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发展的历史之维与未来展望

2018-01-06聂文俊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规律

聂文俊

摘 要 中國职业教育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先后经历了墨家思想、欧洲科学主义、美国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欧美行为主义及人本哲学等思想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观影响下的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纵观中国职业教育哲学流变过程,国家政治哲学观、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以及中西哲学的融合是其变迁的基本规律,在不同时期均存在。展望未来,人本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发展应该关注与侧重的,这与民众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也是相关的。

关键词 职业教育哲学;历史流变;规律;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9-0006-0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但同时,中国也在经历着急剧产业结构转型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以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从注重规模转变为重在提升质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亟需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现实中,“技工荒”的问题一直存在。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00个主要大中城市人才需求调查的数据显示,高级技能人才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供需失衡[1]。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及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体全面发展之间的互动,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诸多针对性建议。但这些研究背后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走向,职业教育哲学对职业教育发展以及职教体系构建有何作用?通常来看,哲学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澄清问题,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2]。鉴于此,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供需失衡问题,需要考察职业教育哲学的意义。因此,本研究试图尝试回顾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发展史,分析其规律,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路向。

一、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发展的历史流变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哲学与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乃至中国教育发展史有着密切关系,更与国家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哲学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在结构。

(一)1840年之前:儒学本位中的职教萌芽

从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儒家哲学思想主导中国教育领域长达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段内,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哲学与人文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为特性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发展。在儒家哲学思想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通过教育人达到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无法给技术技能教育提供一个合法的空间,技术技能教育只能存在于家庭教育中,而不能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众所周知,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是非常鄙视体力劳动的。在孔子眼中,君子是“问道”,小人是“问术”。尽管如此,但其他学派如墨家,则认为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是可取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本人就是一位能工巧匠,其精通各类技术,将建筑技术传给其弟子鲁班。在墨子看来,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技术本身,还要知悉“道”,突出人才品格的“德艺双馨”。但遗憾的是,墨家思想在儒学占据主流的中国古典教育领域,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历史迈入到19世纪,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交往的扩大,特别是大批传教士来华,这些传教士中不乏能工巧匠,在他们的推动下,技术教育开始萌芽。尽管无法进入主流教育体系,但技术技能传承在家庭、手工作坊中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

(二)1840-1912年:技术救国与实业教育

1840年被视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给古老的中华古国造成了巨大冲击,职业教育开始出现曙光。1840年后,为了救亡图存,挽救倾颓的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是因为技术发达。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技术教育的发展。随着学习西人技术,西方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也开始传入中国,科学主义主导的实业教育开始产生。在洋务派及维新派的领导下,中国各地纷纷兴办新式学堂,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了大批军事、采矿、冶金、机械、造船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1866年,中国第一所实业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福州船政学堂旨在培养“造船制器的工匠”,并雇佣了大量外国教师培养中国学童。此后的30多年,上海、天津、汉口等开放较早的地区纷纷成立了工程、军事、船政等学堂,涉及农林、商业、技术等多个行业。这些不同的学堂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学制年限等方面差异较大[3]。为了规范这些学堂的发展,清政府在1902和1904年分别颁布了壬寅学制令、癸卯学制令等法律,特别是癸卯学制令中,对实业学堂的等级及学制做了明确规定,即初级、中等、高等三个等级,逐步奠定了中国实业教育的基础,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雏形。

(三)1912-1949年:实用主义哲学与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开始传入中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潮与职业教育有契合之处,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认为,职业教育是为青年人提供走向社会的技能模式。杜威的教育思想开始被中国人所认可,原来发端于清末的实业教育开始走向高端发展道路,此时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职业教育形态。为此,黄炎培先生提出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的口号,在亲自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形态后,其将体现实用主义哲学的美国职业学校教育模式引入了中国,在他的主导下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职业学校。在黄炎培看来,职业学校教育有三个目标:一是为个体进入社会提供谋生技能;二是为个体服务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国家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生产力准备[4]。在他的主导下,这三个目标成为中华职教社的基本宗旨。中华职业学校也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提出“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大力推进个体技能教育。随着1922年北洋政府“学制令”的颁布,职业教育开始全面取代实业教育,并进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中。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黄炎培等人主张要加大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界、实业界、社会界之间的广泛联系,由此奠定了中国职业教育基本模式。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在“三民主义”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开始关注民众生活知识与生产技能,逐步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在内的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四)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促进经济与社会重建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任务,而职业教育此时也被赋予了这样的政治功能。在马克思主义全面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生产结合的理念。实际上,在解放前的苏区及解放区开展的农工教育、干部教育就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职业教育雏形。解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大量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大众招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普惠性,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5]。同时,在职业教育的方式上,毛泽东认为,职业教育必须要突出生产实践与教育过程的结合,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由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理论开始形成,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建立。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面对中国落后现状,刘少奇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从工学结合走向半工半读模式,注重教育技术与劳动生产的结合。中共领导人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及方式方面的看法与思想,是典型的教育与劳动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体现。

(五)1978-200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职业教育重建

1978年,面对文革之后中国社会的千疮百孔,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此时职业教育哲学也开始发生转变。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被抛弃,而是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加以改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为教育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建设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理应成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要教育形式。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能力。1991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上升到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地位。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国民教育属性,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体就业的基本教育形态,职业教育的地位完全巩固。纵观这一历史时段的职业教育哲学思想,完全体现了行为主义哲学观,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注重提升个体的技术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习与借鉴德国、美国等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实践方式上按照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得以完善,职业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的互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在法律及政策上得到确认[6]。可以说,行为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質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2000-2010年:多元哲学与职业教育深化发展

自从2000年后,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职业教育中得以回归。此时的实用主义哲学不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也开始关注人的本体诉求。“科学发展观”成为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哲学及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并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是并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再是国家主导的政治哲学思维,而是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也融合了实用主义、行为主义、传统儒家思想、科学主义等多元哲学思想,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个体生涯发展。因此,有学者断言,此时的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也是处于这种多元哲学观的影响下,很难说其是一种单一发展模式[7]。事实上也是如此,职业教育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个体素养及生涯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方面,终身教育理念开始体现,其招生对象不仅仅是初高中毕业生,还包括社会上具有职业教育需求的成员。其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及教育内容方面,素质教育的内容开始在其内容体系中得以体现,在加强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学习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文化基础教育。

(七)2010年至今:人本主义哲学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

2012年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本主义哲学开始在国家政治哲学观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人本主义哲学关注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关注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这种哲学思想,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未来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从注重数量与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与内涵,由此客观上就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开始转型。对于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习近平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部分,也是促进广大青少年成才成长、促进个体就业的重要基础。他还认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造一个“人人皆可学、人人皆能学”的职教环境,并加大职业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资源倾斜,保障人人能够通过职业教育走向多彩人生。为实现这些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通过这些政策文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明确筹划,力争在2020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职教体系。由此,中国职业院校近些年加大了改革力度,如健全技能考试、参与高考单独招生等办法,为不同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拓宽了渠道。同时,“工匠精神”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力弘扬,通过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与社会地位。可见人本主义哲学关照下的中国职业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生涯成长,关注个体职业生活的美好发展。

二、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实践的产物,同时与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呈现三方面规律。

(一)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变迁与国家政治哲学紧密相连

在中国职业教育哲学流变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潮对其有明显的影响。在这个影响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实践及哲学观念同国家政治哲学密不可分,按照国家政治哲学的要求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墨家学说作为中国古典时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在古典时期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萌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也奠定了家庭学徒制、工作坊学徒制的基础。尽管儒家哲学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墨家思想在官方哲学体系中走向消亡,但其在民间的影响依然存在,推动了工匠技术在古典时代中国的发展。发端于欧洲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于沦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局面,代表着开明思想的洋务派与维新派官员带头引进了西方科学主义,推动通过发展实业教育实现救国图存的理想,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建立了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开端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的大门不断开放,西方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影响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在实用主义哲学观下建立,为普通大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职业教育哲学观及发展实践同国家政治哲学联系更为紧密,在艰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国家政治哲学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也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华民族复兴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充分体现了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职业教育哲学体系充分体现了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结构功能主义思想认为,社会是由系列的要素组成,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要素之间无法实现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社会发展可能就会处于不和谐状态[8]。尽管中国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但从结构上整体体现了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为个体谋生、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三个目标,实际上就是递进式的关系,彰显了职业教育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价值。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三种递进关系基础上,黄炎培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这同样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阐释,即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封闭运行,必须与职业岗位、行业、社会等保持紧密联系,进而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9]。新中国成立以后,职业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体现了结构功能主义思想。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开始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服务,更好地为人们美好生活服务,还要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这种递进式关系,同样是对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一个最为深刻的阐释。

(三)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尽管有不同的主导哲学观,但基本上还是体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一方面,儒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尽管儒家哲学本身并不主张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儒家哲学体系中无法取得合法地位。但儒家哲学所倡导的圣人、君子等培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同样体现了结构功能主义,更是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综合化。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职业教育在实践发展中并没有将重心全部放在技术技能教育上,而是要求在传递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养。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帮助个体获得一技之长及坚定意志的同时,终极目标是将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个体能够获得生活的同时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黄炎培始终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精神陶冶就是如此。在新的时代,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育人的根本要求,就是在培养个体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习者的人格、品格与道德,“德技并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的最佳阐释[10]。另一方面,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始終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特别是西方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入中国之后,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面对空前的民族与国家危机,一大批圣贤先哲将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实践进行结合,推动了中国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本土化,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得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引入的技术教育,直接推动了中国技工教育的发展,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形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丰富中国本土化职教体系。可见,西方哲学对中国职业教育哲学观有着深远影响,中西哲学的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未来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会发生较大变革,建立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面对职业教育发展实践及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哲学演变可能会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本主义哲学在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中地位更加彰显

从2010年至今,人本主义哲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哲学的主体。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对学习者的尊严、权利及价值更加关注,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11]。在新时代,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职业教育更应该扩大供给。基于人本主义的要求,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区域、城乡不平衡的问题,推动致力于为人人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由此,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必须包括从职业启蒙教育到职业准备教育再到职业过程教育进而到职业继续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实践当中,基于个体的潜能与兴趣,应该在基础教育中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职业教育早期生源培养提供基础,进而更好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优秀生源;职业准备教育是针对农村、边远、贫困等地方开展的预科式教育,为这些地区的学习者提供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准备;职业过程教育是主体,中国现在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专科教育,这是一种断头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包括更高层次[12],社会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而也能够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理应成为终身教育的桥梁,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满足他们岗位转换、再就业、创业、提升职业技能等多种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是立足于为学习者服务,通过人本主义思想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后現代主义思想在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发展中应该有所体现

显然,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着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三大不平衡[13]。因此,在推进职业教育均等化进程中,应该关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差异及多元,多元与差异能够保障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规模与质量,也应该关注发展的均衡性。在均衡发展中,需要消除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首先,城乡差异,职业教育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客观事实,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为广大农民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提供技术技能支持。其次,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职业教育发展同样存在巨大差异,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职业教育资源也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权利。再次,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如弱势群体在享有职业教育权利方面就不如正常人,特别是残疾人群体,无法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阻碍了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关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院系,为不同群体、个体量身定制职业培训项目,指导其职业成长,为其个体生涯发展提供支持。可见,后现代主义哲学观所要求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均衡化。这种哲学思潮与中国未来职业教育实践是极度吻合的。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应该在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中得以保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文化自信问题,习近平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多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应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其对个人品德的追求与强调,在中国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很好的阐释。如中国职业教育从1912年以来,就注重“德技兼备”,技术技能与职业道德同等重要;如今对工匠精神的强调也充分体现了坚持、专注、追求卓越等优秀道德文化。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永恒追求,作为培养完整的人的手段。当然,除了儒家思想之外,墨家哲学强调的技术至上,关注社会发展等也是需要进一步继承的,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道家哲学同样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同样存在。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强调的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等方法是道家思想的体现[14]。对个体而言,在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其内心交流的一部分,也是促进个体探索的一部分。总而言之,中国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传统哲学的智慧能够在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及职业教育哲学体系中发挥光芒。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and Future Prospec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Nie Wenjun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it has experienced Mohist thoughts, European scientism, American pragmatism, Marxism, European and American behaviorism and humanistic philosoph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under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h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presents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terns. Looking at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changes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 the basic law of its transition. It exists in different periods.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humanistic philosophy, postmodern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re the focus and emph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is related to the people's appe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historical evolution;rules; humanistic philosophy; postmodernism

Author  Nie Wenj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es College(Chengdu 611837)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规律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找规律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巧解规律
找规律
后现代主义设计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