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研究

2018-01-08李道淦蒯海章

老区建设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育者互联网+模型

李道淦 蒯海章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研究

李道淦 蒯海章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具有教育主体客体平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过程强交互性等特点,同时兼具教育环境复杂、需求个性化、评价多元化等挑战。在注重整体性、动态发展性、情境性、交互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阐述。

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习惯于利用手机等新媒体设备浏览消息、发布内容、跟帖评论,新媒体承载的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热衷于利用新媒体阅读新闻资讯、理论文章,了解时政热点,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同时利用新媒体转载评论他人帖子、交流学习心得、讨论时事政策。

大学生党员利用新媒体学习随意性强,学习不够深入,同时,大学生党员处于思维活跃但不够成熟、正义感强但易受不良信息影响等身心发展特点。[1]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显得非常必要。了解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思想引领的前提。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主体客体平等

传统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一般遵循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教师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扮演的是被动接收的角色。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育,而是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辅助引导,主动获取信息、接受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习的过程是自由的。

2.教育内容丰富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内容极大丰富,一条新闻、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甚至一条信息的跟帖、评论都可以成为教育内容。同时,教育内容也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丰富。[2]得益于互联网络强大的存储、传输、交互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客体发表的观点、看法,可以即时存储传输,作为新的学习内容,教育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呈动态螺旋式上升发展。教育载体可以是电脑终端、IPAD、手机等,网络将这些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的教育空间。

3.教育过程形式多

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多以学文件、开展活动等形式开展。这种形式往往是一个或几个教育者面对一群受教育者。互联网环境极大地丰富了交互的形式,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即时有效地互动。教育对象存在的思想困惑可以及时地从教育者或其他教育对象那里得到解答。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1.思想教育环境复杂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内容庞杂,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信息质量存在极大的差异。大学生群体心智发育未完全成熟,不能完全辨别信息的真伪,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甚至落入某些居心叵测分子的圈套。因此,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环境十分复杂,给教育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教育者需要挑选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党员接受正能量思想熏陶。[3]

2.思想教育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党员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每个人获取的知识也千差万别,这使得大学生党员对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个性化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党员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教育者通过分析教育对象发布在新媒体上的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知发展及感兴趣的内容,设计符合教育对象需求的教育内容。

3.教育效果评价的多元化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效果评价更加多元,效果评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教育活动实施前,对受教育者的整体思想素质及需求作出评价,有针对性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交互程度、反馈内容可实时评价,以便调整教育进度和内容;教育活动后,学生发布的感想可评价教育的整体效果。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者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进度,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构建

(一)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是指由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作用是系统存在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相互作用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非线性作用是构成系统特性的基础。系统的最主要特性是整体性,系统具有各要素或各要素之和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大于或小于各要素之和,而不是与之相等。

系统理论的动态性原则是另一重要原则,动态性认为一切实际系统由于其内外部复杂联系的相互作用,总是处于无序与有序、平衡与非平衡的相互转化的运动变化之中,任何系统都要经历一个系统的发生、系统的维系、系统的消亡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系统结构不过是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而任一系统作为过程又构成更大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1.模型的整体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过程形成一个整体,教育活动前、活动过程中、效果反馈中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教育内容的选取、教育的开展、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教育效果反馈等要素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借助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实现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教育要素的连接符合一定的规律性,新媒体工具也具有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把握要素结合的内在规律,将教育活动整个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系统要素通过线性关系形成网状结构,模型的整体性要求模型达到的效果大于各个要素的作用之和,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糅合。

2.模型的动态发展性

模型的动态发展性包含两层内容,其一是教育内容的动态发展性,其二是教育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所发表的观点、看法、感悟,以及教育对象、教育者之间的交互内容都可作为新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更新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5]教育过程也并不是完全按照事先的设定进行,教育者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活动,以最大化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模型的学习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有效情境的创设,教育情境是否有效直接关系教育活动的成败。[6]首先,有效的教育情境能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动机。在教育主题选取上,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选取教育对象感兴趣的主题。其次,有效的情境应当具有通畅的会话机制,模型中各个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渠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教育对象之间的交互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教育内容调整的基础,模型应保证交互通道的通畅。再次,教育情境的创设要同社会大环境紧密结合。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其自觉树立党员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践行党员标准,因此,思想教育应当密切联系实际,教育系统情境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

(三)“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

在“互联网+”视域下,以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为载体,以微博、微信、QQ等社会化网络软件为平台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系统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型是一个各要素线性关联形成的封闭网状系统。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环境,以平板、手机、电脑、终端为载体,以微博、微信、QQ、论坛等社会性软件为平台,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基本模块。一个中心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库,四个基本模块是思想教育主题选择、思想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模块之间形成封闭环形,从主题选取开始,到学习效果评价结束,随后又进入下一个主题的教育。四个基本模块与教育资源信息库分别形成双向关联,每一个模块都可通过中心相互关联。

图1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型

思想教育主题选取通过发布、收集与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双向关联。思想教育主题选取过程实际上是从教育信息资源库中收集、汇总、分析信息的过程。教师通过收集信息资源库中符合设想主题的教育信息内容,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和组织。学生关注的内容通过学生点赞、评论、转载量进行分辨,一般来说,点赞、评论、转载越多,表明该内容越受学生关注。教师选取内容后,经过精心组织予以发布,作为新的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思想教育活动开展通过呈现、存储与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双向关联。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是教师通过教育信息资源库呈现教育内容的过程,根据内容种类、特征选择,视频、音频、图片等不同格式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平台,这是由平台的不同特性决定的。选择适合内容的平台,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形成大量新内容,这些动态生成的信息通过存储进入教育信息资源库。

学生学习结果反馈通过评论跟帖、发帖转载与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双向关联。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点赞、评论、转载行为是学生的反馈。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后,对内容表达赞同或反对会用“点赞”、“鄙视”等网络行为来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值得进一步学习或希望他人一起学习的内容进行转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能够有效反馈学习轨迹,发帖、评论内容反映出学习的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点评、反思与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双向关联。教师在教育信息资源库中查看到学生的评论、发帖信息后,点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看到教师的点评信息后,进行反思。

“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重在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引导大学生党员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积极的交互。交互过程动态生成的信息为后续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教育内容,也为教育过程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般特点,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模型。模型将思想教育活动整个过程作为有机整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情境性及交互性,能够为党建工作者借助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本模型是一般的理论模型,实际教育活动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模型的实际效用有待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

[1]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2]刘丽君,熊才平,何向阳.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3]王晓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李道淦(1987—),男,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蒯海章(1977—),男,南昌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99)

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16DJQN027)

熊文瑾]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互联网+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品读
自制空间站模型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