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笋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2018-01-07王涧泓朱园园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芦笋生长发育

王涧泓 朱园园

摘要 芦笋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幼株期和成株期2个阶段,芦笋生长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本文对芦笋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需求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提高芦笋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芦笋;生长发育;生长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098-01

1 芦笋生长发育过程

芦笋属多年生宿根性蔬菜,生育期按生长年份可分为幼株期和成株期2个阶段。在暖温带地区,幼株期一般在播种及播种后1年,主要包括发芽期、幼苗期、初采期;成株期芦笋进入正常采收年份,主要包括萌发期、采收期、停采期、秋茎生长期、休眠期。芦笋高产年份一般在定植后第2~8年,经济寿命一般为8~12年。

1.1 幼株期

1.1.1 发芽期(播种至出苗)。一般芦笋全年均可播种育苗,但以春季2—3月用小棚育苗为宜。采用萌动种子播种需7~10 d出苗,芦笋出苗要求温度在15 ℃以上,出苗15 d左右齐苗,幼茎细小似针状,后拟叶逐步展开。

1.1.2 幼苗期(幼苗至定植)。短龄大苗是丰产的关键,春季育苗苗龄控制在90~100 d。定植时,要求幼苗肉质根数在10根以上,地上茎杆粗0.5 cm以上,拟叶深绿色,且无病虫害。

1.1.3 初采期(定植至初采)。幼苗定植后,当年主要为培育鳞芽盘,不进行采收,遇霜后地上部枯死,进入休眠。第2年视植株长势一般采收30~40 d,后任其生长,积累养分。进入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地下茎盘休眠,至翌年进入成株期。

1.2 成株期

1.2.1 萌动期(鳞芽盘萌动至出笋)。当日均温≥10 ℃时,地下鳞芽盘开始萌动,黄淮流域一般在3月,应及时进行中耕、追肥、培土。

1.2.2 采收期(出笋至停采)。采收期长短受到地区、植株长势、生产方式的影响,暖温带地区一般1年采收1次,持续时间为100~110 d,如黄淮流域在4月开始进入采收期,一般于6月下旬停止采收,若采用留母茎采收的方法可连续采收至7月下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地上部分冬季不枯死,每年春、秋2季采收,其间均应采用留母茎采收的方法,保留部分茎叶进行光合作用。随着嫩茎的采收,贮藏根中的养分含量下降,嫩茎变细老化可作为停采的依据[1]。

1.2.3 秋茎生长期(停采至地上部遇霜枯黄)。此期也是养分积累期,是保证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应注重退土、清园和重施秋发肥,确保秋茎生长期在100 d以上。同时,此期也是发病高峰期,应结合气候特点,采取有效防病措施。

1.2.4 休眠期(地上部遇霜枯黄至翌年鳞芽盘萌动)。冬季地上部枯死,地下鳞茎盘进入休眠状态。开春后,一般于2月中下旬进行清园,拔除残桩,扫净枝叶,开始进行中耕、追肥、培土,准备采收。

2 芦笋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2.1 温度

芦笋生长及发育的最适温度约为20 ℃,芦笋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 ℃,5 ℃以下和40 ℃以上时种子不发芽,10 ℃以下发芽迟缓。5 ℃为嫩茎生长的最低临界温度,13 ℃时开始出笋,当温度为18~20 ℃时,同化物质产量最高,嫩茎伸长生长最适宜,品质好;温度在28 ℃以上时,嫩茎伸长生长最快,嫩茎变细,易老化、笋尖松散。高温可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2]。

芦笋具有休眠性,可分为高温休眠与低温休眠,气温15 ℃以下、日长12 h时开始低温休眠,而当气温在30 ℃以上时进入高温休眠。

2.2 光照

芦笋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以提高光合作用。据测定,晴天比阴天同化产物高出41%。芦笋光合成量与温度关系密切,通常以18~20 ℃最为适宜,温度高于28 ℃则不利于光合作用,35 ℃以上时呼吸作用明显增强,大于光合作用。栽培地宜选用开旷地,田间光照通风好,也有利于芦笋产量形成和减少病害发生。

2.3 水分

芦笋较耐旱,特别干旱的年份才进行灌溉。芦笋喜湿润,特别是芦笋建园初期,应保持土壤湿润。忌较长时间的涝、旱,土壤水分适宜,才能使地上部茎叶茂盛,同化功能增强,为嫩茎丰产创造条件。在采收期间,应保证水分供应,有利于提高嫩茎的产量和品质;若水分供应不足,常导致嫩茎抽生减少,嫩茎变细且易老化。芦笋田间雨后积水,排水不畅,土壤通气条件差,也会影响根系和鳞茎盘的发育,甚至造成根部腐烂而植株死亡。这些现象在耕作层浅、土质黏重和地下水位高的田块较为常见[3]。

2.4 养分

芦笋是多年生植物,可生产10年以上,田块的选择和准备是关键。芦笋种植以地下水位低、有机质含量高、耕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通透性好的旱田为宜,土质以砂土或砂质土壤为佳,田间要求无多年生杂草、土壤pH值6.3~6.8(5.5以下根系发育不良),且腐殖质和钾肥含量高的田块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芦笋成株较耐鹽,土壤EC值在0.4~0.6 mS/cm时植株生长良好,但幼苗不耐盐碱。其中,白芦笋生产以冲积砂壤土为宜,绿芦笋要求不严格。芦笋生长期和采收期较长,合理施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宜多施基肥,尤其在冬春季节和秋季停采后,应多施有机肥,适时追肥,采笋期间宜结合灌溉追施氮肥、磷肥。在一般中等肥力条件下,每1 000 kg芦笋需吸收氮13.7 kg、磷5.9 kg、钾3.8 kg。

种植田块要求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排灌条件良好且交通运输方便,并避免连作,前茬或间作忌选果园、山芋、棉花、花生、大豆等,以减轻病害发生[4]。

3 参考文献

[1] 柴文臣,张微.我国北方芦笋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J].中国瓜菜,2015,28(4):68-70.

[2] 曾小红,张慧坚,刘恩平.我国芦笋种质资源及生物学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56-60.

[3] 乜兰春,李保会,黄瑞虹.中国绿芦笋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12):204-208.

[4] 蒋振晖,顾振新.芦笋嫩茎采后生理和品质变化及保鲜技术[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5):80-85.

猜你喜欢

芦笋生长发育
芦笋择株选径采摘器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与降水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随意春天
兴盛的德国宁堡县芦笋产业
与芦笋的一场邂逅
坐蒸汽火车游芦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