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三步”教学模式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018-01-06林光荣

考试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模式

摘 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还相当普遍,中职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能力得不到提升,因而转换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运用“三步”教学模式就是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三步”模式;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职生要想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他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还是相当普遍,面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职语文课堂一片死气沉沉,语文课往往成了语文老师的独角戏,学生甚至以睡觉、玩游戏代替对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是改变当前中职生对语文被动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语文教师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以运用“三步”教学模式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三步”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步”指在具体课堂操作程序中实行“三步走”的模式,力图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状态,激发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一步:课前“问渠”激趣,即教师以“问”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第二步:课中“溯源”明理,“溯源”的“源”即根本,从学习来说就是把握学习的方法。“溯源”明理,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明理探究,从而深入自主学习。

第三步:课后“活水”致用,即学生实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写到的。而“活水”致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参与知识的运用,在体验这种自我肯定中,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三步”模式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 “问渠”激趣,初步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可以拨动学生好奇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置“问题”激趣作为课堂的第一步。

例如,我在上《海洋与生命》这篇课文时,课前我播放海洋的视频,学生都很专注地观看,接着我就提出问题,“海洋与生命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关系呢”?这时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一系列问题脱口而出:“老师,最早生命为什么是在海洋中诞生?”“人类最早是在海洋里诞生的吗?”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接着教师作适时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进而了解课文内容。又如我在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课前我和学生一起快乐地欣赏美丽的景和物,但也都遗憾这些美都很短暂。接着我问道,有没有哪一种美丽可以永恒呢?在学生的疑惑中我导入新课,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被充分地调动,然后我就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找这神奇的美丽,这就使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地学习了课文内容。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问渠”中激趣,学生产生了自问和他问,进而初步实现了自主学习。

(二) “溯源”明理,深入自主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将课文里的重难点全都详细地抛给学生,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因此他们不仅失去了学语文的乐趣,也产生了对老师的依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溯源”明理是我课堂的第二步。

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并导之以法,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深入探究课文,自主或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当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教学《咏怀古迹》一文时,我先导出诗歌鉴赏的方法:(1) 要了解史实,弄清诗意,作者“怀”什么古。(2) 要知人论世,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3) 要寻找共鸣,领悟感情,作者在懷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 你能读出昭君怎样的心事吗?(3) 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4) 诗歌中的“怨”难道只是昭君之怨吗?学生运用教师指导的方法深入探究诗歌内容,或自主、或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结果,老师作适时点评。诗歌鉴赏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只要牢记方法,在不断学习和尝试中就能真正实现走进诗歌,自主赏析诗歌。

2 学生在教师学法的指导下自主设疑、解疑来突破重难点。如,我上《海洋与生命》一文,在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后,我将课文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导出事理说明文学习要点:(1) 了解说明对象特点及为什么具有这个特点。(2) 作者按怎样顺序介绍特点及原因。(3)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什么作用。(4) 能举例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要点,对这部分内容自主设置问题,解决问题。我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展开自主学习比赛。最后我点评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并整合他们的内容来小结这堂课。这样,学生在教师学法的指导下不仅自主突破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又体验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成就感。

课堂上教师做好学法的指导,大胆地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又能做到学有所依,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

三、 “活水”致用,在实践中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是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语文。因此我设置“活水”致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三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直接源头便是“从做中学”,“活水”致用就是秉承他的这一生活教育原理。比如我上《雨中登泰山》一文,在完成前两步课堂教学之后,我让课堂走进自然——师生共登“景云亭”。在登山之前,我作这样的安排:先画出去“景云亭”的路线,然后把学生按六人为单位分组,要求:1. 到达山顶后每组选一名同学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口述登山所见所感;2. 登山回来每位同学写一篇游记。这次登山活动学生兴致很高,主动带着笔和纸,在山顶上大家抢着说自己的登山见闻和感受,而且这次作文也是有史以来写得质量最好、速度最快、上交最齐的一次,这次的登山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活动就是在快乐的“做中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我们勇于创新,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法,还语文课堂本来面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灵动的教育智慧,勇于实践,努力寻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2]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3] 陶行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4] 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光荣,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模式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永续债券探析
如何打造中职高效的语文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