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探索
2018-01-08赵红伟
赵红伟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的是,最佳的教学方法便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快乐。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依托情感教育构建与学生情感连接的纽带,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其设计契合其身心特点的数学知识学习模式,以此帮助小学生养成对数学知识持之以恒的探索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实践;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52
為中小学生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可从为小学生营造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为小学生创设课堂实践契机、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运用到课堂中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为小学生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
学生能否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有效地吸收与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中低年级小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学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不再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而是能让小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及充沛的学习情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热情,这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无法给予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科学设计教学情境的把握。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可设计“孙悟空分桃子”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饥肠辘辘,路过一片桃园,孙悟空摘来了14个桃子,平均分给师徒四人。但是孙悟空没有学过数学,他不会算数,我们帮他算一下,孙悟空要分给每个人几个桃子?最后还剩几个桃子?”
一道数学题,变成一个趣味的情境,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的计算,还有故事可以听,还可以帮故事中的人物来计算,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不同。他们仔细地思考着,计算着,终于得出了答案:孙悟空应该分给每个人3个桃子,最后还剩下2个桃子。而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为小学生创设课堂实践契机
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天性好动,相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育源自其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动作和反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根据小学生好动这一心理特征,要使他们在玩中学习,在动中求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探索求知。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为学生创设宝贵的课堂实践操作契机,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操作活动,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认识物体”一课设计为实践操作课,通过教师组织学生随堂进行各种几何体的制作,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几何体在外观、形状等方面存在的显著不同,这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是简单地从课本上、网络上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硬纸片来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制作完成之后,自己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征。整节课中,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又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针对小学生对“地点”“时间”“方向”等关键要素、及“相遇”含义难以理解这一学情,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首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其他学生按照题意给他们做“导演”,然后请学生借助自己两只手进行活动演示。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运用到课堂中
现今,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效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和组织课上教学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扎实掌握。
以多媒体技术为例,该项技术能够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直观地提供感官体验,从而使学生以往较难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从而使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随之降低。同时,多媒体技术亦能够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用于课上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工具,使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同时,进入到数学教师为其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旋转”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这一教学内容,且形成深刻的印象,可利用课件制作各种图形,在方格纸上来演示各个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演示过程中体验图形转换的特点,生动形象且易于学生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使得既定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
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会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因此打好数学基础是十分关键的。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带来一定的思路,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芝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29).
[2] 周学玲.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探讨[J].求知导刊,2015(23).
[3] 马秀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探索[J].考试周刊,2017(3).
[4] 殷俊峰.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