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实证研究

2018-01-09璇,钟

金融与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生产

■ 邹 璇,钟 航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实证研究

■ 邹 璇,钟 航

劳动者素质;生产技术;经济增长;研发投入

一、引言

提升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是保障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实现“十三五”规划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推动因素。不少学者围绕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研究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梳理文献发现(Dragoslava et al.,2016),新古典增长理论首次明确分析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变革以技术溢出和研发活动的形式促进技术创新和传播,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则认为技术变革是通过改善经济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Kumpikaitèet al.(2008)认为技术的运用要求企业拥有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李楠(1998)、刘文军(2011)和刘小兵(2011)提出,劳动者从低素质向高素质的转化是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动力,为此加强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Jimmy Alani(2012)提出,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同时技术进步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Chou et al.(2015)发现,1994~2011年台湾地区高达77.19%年均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时发现台湾地区年均GDP的增长不是源于资本投资,而是源于劳动力投入,特别是高技能人力资本投入;刘宪(2009)认为,技术进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促使人力资本形成,拥有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能获得高报酬,刺激劳动者进一步加大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不断地带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苏莲(2012)认为,技术进步尤其是技能偏态性技术进步,能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和就业份额,从而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可见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关系。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技术进步不能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如Centeno et al.(2010)认为技术创造性地毁灭劳动力,从而造成劳动力投资的下降。由于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当前研究大多数从静态角度探索劳动者素质或生产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少数文献从两个独立个体角度描述了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或相互阻碍关系,但没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机理和协调发展路径;事实上这种研究意义更加重大。

从现实角度而言,随着科技创新对新常态的引领以及国企混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更加重视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国家不仅在改善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和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在为企业减税降负,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升。但是两者的提升是否协调?是否能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不得而知。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机制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试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找到永续动力。为实现要素协调发展目标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视角上,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入手,建立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提升理论分析框架,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研究方法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程度,并采用面板模型对影响协调发展度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

二、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相互作用机理

劳动者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能从三个方面促进技术水平提高:首先,会增强劳动者研发能力,进而增加专利产出数量;其次,会加速专利转化,提高专利投产比例;同时,还会提高劳动者其自身的技术运用能力。提高技术水平也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带来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上升,挤出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同时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涨,造成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和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会产生退化效应,即教育投资和员工培训投资在技术更新时,会随之退化,高技能劳动者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强,退化效应低。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差距使得劳动者投资回报率上升,这促使低技能劳动者产生工资追涨效应,追涨效应促使劳动者增加自身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增加高技能劳动者数量,进而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新一轮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引发新一轮技术水平的提升。显然,在不受外部因素强力干预的情况下,上述过程会形成良性循环。如图1。

图1 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的相互作用机理

现实中,我们既要发挥这种良性循环优势,又要克服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不匹配带来的恶性循环。劳动者素质过低时,劳动者无法利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阻碍技术进步,低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工人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效果,在低技术水平下劳动者不用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能获得相应报酬,劳动者就不会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劳动者素质提升更加困难。而当技术水平远超出劳动者应用水平时,一方面,劳动者素质无法满足生产技术的要求,造成资源浪费,生产难以达到预期水平,技术进步过程被阻断内生增长理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会拉大收入水平差距,低收入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愈发困难。可见,劳动者素质必须与生产技术相互协调才能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三、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性分析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提升能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度是衡量协调性比较科学的指标,若将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看作两个系统,通过构建两者的指标体系,计算出协调发展度,并以此分析两者的协调性。

(一)劳动者素质测度

劳动者素质的评价指标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得到。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的优点,但它属于主观赋权法,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相对固定,评价指标有效性不足。熵值法则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确定权数,属于客观赋权法,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它同时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为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对劳动者素质进行评价分析。

为构建劳动者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李华和许晶(2012)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将劳动者素质分为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技能水平四大部分,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受教育程度、人均教育经费、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比重;身体素质包括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口死亡率、体育系统从业人员占全体从业人员比重;思想素质包括离婚率、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每万人案件受理数;技能水平包括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技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劳动生产率、对外技术依存度、商标注册申请数。

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具体如下:

利用AHP软件计算出wsi,wsi为层次分析法下确定的权重;同时根据熵值法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熵值法权重woi。在此基础上,借鉴宋建波和武春友(2010)主客观权重的计算公式,得到组合权重为:根据此式计算劳动者素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由表1可得,在影响劳动者素质的相关因素中,技能水平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这表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主要依赖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为现有劳动者素质越高,另一方面表明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高,从而促进劳动者对自身的进一步投资。教育投资是提升劳动者素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为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进行在职人员培训等。健康投资是影响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为劳动者进行健康投资,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加快健身器械及医疗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此外,提高居民社会道德观念、减少犯罪、提高诚信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劳动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从具体指标层面来看,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劳动生产率和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等作为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所占权重较大,这表明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高最能有效提升劳动者素质。

(二)技术水平测度

生产技术主要是从企业创新层面来说,Elgin Ceyhun,et al.(2015)将全要素生产率分为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和技术效率,并使用160个国家1960~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指标与实际科技进步维度相吻合。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衡量技术水平。从全国来看,1996~2014年呈稳健上升趋势。技术进步的波动与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薛继亮(2015)基于尼尔森—菲尔普斯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产业转型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随着产业结构转型成果的凸显,技术进步指数会呈波动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难题,生产技术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瓶颈。从生产技术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山东、江苏四省技术水平较高,海南、青海、西藏、宁夏等地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地区对技术的引进能力和支撑力度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引进技术较为迫切,技术的运用和创新能力也更强,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的缺失和技术基础薄弱,技术提升较难。技术欠发达地区为弥补技术缺口也正在积极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江西省颁布了引进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优惠政策;云南省提出要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以补偿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不足和创新投入产出不平衡等问题。

(三)协调发展度测算

若将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看作两个系统,可通过构建两者的指标体系测算两者的协调性,若用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k为调节系数且,协调度计算公式如下:

不妨令调节系数k=2,c=d=0.5,由此计算得到我国31个省份1996~2014年协调发展度。

西藏、云南、贵州等地劳动者素质较低,西藏的发展受海拔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在因素及民族因素的共同影响,面临人才和技术的短缺,即使国家对援藏人员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等措施,也难以吸纳足够的高素质人才,而当地藏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既没有提高教育的意识,也得不到好的教育条件,劳动者素质难以提升。贵州省是我国西南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生活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人力资源不足,许多贫困山区学校教师数量严重缺乏,从十二年义务教育普遍实行到鼓励高素质人才扎根山区,贵州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云南省少数民族居多,交通设施落后,教育资源配置地区差异明显,教育发展滞后。从生产技术来看,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技术水平较高,海南、青海、西藏、宁夏较低,可见生产技术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密切相关。

如果将协调发展分为五个等级,[0,0.2)极低度协调,[0.2,0.4)低度协调,[0.4-0.6)中度协调,[0.6-0.8)高度协调,[0.8,1]极度协调。计算结果显示,除北京在近几年处于中度协调外,其余省份均处于低度和极低协调阶段,一方面,技术水平提升不仅不能带来劳动者素质同步提高,反而拉大了高低技术水平劳动者的距离,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化,劳动者素质提高缓慢,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能促进相应的技术进步。为发挥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良性循环优势,提高整体协调性很有必要。分省来看,北京、江苏、天津、上海、广东协调发展度较高,这些省份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较为完善,具备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势,贵州、云南、西藏的协调发展度最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一方面受地理因素影响,经济较为封闭,交通设施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水平基数较低,难以实现发展与协调。比较分析历年的协调发展度测算数据发现,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有所提升,但效果不太明显,两者之间仍处于不协调阶段。

四、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影响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性的因素主要有: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经费支出、贸易开放程度、政府职能、技术价值、城乡收入差距、人口密度和资本开放度。为此将这些因素作为实证的解释变量,以此解释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程度。

(二)数据处理

自主创新能力:用专利申请书与研发经费投入比加权结果表示;教育经费支出:用地区教育经费与总教育经费之比表示;贸易开放程度: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表示;政府职能:用政府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表示;技术价值:用各省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占全国比重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人口密度:用各省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之比表示;资本开放度: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015)、《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7~2014)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

(三)模型设定

通过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散点图,设定如下计量回归模型:

D表示协调发展度;INN表示自主创新能力;FEE表示教育经费支出;IEX表示贸易开放程度;GOV表示政府职能;TV表示技术价值;URG表示城乡收入差距;PD表示人口密度;FDI表示资本开放度。

(四)计量回归

对影响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协调发展度的因素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同时协整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4年全国31个省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与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经费支出、贸易开放程度、政府职能、技术价值、城乡收入差距、人口密度和资本开放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经豪斯曼检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均选用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如表3。

从全国层面来看,变量大体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对协调发展度的影响最大,自主创新能力越高表明劳动者素质对生产技术促进作用越强,技术进步带动对劳动者的进一步投资;其次为教育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能提高受教育程度,同时派生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促进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的提升;技术价值和人口密度对协调发展度有正向影响,研发成果的价值越大,表明研发过程更具实际意义,对协调发展度的影响越大;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有利于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中贸易开放程度对协调发展度具有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通过引进外来技术一方面会对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国内研发技术产生挤出效应;促进和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了实证结果的方向,资本开放度的提高降低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度,这表明外商通过投资获取利润时我国劳动者只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并没有掌握到生产核心技术;政府职能的提高降低了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政府对经济的过多管制能够阻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而促进了全国协调发展度的提高,这表明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与各省份内部收入差距影响不大,城乡收入差距变大可能会通过集中教育资源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促进生产技术进步,但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成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度的对策措施。从地区分布来看,提高东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经费支出、技术价值、人口密度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有助于协调发展度的增加,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劳动力聚集仍能产生规模效应,因此,健全户籍制度对经济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经费支出、贸易开放程度以及人口密度,较东部地区而言,中部地区技术研发部门较少,市场环境不开放,加快贸易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从回归结果来看,贸易和资本开放能极大促进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之间的协调,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经费支出的提高会降低协调发展度,这主要源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经费难以落到实处,落后状态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东北三省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干预对于市场不完善地区而言能够提供良好经济运行环境,加快产业发展。

表3 分地区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较低,如此低的协调程度难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加尽快改进。实证结果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经费支出和对外开放程度能促进协调发展度提升,而经济领域财政投入对协调发展度的影响效果不显著。为此,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性:(1)通过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进一步扩大外开放程度,激发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在欠发达地区,阻断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不匹配带来的恶性循环。(2)对处于或接近中度协调阶段的北京之类省份,要加大对新技术的评估力度,根据评估得出的技术对产出的实际增加额大小确定研发部门报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已上升到一定程度,摆脱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至关重要,为此,需要通过创新打破发达国家对技术垄断;要强化对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培训与管理,使之专注于单项技术的研发、投产和推广,促使研发成果价值提升;同时,应营造宽松的企业成长环境,如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3)对处于较低度协调阶段的省份,应首先增加教育经费支出,这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能促进两者达到高水平的协调。教育是民生之本,增加教育投入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公平,提高整体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择优定向培养,通过选拔制度对劳动者进行配置;鼓励劳动者出国学习技术类专业,加大回国补贴力度,带动国内技术进步。(4)对处于极低度协调阶段的中西部省份,提高人口集聚度也能促进协调发展度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会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在这里强化人口集聚能让产业企业共享更丰富的劳动力,促进技术交流,扩大地方化经济发展。用劳动者质量的提升替代人口数量红利是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发展动力。此外,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也是促进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提升的重要途径。这包括提高贸易开放程度和资本开放程度。对于货物进出口,首先要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然后通过与外国签订贸易合作协定,减少贸易壁垒等方式扩大海外销售市场,同时进口国内生产成本相对劣势的产品以节省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在吸引外资上,首先要着力引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资,鼓励外资流向高技术企业并对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然后扩大外资后关联效应,鼓励本地采购外资投入,最后提高外资企业本地化程度,让国内技术人员掌握更多更高的生产技术,更多地参与生产全过程。

[1]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7~95.

[2]李华,许晶.我国劳动者素质现状、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85~91.

[3]李楠.论劳动者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济评论,1998,(05):31~34.

[4]刘文军.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者素质提升[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4):36~42.

[5]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经济60年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8.

[6]刘小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新型劳动者素质的要求[J].经济论坛,2011,(8):164~166.

[7]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78~87.

[8]苏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2012.

[9]薛继亮.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相互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尼尔森-菲尔普斯模型[J].经济经纬,32(1):125~130.

[10]Sredojevic,Dragoslava,Cvetanovic,Slobodan,Boškovic,Gorica.Technological changes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neoclassical, endogenous, and evolutionary-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Economic Themes,2016,54(2):177~194.

[11]Centeno,Mário,Corrêa,Márcio.Job matching,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worker-provided on-thejob training[J].Economics Letters,2010,109(3):190~192.

[12]Chou,Meng-Hsi,San,Gee.Labour quality in Taiwan:measure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J].Applied Economics,2015,47(43):4695~4669.

[13]Elgin,Ceyhun,ÇakırSelm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cientific indicators:a panel data analysi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New Technology,2015,24(3):263~281.

[14]Jimmy, Alani.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on Economic growth in United Arab Emirates[J].Skyline Business Journal,2012,8(1):1~9.

[15]Jones,Charles I.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4):759~784.

[16]Kumpikaitè,Vilmante,Ciarnienè,Ramune.New training technologies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J].Economics&Management.2008:368~373.

[17]Lucas,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18]Romer,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S71~S102.

本文旨在探索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提升路径。在分析两者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分省测算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并对影响两者协调的因素展开实证研究。机理分析发现,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之间存在内在相互作用,在正向冲击下两者会形成良性循环,在负面冲击下两者会形成恶性循环;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程度、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投资和技术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当前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促进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提升,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F062.4

A

1006-169X(2017)12-0050-07

10.19622/j.cnki.cn36-1005/f.2017.12.00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分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人口、教育、就业和迁移政策仿真模型及技术支撑平台构建研究”(13&ZD156)。

邹璇(1973-),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与应用、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钟航(1994-),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劳动经济、教育经济。(湖南长沙 410079)

猜你喜欢

劳动者素质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素质太差
在云端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