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研究
2018-01-08肖丽华
肖丽华
摘 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活动形式,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练习题的预设,教师要做到细思量巧设计,突出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12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在数学课堂之中,着力向课堂40分钟要成效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设计环节更加用心,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时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活动形式,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情境、课堂语言外,还要注重练习题的设计。
一、了解学情,巧妙设计数学练习,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新课程改革中也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学情不同,针对性练习的设计也不同。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达到对数学知识巩固和强化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题的专项性练习
专项性练习是数学课堂练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巩固数学知识点,形成技能、技巧的有力手段。它是教师依据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了突破某一个知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集中训练的练习形式。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一环节之后,就可以设计关于这两个知识点的专项练习。题一: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15分米,宽是12分米,高是9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题二:一個正方体,它的棱长是6厘米,求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样的题型就是为了直接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来,难度相对较低。
(二)及时设计、布置反馈性练习
课后练习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并且要求及时完成用以巩固课堂知识,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数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业质量的高低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及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对完成情况做好记录,记下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和错误率较高的习题,并根据登记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易错的原因所在。之后,教师及时设计学生易错的反馈性练习题型,布置学生再次完成,纠正学生知识上的错误,防止思维定式。
如,教师在批改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作业后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元、角、分”这三个货币单位没有什么概念,它们的大小、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很容易混淆,题目的错误率高。针对错误的情况,教师设计以下题目,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题型一:3元=( )角,70角=( )元,5角8分=( )分,19分=( )角( )分;
题型二:4角+9角=( )元( )角,9分+5分=( )角( )分,3元5角+1元2角=( )元( )角,2元7角+5元6角=( )元( )角。
在完成反馈性练习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明确“元、角、分”三者相邻之间的关系——进率都是十,满十要进一的原则,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循序渐进,注重差异性,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
练习设计的艺术直接体现在练习题的层次性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视信息的渐进性和全面性,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坡度”和“难度”的层次性练习。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每次练习都要有质的提高和发展,题型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由单一到综合。学生操作由扶到放,由熟到巧,拓展学生的思路,逐步增加学生知识,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首先,要科学地设计基础性练习。基础性练习是反映基本要求的练习,设计的知识点比较少、比较窄,一般为单一的知识点。解答的过程也是相对简单,以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的练习设计一般会设计在课前复习和课堂练习这两个环节,安排在新课内容前旧知识的复习阶段,一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二是由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去。安排在新课的课堂练习中,是为了在教学新知识点后,将新教授的概念、规律首次运用于实际之中,是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时候,出示题目(小狗的玩具图片和单价),问学生买6个这样的小狗玩具需要多少钱。解答:24×6=144(元),这是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旧知识;再问学生买10个这样的小狗玩具需要多少钱。解答:24×10=240(元),这也是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旧知识;第三问:“学生买12个这样的小狗玩具需要多少钱?”才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其次,是要多样性地设计拓展性练习。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练习题型之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对习题进行改编,进行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在不改变本质的前提下,变换非本质的特征,即先从改变重点知识的条件和问题的“形变”,逐渐过渡到对知识重新认识、理解和归纳知识网络,摸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质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后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目。题一:算一算(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2×6=( ) 5×6=( ) 1×6=( ) 4×6=( ) 3×6=( ) 6×6=( )”。题二:找朋友(四个小朋友扮演小动物,手里分别拿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的口诀卡片;其他小朋友手里拿着算式“6×6”“5×6”“6×5”“6×4”“4×6”“3×6”“6×3”卡片)。学生读完口诀后,拿算式的同学听到后认为计算结果口诀一样的就站在他的旁边;题三:小邮递员(将算式分别投入到6、12、24的信箱内)。“1×6=( ) 3×4=( ) 2×3=( ) 4×3=( ) 6×4=( ) 3×2=( ) 4×6=( ) 2×6=( ) 6×1=( ) 6×2=( ) 6+6+6+6=( ) 6个4相加”。这三道练习题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儿童化的语言,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第一题是根据算式想口诀,在打乱口诀顺序的训练中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掌握“6的乘法口诀”;第二题是根据口诀找算式,利用逆向思维,从反方向实现巩固“6的乘法口诀”;第三题是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混在一起,训练小学生应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以及明确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教学延伸,讲究练习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简单地模仿和记忆,在数学练习的过程中要讲究题型的开放性、探究性,不能以数量为主,盲目地试图通过大量的练习,在一遍又一遍完成类似的数学题中掌握技能,机械式的练习只会导致很多无效或者低效率的学习,也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不堪重负,事倍功半。而开放性练习能为学生提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激发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机会,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思,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富有探究性的生活数学问题的练习作业,让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的现实生活价值和实际意义。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也要立足于这一出发点,细思量巧设计,突出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和内容的实用性,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菊芬.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Z].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 苏承超.优化练习设计,激发学生潜能[J].亚太教育,201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