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
——苏州台的融合转型实践

2018-01-08陆玉方

视听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广电苏州转型

陆玉方

一、高起点谋划,明确融合发展任务之要

融合发展前无古人。身处基层一线的城市广电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融合发展,“中央厨房”对央媒国家队而言如鱼得水,城市台、地面频道是否适合?广电内容生产自有特性,有无必要像报业那样深度融合。其实,只要看看现在的传播格局,我们内部还在划分广播、电视、网站、平面,外面的市场早已是众多平台型的生态竞争,图文、视音频、H5等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广电与报业两者各有特殊性,也有作为大众媒体的共性。媒体的边界在模糊,社会媒体化、企业媒体化、媒体平台化已成为趋势。从前都说,报业新媒体做得好,现在也有句话,报业人做视频也比广电好(如:一条、二更、梨视频)。在广电业界,长短视频搭配已成为大片大制作的标配。

因此,作为舆论高地和市场阵地,城市广电也要和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一样,深刻体认到推动融合发展是中央赋予各级媒体的历史使命,事关主流传媒阵地的进退,决定传统媒体的生死。不以改革创新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是没有价值的。苏州台一开始就明确要标杆前移,坚持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最早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双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探索建设全国范围第一个广电版和地方版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设为模板,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组成调研团队入驻,对苏州台融合现状望闻问切、咨询会诊。双方以“中央厨房”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融合转型,聚焦深耕党政机构、公共服务和在地文化三个领域,充分发挥本土文化、高市场占有率、专业视频、名主播团队四重优势,优化采编流程,打通大屏小屏、线上线下,形成融合传播新格局。

二、高标准建设,致力融合发展基础之实

融合转型决不能搞权宜之计,不为建设而建设,不求表面热闹。作为一种机制再造,“中央厨房”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管理调度和运营体系。城市广电的融合转型要高看一眼,深看一层,突出整体转型:首先,结合台情实际,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大力度重构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有效配置生产要素,解决机制体制问题。

一是做优做精电视产能。持续巩固电视媒体优势领域,着力提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苏州台的做法是有保有压,该投入的坚决投,该压的坚决压。比如苏州台新大楼的“新”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生产制作能力的大幅提升。我们专门投入了数千万元,历时180多天,中外团队300多人共同合作建成350平米的全媒体演播室,这是全国新闻直播节目启用集控系统的首个案例。由国际顶级的设计师(7次荣获电视艾美奖)设计,亚洲首次启用的莫扎特集成导控系统,有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摄像机器人,还具备全媒体接入的能力,可通过“看苏州”以及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让用户第一时间与节目互联互通。

二是做强做大移动端传播力。苏州台根据投入产出比和综合评估,对电视自办栏目去库存去产能,通过关、停、并、转部分非黄金档资讯节目,将相关团队划转新闻客户端;把电视新闻中心采访单元独立出来,既为电视栏目采制服务,又向新媒体端第一时间发稿;通过将这两支一百多人的队伍整体转型为融媒采编团队,推动人员相融,从而实现“移动优先”的首发、快发、优发。新架构运行两个月,电视栏目收视不降、份额不减;新媒体端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日均原创稿件数、重点稿件数接近翻番,“看苏州”客户端下载用突破110万,新媒体端总用户超过800万;今年前8个月,5个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收视份额稳定50%以上,位列全国城市台第一,广播收听份额保持在86%以上,位居全国城市台前列。

其次,对标央媒大报大台,建设好“中央厨房”的龙头和标配项目。指挥层,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总编协调会、值班总编辑、采前会等制度;执行层,建立采编联动平台,对台、端、网、微采访力量统筹管理、打通使用;保障层:以技术中心网络部为基干,整合组建新媒体技术团队统筹技术支持,实行采访、编辑、技术部门联席办公,建立以手机终端为平台的采编一体化流程,实时监控整体转型。

三、高效能推进,赢得融合发展内生活力

(一)以“内容+”推进媒体转型

融到深处回归内容,内容效果和产品质量是检验融媒转型的主要依据。七年六获中国新闻奖,主旋律响亮、主动仗漂亮是苏州广电内容建设的一个特色。深融时代,唯有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思维与优质内容结合,才能形成既彰显主流媒体特质,又符合互联网规律特点的融媒产品。针对媒体融合两个关键问题——“内部资源如何打通,内容形态如何转型”,不断以爆款产品为抓手,结合重大战役、主题报道,探索如何改革后台机制、运行规则,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让编辑记者动起来创造新的内容。

1.首次入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协同生产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作为唯一的城市广电媒体,苏州台应邀入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看苏州”客户端与电视新闻中心组成前方小组,与人民日报采编团队协同生产,联合推出了全媒形态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一图读懂、数据分析、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将北京两会做成地道的“苏帮菜”奉献给全国用户和受众。

2.7家媒体首次“党端联动”H5刷爆朋友圈

全国两会期间,苏州台联合7家省市媒体,敏锐捕捉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取消长途漫游费这一民生热点,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技术支持下,创意“您又有6位亲友来电”H5产品,通过交互技术让手机用户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姑八姨”方言通话。各地媒体的编辑通过头脑风暴,仅用一天就制作出了这款创意新颖、趣味十足的H5产品,并在广州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湖南日报、川报观察、长江云等多个新闻客户端同时推送,瞬间刷爆朋友圈,首日点击量就超过200万次,是一次“党端联动”、协同生产的经典案例。

3.借力海外社交媒体,全球传播江苏好声音

今年5月19日-21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苏州台针对海外受众关注热点,主动设置议题,及时整合全域内容资源,将优质报道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构建立体化、互动式融合传播格局。

苏州台“看苏州”APP与电视节目中心、短视频工作室派出精锐力量,与人民日报国策说工作室、人民日报江苏分社、人民网江苏频道组成全媒体报道团队,实现融合策划、融合采集、融合生产和融合传播,“看苏州”和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设计的H5产品《我在苏州盼你归》,一经发布即刷爆朋友圈;《百岁大师贝聿铭:我的原点在苏州》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供稿平台、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渠道播发,累计点击量100多万次。

这两个视频还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上播发,浏览量近万次。人民日报“中央厨房”YouTube和Twitter账号率先发布,然后人民日报社YouTube和Twitter官方账号跟进,江苏省人民政府Twitter账号也在第一时间转发。通过与多语种网页端及客户端、境外OTT合作机构等构建立体化、互动式融合传播格局,差异制定本土化推广策略,触发全球网民自发传播,在移动互联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江苏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主流媒体节目制作水准。

4.讲导向有文化,主流网红闪亮登场

今年二季度,我们在全台范围开展“主播秀”活动,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主持人到“看苏州”客户端施展拳脚,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主流网红。三个月共有123位主播参与702场直播,总点击量达2309万,总评论超过10万条,总打赏金币突破203万。主播秀项目以创新、活泼、互动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和信息服务,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爆款内容。实践表明,主流媒体培育有个性、有魅力的“主流网红”,对强化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传播力乃至巩固和发展主流舆论阵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苏州广电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视听叙述,将文化建设的媒体责任内化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构建精品生产。过去,《苏园六纪》《苏州水》《水天堂》《锦绣纪》等作品屡获中国新闻奖、广播影视大奖和电视星光大奖;如今,在“看苏州”移动端开展的主播秀,同样把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使命。

(二)以“互联网+”推进文化转型

▲H5产品《我在苏州盼你归》

在“互联网+”的融媒时代,广电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自身。如果仅仅守着一亩三分地,发展道路必然越走越窄,直至失去最后的机会。广电文化要从自嗨自满的闭环运营,走向多赢共享的开放体系,用体制力量合纵连横,用市场力量开疆拓土。强调对接市场要素,强调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发展,为媒体融合提供内生外拓的动能。

城市广电要赢得发展主动,必须勇于向“市场游泳的鱼”学本领,拓展与终端(平台)运营商跨界竞合的关系。通过积极推进开放式的多渠道融合,让渠道更畅通,传播更精准,入口更强势。苏州台与全国领先的短视频头部平台杭州二更达成战略合作,组建市场化的短视频工作室,半年来创制了《红白情缘》《苏州姑娘》等多部正能量原创短视频,全网点击过千万,屡获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赞转发。

作为中广联城市台委员会副会长单位,苏州台和二更共同开办面向全国广电的短视频训练营,三千人报名,筛选一百人受训“理论+实践”的魔鬼课程。四天理论课后,一百个学员分成十二组两两PK,围绕六个主题进行四天实践拍摄。然后为了在最后一天的拉片子点评中能有好的成绩,大家不眠不休剪片子,女学员可以回房间睡,男学员基本上是连轴转地干活,累了就在地上、桌上、椅子上打个盹。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的创作和做事激情,震撼了体制内的干部员工,也颠覆过往电视大屏的理念和操作,为城市广电提供融媒转型的互联网内容、运营、营销等人才解决方案。经过这次合作,二更已将苏州广电确定为华东地区短视频人才培训的主基地,双方今后将在长短视频培训产业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传统媒体人是非常宝贵的融媒人才,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提供创新创意的土壤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竞赛,点燃员工的传媒理想和专业激情。依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实力,我们从考核分配入手,向融媒一线大力倾斜,让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来做好内容。早在2015年底,我们就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台融媒创新大赛,一批重点两微产品依托内容主业,协同效应明显,用户增长近60%,以孵化项目为代表的融媒活动层出不穷。

今年下半年,我们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经验,推行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融媒工作室,激活创新快变量,让媒体人创意产生更大的内容价值。现有各类工作室都呈现了良好局面,上面提到的短视频工作室在生产各类正能量主旋律原创作品的同时,积极开拓商业片市场,已握有超过五百万金额的合同;小蜜蜂工作室成为最活跃、最具互联网思维的广播主持人工作室。为此苏州台将进一步鼓励台、端、网、微的采编、技术、经营一线人员按照兴趣化组合、项目制施工原则,组建融媒工作室进行苏州台体系内融合创新,将本台内容生产能力投入新媒体,作为推进媒体融合的“人才孵化器”和“内容孵化器”。

(三)以“资本+”推进产业转型

面对移动互联巨头的逼迫式竞争,传统媒体一切不与资本共舞的融合转型都是自娱自乐。特别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路径。为了集聚更多市场资源,占据更大市场份额,需要不断提升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输血机能,从而达到强化主流媒体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从2014年开始,苏州广电总台自主投资60亿元、建筑体量超68万平方米的三个文化综合体 “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和“演艺中心二期”先后竣工投入运营,今年三个产业创造营收近1个亿,有望成为未来支柱产业之一。苏州广电总资产已达150亿。现代传媒广场成功聚合媒体制播、文化艺术、5A级写字楼等多种业态,其中希尔顿逸林酒店去年5月营业,客房入住率近75%,年收益突破2000万;国际影视娱乐城定位于商业、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兴综合体,影视体验、剧场演艺、儿童产业、展会博览、特色餐饮、家居购物、时尚零售七类垂直细分行业错落有致。2016年苏州地区电影票房问鼎全国第九,江苏第一,是全国十强中唯一票房超越省会的地级市,而国际影视娱乐城的金逸影院票房又居全苏州第一。

对接资本市场是传媒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只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才能用好资本杠杆发展传媒产业。2015年底,苏州台作为联合发起人和主要股东的苏州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后,第一家入驻的金融租赁公司,成立至今累计投放近42亿元,累计收益突破3个亿;2016年参与组建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围绕大文化与新兴媒体业务,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与传媒主业具有战略协同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这些资产和资本运作为融媒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全面转型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思考、逆境中崛起,因地制宜重新定义移动互联时代的城市广电。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融合转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顺势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为城市广电转型升级、建设区域垄断型的生态级媒体注入新活力。

(陆玉方: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

▲“看苏州”APP

猜你喜欢

广电苏州转型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