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2018-01-08张德静
张德静
摘 要: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实践;习惯;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13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思维形式形成的重要阶段,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并领悟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小学阶段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式”为主,死记硬背公式、定律,套用计算公式、法则完成大量的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造成了小学生只知道公式法则的使用,而不知道公式法则如何推导而来,不明白定律法则之间的相互联系。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提供了可能性。因为探究性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要求和心理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使数学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提供机会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要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创设良好的课堂自主探究环境,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变主导者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和诱导,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由质疑、争辩、讨论;能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出来;允许出错、改正,体验成功和感受失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活动,小学生要有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资源共享。未来的世界越来越重视团队精神,个人是否能和团队其他成员协作共事,是否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是否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认真交换意见将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可见,让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儿童喜爱的学习方式,它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小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合作的能力较差,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确定组号,选好组长,由组长负责分工。然后布置难度适中的数學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让小组成员在积极的探索中寻找答案。最后组织成员各自汇报探究结果,做好记录,进行讨论,形成结论。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养成做好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初步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时会发现,简单的问题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查找资料,努力思考才能办得到;而解决不了的较深的问题,小学生就可以做好笔记,把疑问带到数学课堂上来。小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强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就能很快地将问题解决。
(二)养成边读题边思考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习惯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审题对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却是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自主学习便是要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读懂题目的内容,明白题目要求做些什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解题的第一步。用眼睛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每一个算式,在默读或小声朗读中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多多少”“少多少”“增加”“减少”等,并且动手在这些重点词上做好记号,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线段图,写一写数量关系,标注清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提醒自己在解题的时候应该加倍注意这些。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引起小学生大脑神经的冲动,对信息进行分析,在头脑里反复推敲,排除无关的、没有用的、具有迷惑性的信息,找出信息之间的某种联系,即它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养成善于概括总结的复习习惯
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消化的过程。通过复习练习将新知识得以巩固,并对已经习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拓展,促进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复习的时候要梳理当天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计算公式等概念要多读几遍直至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迹,会背诵,会运用。endprint
三、培養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定自主探究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有兴趣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小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核心,也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设定,探究性学习活动就等于是一句空话。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实践,它不是完全凭空想象的抽象的事物。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而小学生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数学问题,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挑战性;问题的开放性,难度、清晰度都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而定。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能以动促思,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探究的过程。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手来,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表现出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做到动手、动脑、动口的有效结合,提炼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时获得新知的数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应该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感受探究学习活动的快乐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三)合作技能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合作的乐趣。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讨论、表达、评价等合作技能。首先是学会倾听。通常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当其他成员在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对重点的发言内容做好记录,做出判断,阐述自己的见解,学会专心听讲和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其次是学会讨论。学生在探究活动完成,汇报完自己的探究结果之后,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补充、启发,让探究结果更具有完整性。讨论中别的同学说过的就不必重复阐述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发言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是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要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良好习惯,学会使用文明的语言,训练说完整的话。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学习上的取长补短,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自主探究活动的良好平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学会探究、乐于探究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鲜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J].科技资讯,2014(25).
[2] 牛慧敏.浅谈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31).
[3] 邱有永.小学社会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