‘全民设计’,‘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跨代设计’和‘可及性设计’等被视为在文本中使用和定义的‘通用设计’一词”。[2]505-526果真如此吗?另一方面,今天“设计”正在试图突破艺术学科的边界并成为一个跨学科、跨专业、跨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在面临“社会老龄化”这个严峻议题时,设计学科可以如何?又应当如何?

带着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基于David Raizman在《现代设计史》中的分期,系统梳理了1945年以来与老年人相关的设计理念的概貌,从其萌发—演化—确立(正式在文章或会议中使用)的基本路向中探索其学理关系。

二、1945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八项设计理念

1.无障碍设计(Barrier Free Design)

1974年,联合国国际身心障碍者专门会议发布无障碍设计报告书[3],正式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个名称。该理念发于建筑领域,始于欧洲住宅立法。1919年,英国通过了《住宅法》,1944年,发表了《适应于老年人需要的小住宅》的必要性报告。随后,欧洲各国逐渐达成共识,即“住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残疾人的住宅政策和老年人的住宅问题。20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相继发表了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住宅建设计划,特别是1964年,在Braggard博士的领导下成立了福卡斯协会(Fokus),建造了适于重度残疾人使用的24小时服务公寓。[4]同一时期,英国建筑师协会(RIBA)开始了为“残疾人设计”的课题,研究设计的细节,后与美国标准研究所合作,于1967年制定了《关于实施残疾人建筑可及性的英国标准法规》(British Standard Code of Practice “Access for the Disabled of Buildings”)。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无障碍法律最完备的国家。1956年,美国在公共住宅中设置了面向老年人的住宅,并修订了《康复法》。1961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制定了全球首个无障碍设计标准《使建筑物能够被身体残疾人访问和使用》(Making Buildings Accessible to and Usable by 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5]1963年,Selwyn Goldsmith出版的《为残疾者而设计》(Designing for the Disabled)成为建筑界的圣经。1968年,美国制定了《排除建筑障碍法案》。1990年6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美国残疾人法案》,这部全国性的残疾人权立法,进一步保障了残疾人的就业权利,增加了残疾人享有公共建筑、电话服务、公交工具和服务设施等的权利,为残疾人更广泛地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6]

在建筑与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消除环境中的“障碍”,为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和老年人等肢体障碍者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充分享受各种基本权利。

设计学中无障碍思想的另一个源头则是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19世纪30年代,Henry Greyfuss和Alvin R. Tilley在Henry Dreyfuss事务所创始了一种实用人体测量方法来优化人与系统间的效能,即早期的人体工程和人因分析。[7]211950年代初期,欧美许多研究型大学开始对人的表现、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如,Alexander Kira指导了针对美国军用盥洗室使用情况和卫生设备的研究,并对卫生状况和全体军人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密切的观察。1950年代中期,“系统途径”(system approach)被引入到设计研究中,从而把人类要素和工程要素领域的研究者整合到人因工程领域,其目标是创造出人与其生理状况之间最优的配置,以促进所有年龄段和身心状况的人使用,扫除使用上的障碍。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无障碍设计”成为通用的术语,其主要内容是修正现有的产品与建筑从而使残疾人可以合适舒适的使用[8]419-422。

2.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瑞典、丹麦、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组织机构与政府研究中心,都在指导制定环境研究和环境设计准则,旨在达到一种人的表现与环境任务一致的平衡,即“环境适应性”(environment fit)和“物品适应性”(goods fit)。1970年代,Henry Sanoff建立了一个针对建筑和环境方案进行表现评估的机构“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nvironment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并开始发展参与式的设计方法,即在早期的设计阶段引入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1977年,Michael Bednar正式提出为了适用于所有使用者的“环境适应性”,即所有潜在的障碍都必须在对环境进行设计的早期阶段被移除。

1970 年代后期,身为小儿麻痹症患者的设计师同时也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Ronald L.Mace(1941-1998)深刻体会到设计存在的这些弊端,开始酝酿主张“设计应该不因年龄、能力、性别而有差异,应该为所有人做设计”,并随着美国残疾人法案(ADA)的普及而大有进展,他呼吁应该在设计领域进行新的意识改革,着手社会整体的启蒙运动。同时,他和他的合作者们开始倡导更具包容性的环境设计。1985年,他在文章中正式使用“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也译普适设计)的概念,强调它不是只针对身心障碍者,而是以所有人为设计对象。1988年,他把“通用设计”解释为“诸如建筑等综合性产品能够在最大程度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的设计。”[9]

1989 年,Mace设立了“通用设计中心”(The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目的是促进有关通用设计概念的教育及研究活动,主要进行有关住宅、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及产品使用方便性的评估、研究调查、信息资讯、技术支援、开发及推广活动。他指出:“设计师的设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一些特定群体,也就是说不应该仅考虑行动不便的残障者,而应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以大众为基础,使设计的环境、空间,以及产品能够适合所有人的使用,这也是通用设计的基本精神。”[10]1990年中期,Mace与一群设计师制定了通用设计的七项原则、三条附则共三十七项评价指标(见表1),进而形成通用设计达成度评价法。它是以一般消费者或是小孩为对象,依据其购买产品后的使用方法的实际情况所制作的评价手法。这些指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同企业与设计师,在原始通用设计达成度评价法的基础上,针对重要的原则与项目进行适度的取舍添加,做成独自的评价观点或指标。[11]

?

表1 通用设计达成度评价法

3.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

跨代设计是“残疾人权利运动”(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和早期的“无障碍”概念的副产物,同时也是对人口老龄化的回应。1982年7月26日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一届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World Assembly on Aging),集合124个国家的代表共同讨论了全球人口高龄化和老龄化的问题,大会最终产生了“维也纳老龄化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使老年人享有平等的人权和有质量的生活并不亚于长寿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人已经接近退休的门口,“婴儿潮”一代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膨胀的人口、寿命的延长预示了全球老龄化将稳步扩大。1975年,美国劳工部发布了《年龄歧视条例》(Age Discrimination Act),禁止在接受联邦财政支持的项目和活动中带有年龄歧视,或者基于年龄排斥、否认和提供有差别或少量的服务。这表明了社会关怀和社会意识的提升。该法案在1978年做出修订,废除了65岁强制退休,并将老龄化问题纳入社会认知的主流。

1985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政府老龄部门、农民主管局和住房城市发展部签署了一项协议,以建筑、景观、产品和平面设计改善美国老年人的生活。1986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工业设计系教授Pirkl James Joseph创造了“跨代设计”这个术语,“使产品、环境与那些身体机能、感官机能受到损伤的人和年长的人和谐相处,他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受到限制”。并于1987年启动了跨学科项目“工业设计的住宅: 跨代的视角”(Industrial Design Accommodations: A Transgenerational Perspective)。这个项目由美国联邦政府拨款支持,为期一年,把老年学的基础知识与工业设计的专业实践相结合,从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诠释了老龄化,并将设计师的责任分解为美学、技术和人文关怀。

Pirkl 指出:人类的老化是一个持续的和动态的过程,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的一生就是经历整个老化的过程。人一般都会遭受疾病或事故,身体和感官能力被削弱,进而损害了人的独立性和生活状态。而这些往往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频发。因此,他用四个要素阐明了肢体状态和感官损伤的相互关系:

(1)青年人变老年人(young people become old)

(2)青年人变为有障碍的人(young people can become disabled)

(3)老年人变为有障碍的人(old people can become disabled)

(4)有障碍的人变为老年人(disabled people become old)

Pirkl致力于跨代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他强调“设计出让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论身体状况如何,都可以方便使用的产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1994年,Pirkl撰写了《跨代设计:为老年人口而设计的产品》(Transgenerational Design: Products for an Aging Population),提出了一种跨学科的设计方法来进行产品设计,从而搭建了设计师、消费者、科学家和服务专业人士、年轻和老年人之间的桥梁。该书展示了存在于老龄化与产品之间的许多问题,并通过设计实践帮助老年人避免基于年龄和能力而产生的歧视。后来,他与老年学家Anna L. Babic教授合作出版了《设计跨代产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资源手册》(Guidelines & Strategies for Designing Transgenerational Products: Resource Manual,1995)(图 1)和《设计跨代产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教师手册》(Guidelines and Strategies for Designing Transgenerational Products:An Instructor’s Manual ,1996),向读者介绍了人类老龄化的现实情况,并提供了一套不可或缺的设计指南和策略,用于设计适应、满足所有年龄和能力用户的产品和环境。书中介绍了“梳妆柜计划”(Corner Vanity),即提供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体能力都可使用的梳妆台的尺寸和设计要素(图2)。

图1《设计跨代产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资源手册》

图2 梳妆柜计划

图3 基于老年生理学设计参考表格①Pirkl教授发起创立的跨代设计网站. 参见:http://www.transgenerational.org/index.html.

图4 指南壁挂图②截图于网站http://www.transgenerational.org/store/G-S-Chart.htm#Examples 于2017年5月23日。

由Pirkl教授发起创立的跨代设计网站③截图于网站http://www.transgenerational.org/store/G-S-Chart.htm#Examples 于2017年5月23日。从跨代设计的观点、人口老化、解决方案、资源和工具等方面对跨代设计做了充分介绍。

设计指南CD(Design Guidelines CD)是跨代设计的主要工具。基于老年生理学,从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官和身体因素等方面与设计进行关联,并制定了一系列参考表格,并以CD的方式储存和取用,作为一种帮助设计学生和专业人士开发有效的跨代产品和环境的指导工具,使设计师和学生们敏感地认识到老化过程、向他们提供有关此过程的相关知识、适应我们跨代人口不断变化的需求(图3)。

指南壁挂图(Guidelines Wall Chart)则展示了人的视力、听觉、触觉和运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减退状况和显著时刻,方便设计人员更好地参考生理数据和设计策略。(图4)。

图5 无绳免提开罐器“One Touch”

图6 Pirkl设计的厨房空间

图7 Pirkl的“跨代住宅项目”

跨代设计的解决方案主要围绕家用产品、住宿室内外空间和建筑展开。如由Daka公司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无绳免提开罐器“One Touch”(图5),流畅的有机形态紧密的包裹内部组件,使任何人都可以轻松优雅的使用。针对厨房空间设计的多功能工作台面、厨房手推车以及专为各种年龄和行为能力的人群而设计的拉出式存储单元,这些也使得轮椅使用者的厨房作业变得更加轻松(图6)。2003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的杂志刊登了Pirkl“跨代住宅项目”的先锋设计理念④Pirkl的“跨代住宅项目”。参见:http://library.syr.edu/digital/guides/p/pirkl_jj.htm.(图7)。

4.可及性设计(Accessible Design)

可及性与为残疾人设计的产品、设备、服务或环境相关;但其概念在不同领域中并没有一致且系统的阐述。它作为一种“品质”概念,依据开发的设计方法被进行了多种不同的解释。[2]505-526

可及性设计源自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概念。在无障碍设计的发展基础之上,1961年,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无障碍设计标准《使建筑物能够被身体残疾人访问和使用》,1968年,制定了《排除建筑障碍法案》。这一时期的可及性讨论主要集中在对物的改进问题上。1971年,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程学院成立了“追踪研究与开发中心”(The Trac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①“追踪研究与开发中心”(The Trac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成立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该中心在发展可及性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研发在疾病和技术领域的通讯和计算机辅助设备为主要内容。参见:http://trace.umd.edu.,旨在解决那些严重残疾且有听力障碍人士的沟通问题,此时可及性开始涉足于技术领域,提出了对人自我需求满足的技术解决方案。[2]505-52619世纪70年代晚期,Rolf Faster和Edward Steinfeld将可能会受限于残疾的主要实用能力进行了编目。他们的“能动者模型”(Enable Model)归纳了环境限制影响残疾人的17个主要功能领域,这些限制通常是相关的(图8)。[7]23

“无障碍设计”或“残障设计(Disable Design)”这两种称呼都充满了不幸的语调,并将重点放在消除残疾人所面对的障碍的消极程序上。与之相比,“可及性设计”②“可及”(Accessible)有时根据应用的领域也被译为“可取”、“可访问”、“可接入”。则是一个更积极的概念。“可及性设计”一词来自于1991年首次发布的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中的可及性设计标准,其最新版本发布于2010年9月。可及性设计标准将这些数不清的多样性简化为3个主要条件组:(1)感官损伤:信息系统设计;(2)灵巧度损伤:对调节装置及硬件的操作进行设计;(3)活动性损伤:空间和交通系统。在建筑领域,可及性设计强调消除环境中的障碍后,每个人的感官都可获得提升。可见,保障残障人群的生活环境无障碍仍然是可及性设计的核心内容。ISO指南71(2001)中对可及性设计进行了定义,“设计注重将标准设计原则扩展到一些能力受限的人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够方便地使用产品,建筑或服务的潜在客户数量,这可以通过以三个方面实现:(1)设计大多数用户无需任何修改即可轻松使用的产品,服务和环境;(2)使产品或服务适应不同用户(适应用户界面);(3)残疾人设计具有特殊产品兼容的标准。”[12]因此,可及性设计标准是满足与保障残疾人群对环境和产品通达要求的最低标准[13]。

可及性设计在建筑和技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促使了建筑可及性标准和法规的建立,也促进了技术领域的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和自适应技术(adaptive technology)的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发展为沟通障碍者、听觉障碍者、视力障碍者、行动障碍者、学习障碍者和精神障碍者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帮助障碍者扫除生活中的障碍,使障碍者的感官能力获得提升。如Orbit Research为美国盲人印刷公司开发的“动态多层触觉触摸显示屏”,它改善了视觉障碍者对图形信息获取的能力(图9)③参见 :http://globalaccessibilitynews.com/2016/08/15/orbit-research-and-aph-announce-the-worlds-first-affordablerefreshable-tactile-graphics-display/.。

图8 “能动者模型”(Steinfeld等,1979)

图9 动态多层触觉触摸显示屏

5.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1984年,建筑师Richard Hatch把包容性设计定义为“公众有能力参与并能控制环境”。1994年,英国学者Roger Coleman在加拿大一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包容性设计”一词。[14]它被视为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设计方法,目的是创造出适合尽可能多人使用的产品及服务。④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国际研讨会。参见: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6-newsid-42767-t-show.html.

尽管“包容性设计”的提出是出于对公民民主权利、社会公平性的考虑,但它对设计的经济价值或成本也尤为重视。英国贸易和工业部把其定义为“一个过程,帮助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用户的需求,不受年龄和能力的限制”[15]。包容性设计是对人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和不平等进行动态调节,给予大众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分享和互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包容性设计希望对社会的各个阶层给予关爱与温暖,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从商业角度而言,包容性设计特别重视极端用户群体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产生了长尾效应,成为饱含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16];对设计师而言,包容性设计既是一种设计理念,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它使设计师在面对问题时候更多地从人的角度思考。“包容性设计”可视为英国版的“通用设计”;相较于通用设计的乌托邦式理想,前者更是一个可以被不断完善的实际过程。

图10 包容性设计设计过程

图12 SEE-IT评估和量化设计排除程度的计算工具

图11 视觉障碍模拟器

英国剑桥大学、皇家艺术学院等机构联合研发了一系列包容性设计的标准和工具包(请参阅:http://www.inclusivedesigntoolkit.com),涵盖从公司战略层面到项目活动中的建议和指导,并贯穿于设计的整个周期,使得包容性设计从管理阶段开始介入并融入到设计探索、设计创造和设计评估的所有活动中,设计师可以在每个设计阶段的活动中获得包容性设计理念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包容性设计的目标。一系列模拟能力缺失的装置(Capability loss simulation)、非包容性评估计算工具(Exclusion calculation)、过程管理工具(Managing the process)以及指导和资源工具(Guidelines and resources),都被用于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进行共情式思考(图10),如视觉障碍模拟器(图11)可以帮助设计师通过模拟知视觉障碍者在生活中的活动来更好地进行设计。“SEE-IT”是一款可以帮助设计师评估和量化设计排除程度的计算工具(图12)。相比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的指导策略和工具更好地培养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形成包容性设计的意识。[17]

6.老年福祉设计

“老年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①Gerontechnology中文又译为老龄福祉技术、老年科技、老龄工程学。是结合了老年学和科学技术而产生的跨学科领域。Herman Bouma对其定义为:“确保最佳科技环境,以让老年人能够安养天年”[18]。

1991年8月,在荷兰埃因霍夫召开了“第一届老年福祉科技国际研讨会”(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rontechnology),建立了老年福祉科技研究的基本架构。1997年,“国际老年福祉科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rontechnology, ISG)在欧洲正式成立,并将“老年福祉科技”定义为“设计科技与环境,使高龄者能够健康、舒适、安全地独立生活并参与社会”②参见 :http://gerontechnology.info/.。老年福祉设计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它强调设计应该是需求导向(need driven)而非技术导向(technology driven)[19]。老年福祉科技产业也不同于医疗器材或辅具产业,老年福祉科技产品和服务诉求的消费者、使用者不只是医护人员、病人或身心障碍者,而是更广泛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家人、照护者。老年福祉设计目的也不局限于医疗照护或失能辅助,它的核心理念在于应用技术辅助手段影响人类活动的五个主要领域:(1)健康和自尊(Health and Self-esteem);(2)住房和日常生活(Housing and Daily Living);(3) 移动与交通工具(Mobility and Transport);(4) 沟通与管理(Communication and Governance and);(5)工作与休闲(Work and Leisure)。

近年来欧洲的老年福祉科技进一步促进了环境辅助生活(ambient assisted living, AAL)技术的发展。2012年由德国教研部(BMBF)和电气工程师协会(VDE)共同举办的第五届环境辅助生活大会在柏林举行,提出了用于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技术辅助系统标准化路线图。③科技日报:本报柏林2012年1月29日电 (记者李山)。欧洲广泛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促进了老年福祉科技多学科、跨平台的合作。“LUSAGE老年福祉科技生活实验室”④LUSAGE老年福祉科技生活实验室。参见:http://www.openlivinglabs.eu/livinglab/lusage-gerontechnology-living-lab.是在欧盟委员会(FP7,AAL)、法国医院诊所研究区域和国家计划(PHRC)、德国国家团结与自治基金会(CNSA)等的资助下,促进开发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和改善老年人,特别是认知障碍患者的自主性提高其生活质量。英国在2010年7月颁布了“全龄之家(Lifetime Homes)”的技术标准,内容涉及从外部环境到建筑内部空间的16大项的技术要求。[20]

与“老年福祉科技”、“老年福祉设计”类似,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称之为“橘色科技”和“橘色设计”。王骏发等(2012)认为“橘色科技”泛指可用于人本关怀的各式软硬科技,利用现今科学技术应用于远距医疗照顾、健康安全照顾、家庭照顾与行动照顾、多媒体视讯互动等相关服务项目[21]。橘色设计强调幸福与关怀橘色设计以人性化为本质,强调人性关怀的产品或服务,以维护个人尊严,并强调健康、温馨、体贴、安全等原则。

7.全民设计(Design for All)

“全民设计”的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功能主义和1960年代人体工程学为核心的设计思潮。1960年代后期,在斯堪的纳维亚社会福利政策的背景下,瑞典出现了“人人共享社会”(A society for all)的理念。这一理念经简化后被纳入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44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之中。联合国标准规则强调对于完全均等环境下的“无障碍”,促进了“全民设计”理念的发展,使其成为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EIDD)巴塞罗那年会(1995)上的一项共识。如今EIDD已有了27个会员组织,遍布15个欧洲国家。①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EIDD)。参见:http://dfaeurope.eu/what-is-dfa/dfa-documents/the-eidd-stockholmdeclaration-2004/.

全民设计与通用设计在理念、原则和内容上极为相似,只是不同的国家对其称法不同。在欧洲,欧盟委员会高度强调全民设计,这是欧盟对多元文化和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做出的一种回应。2004年,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EIDD)②EIDD是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机构(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Design and Disability)的简称,1993年成立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目的是为不同的组织实现共同目标:为所有人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欧洲。发布斯德哥尔摩宣言并对“全民设计”做出进一步解释:“全民设计是对人类的多样性而进行的设计,以实现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民设计是有意识的系统性努力,通过主动的应用原则、方法和工具促进与电脑相关技术(如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的通用性设计,从而避免需要后验适应或专门设计(Stephanidis et al., 2001)③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sign_for_All_(in_ICT)#cite_note-Stephanidis-1.。欧盟推出了DfA eInclusion网站④参见 :http://www.dfaei.org/index.html.,提供基于全民使用的Web设计课程,课程涉及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员,以便在创建Web服务时激励各行业采用全民设计原则。网站还提供教学指导和资源推荐等内容,目的是更好地在欧洲推广全民设计(图13)。如AAL计划支持的一个名为“生动社交:交流的新层次”(Connected Vitality:A new level of communication)的项目,旨在通过技术产品的开发,增加居家老年人的有效社交,帮助他们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社交网络,减少老年人患孤独症的可能性。该项目最终设计了名为“YoooM”的数字显示系统,以促进老年人主动搭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图14)。

8.老龄服务设计

图13 DfA eInclusion网站

图14 “YoooM”数字显示系统⑤引用自:AAL Project success stories手册,参见:http://www.aal-europe.eu/about/success-stories/.

服务设计是一门跨领域的学问,结合了各专业领域不同的方法与知识,但不是一个全新的独立学术领域(Moritz 2005;Holmlid & Evenson 2008; Schneider& Stickdorn,2011)。它产生于欧洲的管理学界(Shostack G.L 1984)[22],但被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在欧洲的设计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英国设计管理学教授比尔·霍林斯(Bill Hollins 1991)《全设计》一书的出版,“服务设计”作为意涵完整、边界清晰的设计学概念出现,而后服务设计研究的研究领域不仅在经济创收领域,如服装,食品行业大力推行服务设计,还触及、延伸至更加广泛、复杂的公共领域(如健康与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

服务设计不只被当作是设计的新对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方式,服务创新越来越被视为“驱动社会创新”的赋能者,[23]更多地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之中,其中就包括“人口老龄化”问题。英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老年中心和养老院,但是,老年机构的服务人员却不知道:他们服务上的缺陷使得超过25%的敬老院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一些老年人因为所属环境提供的消极服务而引发运动缺乏和自闭症病情的加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师们通过一系列服务设计流程(包括视频记录)的展现,揭示出老年记忆缺失人群的生活特点,经过仔细观察其行为、与他们共同生活,从而设计了一个包括产品、室内、服务以及员工服务意识的新系统。[24]“老龄服务设计”是从服务设计的视角出发建构系统性的思维和策略,通过改善服务过程中的“触点”(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与联结,以新产品、新体验和新服务提升整个服务质量。

图15 将用户的观点带入创新过程①报告《Making Ageing Better》(2014),参见 :http://www.interreg4c.eu/fileadmin/User_Upload/PDFs/L7_DAA_factsheet.pdf.

图16 使用者金字塔(user pyramid)

服务设计这种系统性的思维也被应用到公共事务管理和政策制定。如由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等资助的“设计引领的活跃老化创新”项目(DAA,the Design-led Innovations for Active Ageing,2012)⑥欧盟的老龄化政策中的“DAA”计划,“设计主导的活跃老龄化创新(DAA)”,参见:http://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en/projects/finland/making-ageing-better-service-design-can-innovate-senior-care.,旨在通过联合养老专家的经验与服务设计者的专业知识,实现在养老领域促进社会创新和公共部门转换。该项目报告《Making Ageing Better》(2014)中提出了应对欧洲人口老龄化的服务性策略,并把服务设计作为了一种主要的可持续的创新手段(图15)。通过欧洲八个城市的创新实践,针对城市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建设(active seniors in urban environments)、老年痴呆病患的健康服务优化(Alzheimer’s - using service design to improve lives)、创建老年人可接受的技术辅助(creating acceptance of assistive technologies)、激励老年人活跃的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 helps Warsaw encourage active seniors)等问题提出综合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实现老年人的积极养老。

三、1945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的比较

Benktzon(1993)提出了“使用者金字塔”(user pyramid)[25]的概念(图16),从肢体损伤程度状况和行动力将人群分为三类:(1)底层,包括健全者和能力轻微不足者,如在行动力、听力上有轻微减弱的老年人;(2)中层,包括因疾病或年老造成的中度肢体不足与体力不足,此层包括大部分老年人和约10%的残疾人群;(3)顶层,包括重度失能者,他们的日常活动必须得到帮助,如行动必须依赖轮椅和助行器的人。此模型反映了用户综合能力的缺失程度,越往金字塔顶端,用户的能力缺失越严重。

图17 基于失能度和年龄建立的矩阵

从“使用者金字塔”的角度来看,无障碍设计和可及性设计主要关注以残障者和老年人为代表的中重度失能者;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全民设计都从中重度失能人群出发,试图涵盖与失能者相对的健全者,包容性设计和全民设计更超越了“能力失常-能力正常”这一维度,更强调民主、平等和包容等社会价值;跨代设计的特点在于“跨”,从人类生命周期变化的角度,在从年轻向老年的人群转变中阐明肢体状态和感官损伤的相互关系;老年福祉设计与老龄服务设计分别从福祉科技和服务设计的角度聚焦老年人。以“使用者金字塔”的失能度为纵轴,以年龄为横轴,建立矩阵(图17)。上述设计理念的相互关系清晰可见,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既是上述8个设计理念的共同关注点,也是不同设计理念发展脉络的共同起点。

结合时间轴,从各种理念所涉及的设计对象来看,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跨代设计具有典型的工业社会特征,所涉及的设计对象包括建筑、产品和以公共空间为代表的环境;可及性设计和包容性设计所涉及的设计对象拓展出以网站为代表的信息,体现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转型;老年福祉设计、全民设计越来越强调体验与服务,这与体验经济的发展基本同步;近年来老龄服务设计的兴起,则将视野拓展到了社区和机构,与组织创新、社会创新的语境保持一致,如表2。

四、相关设计理念的三条主线及其语境

表2 设计理念对应的设计对象

1.从无障碍设计到可及性设计:以残障者为中心

经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后,社会动乱使得多数民众陷入贫困、住宅被损坏、食物缺乏、失业等社会问题。特别是战争造成大量的伤残人士、老年人和儿童,其窘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难以维持。

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解决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障碍的重要性。1952年,联合国第六次社会委员会指出:“残障者和正常人一样是拥有完整人权的个体”。同一时期,美国开始了公共政策和设计实践的变革,其中的重点就是参与越南战争受伤回国后成为残疾人的退伍军人。[26]如修订康复法(1956)、制定首个无障碍设计标准(1961)。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提出“完全地参与和平等”的主题,在1969年联合国总会决议中指出:“禁止因残障者所造成社会条件的差别”,进一步地推动了无障碍工作的展开。伴随着欧美国家相关的住宅和建筑法令的颁布与实施,无障碍设计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974年,召开了联合国残疾人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的历史总括与今后发展方向。报告书提出既要清除建筑物障碍又要清除社会障碍,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模型应该是让老年人与残疾人都不感到任何不便和障碍、同正常人共同自由生活的天地。1974年,联合国国际身心障碍者专门会议发布无障碍设计报告书,“无障碍设计”作为的概念才得以正式确立。

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可及性设计建立了包括17种不可及性的“能动者模型”,进一步化约为感官损伤、灵巧度损伤和活动性损伤。从覆盖范围来看,无障碍设计更直接面对中重度失能的残障者和老年人,可及性设计则拓展至中轻度失能者;从术语系统看,无障碍设计关注“失能”, 可及性设计则拓展至“损伤”。更为关键的是,无障碍设计重在消除残疾人所面对的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负创造,因为即使所有的障碍都得以消除,用户体验度依然为零;而可及性设计重在弥合损伤之后的感官提升,是一种积极的正创造①“正创造”,一种运用设计理性,从现况环境中直接创想出愿望的创新思维模式,它从关心受众的利人主义出发,提出更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27]。

2.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与全民设计:面向全民

随着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过分强调残障人群,会因此产生有差别的对待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非残障群体的普遍需求,这样反而不利于残障者更好地回归社会主流。

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的“通用设计”带来了一次认知的转型:没有残障的人在无障碍设计的思考里仅只是配角;但在通用设计中,这些人也将成为主角。它所传达的意思是:如果能被失能者所使用,就更能被所有人使用[28]。因此“通用设计”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崇高理想:它首次强调了设计面向的主体是所有人,在设计的早期谋划阶段就应该予以充分考虑,而不是等待问题显现后再去修正;其潜台词是提高了对设计师能力和设计研究的要求。更进一步说,通用设计不是设计实践的专门领域,而是一种设计方法、一种态度,一种可以使设计对象、系统、环境和服务以最大限度为人所公平使用和体验的思维模式[8]419-422。美国PVA建筑主管Kim Beasley指出:“障碍的存在与否不是问题,通用设计的思考是不论残疾有无,设计师都要以开阔的视野把握人类需求并在设计中做出应答”。[29]

“通用设计”对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以指导性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标准对当下的设计做出有效的回应,它持续而广泛的促进了相关设计方法、工具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欧洲开始被广泛使用的包容性设计和全民设计就是通用设计思想的跨地域延续,并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进一步拓展了应用领域和设计对象。细微的差别在于,“通用设计”是基于残障者而去全面考虑非残障者,其目的是为了消除无障碍设计带来的对残障者的负面影响; “包容性设计”则是基于常人的立场去包容残障者,更强调民主、公平、平等的社会价值。1990年代的“全民设计”基本是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的同义词;2004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则将“全民设计”带到“人类多样性”的新高度。

3.跨代设计、老年福祉设计和老年服务设计:以老年人为中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年龄结构(除了非洲以外)普遍趋向了老龄化。[30]然而专门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7年以后,这个问题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1]1977年,美国的JAE杂志9月刊以“环境与老龄化”为主题,探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应对老龄化问题,包括《针对本国老年人服务需求、环境资源、生活质量综述》[32]、《针对老年人的居家环境设计》[33]等。1979年,美国《现代包装》杂志刊登了《为老年人设计的包装》[34],强调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解决帮助老年人解决因官能衰退所带来的问题。

早在1970年, 日本的老年人口比率已超过了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35]。台湾学者曾思瑜指出,日本1980 年代后半至1990 年代后半是以高龄者为中心的“全面性福祉社区营造”时期。198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就将重点放在促进高龄者之社会参加、居家照护,朝向建构理想建筑物、住宅的方向。同年发布的“地域高龄者住宅计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计划中整体检讨了社区和社区中不同生活层次的高龄者的住宅问题,并将其结果整合为“银发住宅计划”(silver housing project),这是在老龄化时代住宅政策上最先将无障碍设计具体化的成果。[36]

跨代设计是给予照顾性考虑而不是歧视。它不是为了无意识地符合“无障碍”产品或环境的标准、尺寸和图解规定,因为那样的设计通常会导致缺乏对人的敏感性、兴趣和吸引力的考虑。跨代设计不希望成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标签:它不仅仅基于强制性的专业规范和政府标准,也不仅仅以功能为目标;它以跨年龄和跨能力的产品和环境设计来回应最广泛的个人差异、能力、个性和审美敏感性;提供各种手段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以保持个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支持个人的社交互动、社会地位和代际关系。它缓和了老化过程的影响,延伸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优雅的老化”提高了所有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跨代设计不仅明确了指导方针和策略,还指出青年人变老年人、青年人变为失能者、老年人变为失能者、失能者变为老年人等四条具体路径,并形成了《资源手册》《教师手册》、专门网站、设计指南CD、设计指南壁挂图等全面的资料库和工具库。

本质上,“跨代设计”是老龄化设计理念的真正开创者。如果说“通用设计”是基于无障碍设计,实现了从残障者到非残障者的类型跨越;“跨代设计”则是基于无障碍设计,关照了人的全生命周期,在“通用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从青年人到老年人的代际跨越。比较遗憾,“跨代设计”这一极其重要的设计理念并未在国内充分知悉和传播。

其后,全世界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福祉设计、老龄服务设计等随之涌现。需要指出的是,老年福祉设计更多是老年福祉科技在设计中的应用,老龄服务设计则是以老年人为特定用户的服务设计,两者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设计理念”。

五、结论与思考

1.研究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学科先后涌现出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跨代设计、可及性设计、包容性设计、老年福祉设计、全民设计、老龄服务设计等八项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在本文的撰写初期,笔者也认为上述理念属于同义反复,并萌发过建立统一的设计话语体系的想法。但条分缕析后发现并不尽然。

无障碍设计关注残障者和老年人的生活障碍,可及性设计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残障者的社会价值问题;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全民设计则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面向所有人,强调民主、平等、公平等社会价值;跨代设计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专注老年人,并基于“通用设计”的类型跨越关注代际跨越。老年福祉设计是随着技术语境的变化拓展出的新话题,老龄服务设计则是随着设计语境的变化应对的老龄问题。上述设计理念尽管相互有所重叠,但能清晰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以及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从设计理念的提出到设计实践的落地是一个长期且动态变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因此,随着社会语境的变迁,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也会改变。

无障碍设计是上述理念的逻辑起点,是为应对两次世界大战后遗症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而生发的设计理念。近年来老年福祉设计和老龄服务设计的兴起,根本原因是全球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严重。可见,重要设计理念的产生根本上不是为了“学术繁荣”,而是为了直面社会的重大问题、应对社会的重大变革。1972年,Victor Papanek就提出“社会化设计”的思想和设计伦理的观念,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因此,设计学科的目的属性再次得以证实:只有在通过设计途径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设计的真正价值,随之而来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只是设计价值的副产品。

残障者和老年人一直是社会关怀的主要对象,无障碍设计旨在消除残障者的生活障碍,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可及性设计、全民设计则不断积极地使其回归社会生活并享有平等权利。设计在“社会关怀”中一致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在建筑、产品和信息等设计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促进了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辅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无障碍设计为起点,生发出七个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其脉络如图 18)。

图18 与老年人相关的设计理念生发时间轴

2.应对我国老龄化的设计思考

1999年,联合国定义的“国际老人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提出“活跃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随即被世界卫生组织重视并提倡,力主维护高龄者的身心健康和独立自主,并扩展到高龄者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发展安全,提升老人生活品质。“老龄化社会”已成为我国不得不去面对的显著问题。参照先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欧日美等国,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跨代设计等设计理念、方法工具与实践成果都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无障碍设计促使了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设计标准的制定,用于规范和保证公众的基本生活权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首个无障碍标准《使建筑物能够被身体残疾人访问和使用》;1965年,加拿大制定了《残障者之建筑标准》;1967年,西德制定DIN-18022身体残障这居住内的设置空间DIN-18022居住计划基准;1974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设立了“国家无障碍环境中心”;1975年,估计标准化机构ISO提出“考虑身心障碍者需要的一般规格标准化系列”的设计指南纲领;1985年,建筑家协会出台了“因(应)对高龄化的设计:建筑师的设计指南”。而在我国,无障碍事业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宪法关注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制定开始起步①我国1982年将“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写入《宪法》,为无障碍设计建立法律和国家标准提供了法律理念的基础。[37]。1996年,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将执行建设无障碍设施规范纳入基本建设审批内容;1989年,《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作为行业标准试行,2001年,修订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准〈2001〉126号)[38],作为行业标准发布;2012年,住建部批准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发布实施。可见,我国在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中,理念上仅有针对残障者的“无障碍”思想,而缺乏面向全民的“通用性”和“包容性”思考;对象上仅涉及基建设施和建筑领域,而缺乏针对不同产品的普遍性法律法规、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的一般性行业标准。

其次,加强跨界协同。老龄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设计学科具有先天的交叉性和开放性,如在跨学科项目EQUAL中被给予高度重视的包容性设计、基于老年福祉科技而产生的老年福祉设计。因此,跨专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将产生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研究课题。当下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的发展正在渗入社会全产业链条和全生命周期,其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生产要素、商业模式、经济形态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引发着一场空前的革命。老年人的需求也更多维、多向、多样,促使了设计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有形物质产品延伸到非物质产品;设计关怀从身体照护拓展到心理建设,从改善老年人的个人生活系统扩展到重构社会服务系统。此外,“互联网+”的顶层战略和新的设计范式,都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设计将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基于生活方式大数据研究的服务设计,将建构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产品开发,将为老年人打造良好的辅助生活环境。

第三,加强教育普及。一方面,需加快相关理论、方法、工具的译介和引入。如跨代设计中的《设计跨代产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资源手册》《设计跨代产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教师手册》、跨代设计指南CD、指南壁挂图,包容性设计中的模拟能力缺失的装置、非包容性评估计算工具、过程管理工具等。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研究和工具开发将为深入探索其个性化需求提供依据和手段;这些工具的引入,将充分激发我国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前人研究并针对我国国情快速形成产业化成果。一方面,需加强相关认识的宣传与推广。跨代设计、包容性设计都通过建立专业网站宣传理念、推广工具。1995年,《通用设计战略》出版后,全美25所大学更导入“通用设计”教育课程。在移动互联的今天,相关知识的传播应该更多样、更快速、更有效。

“老龄化社会”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设计师不仅应该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广泛的人文关怀深入其中,更应该在综合解域中发挥引领、激发和协调作用,在跨界协同中创造出“活跃老化”“在地老化”的时代答案。

[1]李唐宁,杨烨.人社部年内完成延迟退休方案——专家建议引入弹性机制[N]. 经济参考报, 2015-03-11.

[2]PerssonH, ÅhmanH, YnglingAA, GulliksenJ. Universal design, inclusive design, accessible design, design for all: different concepts--one goal? On the concept of accessibility--histor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s[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5, 14(4).

[3]Barrier free design: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Barrier-Free Design[R]. New York: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1974.

[4]贾祝军.无障碍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4.

[5]邢博.人体工程学[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122.

[6]孙海秦.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3.

[7](美)沃森,(美)克罗斯比,(美)卡伦德.建筑设计数据手册[M].7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MitrasinovicM.Universal Design[M]//Design Dictionary.Birkhäuser Basel, 2008.

[9]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6.

[10]黄群.无障碍通用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11]胡飞.聚焦用户:UCD观念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7.

[12]ISO/IEC Guide 71:2001:Guidelines for standards devel- oper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EB/OL]. 2001.

[13]SalmenJPS, OstroffE.普适设计和可及性设计[J].方晓风,译.装饰, 2008(10):16-19.

[14] 张文英,冯希亮.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J].中国园林,2012(10):30-35.

[15] Story M F, MuellerJL, Mace RL.The Universal Design File: Designing for People of All Ages and Abilities (Revised Edition)[J]. 1998:170.

[16] 刘晨澍,严安箐.包容性设计的长尾效应及其价值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8-71.

[17]董华.包容性设计:英国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实践[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3 (1):22.

[1 8]郑国顺,王婷. 橘色科技与老人科技[J].科学发展,2011(466):18-23.

[19]徐业良.老人福祉科技产业的机会与挑战[J].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学刊, 2014, 2(1): 83-90.

[20]管轶群.为人人共享而设计[J].建筑技艺, 2014(3):42-47.

[21]王骏发,陈伯炜,李圣捷.橘色科技: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与未来应用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 34(1):143-147.

[22]ShostackGL.How to Design a Service[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2, 16 (1): 49-63.

[23]Sangiorgi D. Transformative Services and Transformation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1, 5(2):29-40.

[24]邢丹淳.崛起·创新·发展——论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务设计”[J].美与时代, 2011(11):28-33.

[25]Benktzon M. Designing for our future selves: the Swedish experience[J]. Applied Ergonomics, 1993,24(1):19-27.

[26]WelchP, PalamesC. A brief history of disability rights leg- 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WelchP.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Universal Design. Boston: MA, 1995.

[27]陆定邦.正创造:镜子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8-31.

[28]陈晓蕙.回归造物的原点——评说通用设计的理念、目标与实践[J].新美术,2004(2):63-66.

[29]赵郧安.环境信息传达设计: Sign Desig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6.

[30]方鹏骞,陈茂盛.人口老龄化的内涵界定及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2):61-63.

[31]汪洋.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 门窗,2014(8):324-325.

[32]Koff T H. National Overview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Service Need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Quality of Lif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977, 31(1):5.

[33]PastalanLA. Designing housing environments for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977, 31(1):11-13.

[34]包装研究资料[M].叶世熊,译.1980.

[35]李秀英.日本老龄化社会及其问题浅析[J].日本研究,1989(3):36-39.

[36]曾思瑜.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美日两国无障碍环境理念变迁与发展过程[J]. 设计学报,2009,8(2).

[37]贾巍杨,王小荣.中美日无障碍设计法规发展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4):116-120.

[38]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法律法规文件汇编[G].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0:759-760.

J506

A

1008-9675(2017)06-0033-12

2017-09-08

胡 飞(1977-),男,湖北武汉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体验设计与设计战略。张 曦(1988-),女,河北邯郸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验设计与服务设计。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我国城市“医养融合”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验设计研究》(15BG88)。

(责任编辑:王 璇)

猜你喜欢

包容性老年人设计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