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种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评价

2018-01-06杨育凯林黑着杨其彬黄小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凡纳滨幼体消化酶

杨育凯 ,林黑着 ,杨其彬 ,黄小林 ,黄 忠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0;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广东深圳 518121)

3种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评价

杨育凯1,2,林黑着1,2,杨其彬1,黄小林1,2,黄 忠1,2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0;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广东深圳 518121)

【目的】比较3种商品虾片(A、B、C)在凡纳滨对虾中的育苗效果。【方法】实验培育凡纳滨对虾幼体至15日龄,以水质变化、生长指标、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为考察指标进行育苗效果评价。【结果】实验期间各组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均逐渐上升,pH逐渐下降。9日龄前各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类似,至9日龄均发育至糠虾幼体第二期(M2期),体长范围3.38~3.52 mm,之后C组幼体发育减缓且死亡加剧;至15日龄,A、B组幼体均发育至仔虾第五期(P5期),C组发育至仔虾第三、四期(P3~P4期),成活率A>B>C,A、B 组平均体长、体质量显著高于 C 组(P<0.05)。A、B组幼体各消化酶活力明显高于C组;免疫酶中过氧化物酶活力大小依次为A>B>C。【结论】A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最好,B虾片次之,C虾片育苗效果较差。

虾片;凡纳滨对虾;育苗;酶活力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5年国内产量达162.5万t,占全国虾类养殖总产量的53.6%[1]。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凡纳滨对虾健康苗种供应成为产业发展关键。传统对虾育苗多采用生物饵料开口,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生物饵料在质和量上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利于规模化生产;相比之下微粒饲料具有产量可控、营养均衡、投喂方便等诸多优点,以微粒饲料进行对虾苗种生产已成为行业趋势。当前市面上对虾微粒饲料品种繁多、良莠不齐,劣质产品严重影响苗种生产。水产种苗开口饲料是饲料行业中技术要求较高的品种,开发科学的对虾养殖饲料,对对虾的养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开发的对虾苗种微粒饲料中以虾片的投喂效果及稳定性最好,应用也最为广泛[2]。国内市场较多使用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生产的虾片,价格昂贵;而国产虾片多因营养不均衡,育苗效果较差。本研究选择一种内地最新产的虾片和两种台湾产虾片在凡纳滨对虾上进行育苗效果比较,旨在为内地虾片的研究开发与品质改善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于2014年9—10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虾苗培育车间进行。采用9个带有自动控温设备的培育池(2.5 m×2.5 m×1.5 m)进行育苗实验,每个培育池进水约7 m3。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来自深圳环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放密度为1×105ind/m3。所有实验材料、实验用水及虾苗幼体均经过消毒。实验设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用一种内地新产虾片(A)和两种台湾产虾片(B、C)进行投喂,实验周期为15 d,之后出苗进行中间培养。经检测,各虾片主要营养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3种虾片基本营养成分Table 1 The nutrition composition of three kinds of shrimp flake %

1.2 日常管理与投喂

育苗期间,水温控制在28~30℃,盐度30‰~32‰,DO>5 mg/L,光照 50~300 lx,随着幼体发育充气量和光照强度逐渐加大。幼体发育至蚤状幼体期(Z期)开始投饵,发育至糠虾幼体期(M期)后每天少量换水,实验期间定期向育苗池加入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添加量为10 mL/m3,每种益生菌浓度均超过1.0×109CFU/mL,两种益生菌交替使用。

实验采用封闭式育苗方式,幼体开口后根据不同发育阶段投喂适宜饵料,各组幼体投喂以实验虾片为主,辅以幼苗悬浮微颗粒饵料(BP)、车元、拖粪、螺旋藻粉等进行营养强化,虾片与辅料比例为5∶1。投喂原则为“三定”:定时、定量、定质,每天投喂6~12次,即开始每4 h投喂一次,后面逐渐增加至每2 h投喂一次。实际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根据幼体的胃肠饱满度和水色适当调整。投喂时还应根据幼体的发育阶段以不同网目的筛绢袋搓洗过滤虾片(Z1期用 300 目,Z2~Z3期用 250 目,M1~M3期用 200目,P1期用 150目,P2期用 120目,P3期以后用100~60目)。

1.3 水质检测

每两天检测一次育苗水质,时间为上午8:00—9:00,检测指标有水温、盐度、pH、DO、光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温、盐度、pH、DO使用YSI溶氧分析仪检测,光照用照度计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参照(GB173784-98)海水分析方法检测。

1.4 生长情况检测

每两天检测一次幼体生长情况,检测指标有成活率、变态率、活力、发育阶段、体长等。上午8:00—9:00取样,用100 mL烧杯在培育池四角和中央5个不同点取样,点数,观察活力;取10ind幼体在带有目微尺显微镜下观察发育阶段、测体长。实验结束后,检测出苗量,并测每池100 ind幼体总的质量用以求平均体质量。

1.5 酶活检测

实验结束后,每池组取2 g虾苗样品,-80℃保存,用于检测脂肪酶、淀粉酶、类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的活力以及过氧化物酶。测定方法依照南京建成生物公司脂肪酶试剂盒、淀粉酶试剂盒、类胰蛋白酶试剂盒、胃蛋白酶试剂盒以及过氧化物酶试剂盒的测定方法。

1.6 数据分析

数据用EXCEL 2007软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Mean±SD)。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组间差异显著(P<0.05),则作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

图1 育苗期间水体DO变化Figure 1 Change of DO in aquatic water

2 结果

2.1 水质变化

实验期间各育苗池水质良好,由图1可知,实验期间随着充气量加大,各组DO值逐渐上升,变化范围在5.41~7.65 mg/L之间,溶氧充足,符合育苗条件。由图2可知,各实验组育苗池pH随时间逐渐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范围在8.50~7.40之间,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由图3、图4可知,育苗期间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虽逐渐上升,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氨氮最高0.54 mg/L,亚硝酸盐最高0.035 mg/L)。

2.2 生长指标

2.2.1 生长发育情况

由表2可知,育苗期间随着幼体生长发育,各组平均体长不断增加,成活率逐渐降低。9日龄前各组幼体发育速度相同,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至9日龄,各组均发育至M2期,全长范围为3.38~3.52 mm;之后C组发育明显滞后,至15日龄C组幼体滞后达1~2个发育期,且身体瘦弱,体长显著小于A、B组幼体(P<0.05)。各组死亡高峰均出现在M期(7~11日龄),C组死亡最为严重,最终成活率仅13.33%。

2.2.2 出苗情况

从出苗情况可知(表3),至15日龄,A、B组幼体均发育至仔虾第五期(P5期),C组发育至P3~P4期阶段。平均体长、体质量及出苗率C组均显著低于 A、B 组(P<0.05),A、B 两组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A、B组幼体平均体长超过5.3 mm,体质量超过0.5 mg,其中A组平均出苗率超过40%。实验结束后各组虾苗转入标粗池进行苗种中间培育及淡化阶段。

图2 育苗期间水体pH变化Figure 2 Change of pH in aquatic water

图3 育苗期间水体氨氮变化Figure 3 Change of ammonia in aquatic water

图4 育苗期间水体亚硝酸盐变化Figure 4 Change of nitrite nitrogen in aquatic water

2.3 酶活指标

从酶活检测结果可知(表4),出苗时幼体的消化酶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大小依次为B>A>C,B组幼体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C组幼体(P<0.05);脂肪酶活力A组最高,C组最低。各组过氧化物酶活力大小依次为A>B>C。

3 讨论

3.1 虾片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的影响

水体理化因子的含量及变化直接关系到对虾育苗效果。包括天气变化、养殖密度、饵料营养及投喂策略等诸多因素都能使育苗水体水质产生变化,其中饵料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体DO和pH含量下降,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呈上升趋势[3]。在本实验中,水体pH、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变化均符合这一规律,DO在5.41~7.65 mg/L范围内呈略微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育苗过程中充气量不断加大的缘故。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机体最大需要量时,蛋白质除了用于生长外,还有部分通过脱氨基作用为代谢提供能量,同时产生大量氨氮,使水体氨氮含量升高。虽然饲料脂肪水平对水体氨氮含量没有直接影响,但脂肪作为主要能量物质,可降低蛋白质作为能量物质而被机体消耗,使摄取的蛋白质用于生长而不被用于代谢供能产生较多氨氮排泄产物,即通过脂肪对蛋白质节约效应来降低氨氮排泄率[4]。在本实验中,A虾片具有相对较低的蛋白质含量和较高的脂肪含量,理论上应水质最优,但从结果来看,3种虾片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的影响差异不大(图1~图4),这是因为除营养成分外,饲料的物理特性及投喂策略等均能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产生影响。由于饲料原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造成了饲料不同的物理特性,当饲料投入水中时,会出现溶失、崩裂、溶胀等现象,饲料稳定性越差,在水中损失越多。研究表明,饲料中所溶出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是影响水环境营养水平和造成虾池水质污染的重要因子[5]。在育苗过程中,氨氮的最主要来源是残饵,残饵中的含氮物特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会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不仅增加水中的氨氮,同时引起DO和pH下降,造成水质恶化[6]。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虾育苗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营养均衡,水稳定性好的饲料来降低机体氨氮排泄率和饲料溶出,一方面采取合适的投喂方式和投喂量来减少残饵。虾片为微粒饲料,溶失率通常很低,本实验采用的3种虾片120 min溶失率均小于5%,物理性质较为稳定,对水质影响较小,在投喂时采取了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及时清污,同时添加了益生菌,因此各组水体水质良好,DO、pH、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在适宜范围。B、C虾片虽然高蛋白、低脂肪,但后期死亡较多,养殖密度降低,残饵、粪便相对较少,加之后期均有换水,因此造成各组水质差异较小,虾片本身对水质的影响不明显。

表2 育苗期间各组幼体生长指标Table 2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ach group larvae

表3 各组出苗情况Table 3 The harvest of each group

表4 各组幼体消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Table 4 Digestive enzyme and peroxidase activity of each group larvae

3.2 虾片营养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发育和出苗率的影响

生长性能是衡量虾片质量优劣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在对各种虾类营养需求的研究中,蛋白质和氨基酸是考察最多的营养元素,蛋白质营养直接关系到对虾饲料成本和养成效果。对虾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随生长发育逐渐降低,幼体蛋白质需求往往比成虾高5%~10%[2]。中国对虾在其溞状幼体阶段蛋白质需求量为62.7%,糠虾幼体为55.6%,幼虾阶段为44%[7]。在凡纳滨对虾中,粗蛋白质含量在45.2%~52.4%之间,就可以满足P8及后期仔虾对蛋白质的需求[8]。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求,因此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决定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现已判明凡纳滨对虾10种必需氨基酸中最重要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实用饲料氨基酸推荐用量为:赖氨酸2.1%~2.5%、蛋氨酸0.8%~0.9%,考虑赖氨酸和精氨酸的拮抗作用,取赖氨酸∶精氨酸=1∶1.1[9]。朱国霞等[10]使用红黑虾片不同比例组合投喂凡纳滨对虾仔虾(29.08±0.91)mg,发现蛋白水平43.95%,氨基酸含量为:赖氨酸2.37%、蛋氨酸0.90%、精氨酸2.88%组合下,仔虾生长性能最佳。滕瑜等[2]使用卤虫虾片作为凡纳滨对虾幼体开口饵料,其蛋白质含量为44.49%,氨基酸含量为:赖氨酸2.72%、蛋氨酸0.38%、精氨酸2.82%[8]。在本试验中,A虾片蛋白质水平最低,为47.7%,赖氨酸含量2.89%、蛋氨酸含量0.87%、精氨酸含量2.39%,在3种虾片中也都处于较低水平,但A组对虾各阶段成活率、发育速率和出苗率等均处于最优,育苗效果最好,说明所用虾片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可以满足凡纳滨对虾幼体的营养需求。相比而言,C虾片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均为最高,但育苗效果却不理想,证明过高水平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对幼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对虾幼体最适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凡纳滨对虾对脂肪需求量约为6%~7.5%,考虑到吸收和代谢,一般商品饲料可添加到10%~12%[11]。饲料脂肪另一个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提供对虾生长中所需要的脂肪酸。凡纳滨对虾必需脂肪酸(EFA)有亚油酸(C18:2n-6,LA)、亚麻酸(C18:3n-3,LN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4 种[12]。海水虾饲料中必需脂肪酸推荐值为1.0%的亚油酸和1.5%的亚麻酸,并且二者比率在0.7为宜;在此基础上,额外添加3.0%的EPA和DHA能获得更大的生长速率[13]。但是在实际生长中,由于脂肪源、养殖环境、对虾种类以及消化吸收率的不同,造成对虾饲料中脂肪和脂肪酸添加量差异较大。在本实验中,3种虾片的粗脂肪含量在8.21%~9.74%之间,A组、B组虾片脂肪和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DHA含量都明显高于C组,推测脂肪和脂肪酸含量不足可能是造成C组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

3.3 虾片对凡纳滨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动物的消化酶活力直接反映了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在甲壳动物中,消化酶活力随着食物营养成分的变化而变化[14]。罗氏沼虾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比活力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上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5]。中国对虾的消化酶对饵料中的营养物质也有着明显的适应性[16]。Maugle等[17]曾提出将消化酶活力作为评定饵料各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本实验中,A组对虾幼体脂肪酶活力最高,C组最低,脂肪酶活力与虾片粗脂肪含量正相关,这点与池作授等[8]在凡纳滨对虾中的研究结果相符。对虾消化酶活力除与饲料营养成分有关外,受营养源的影响也很大。在生长初期,饲料中蛋白源的种类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要大于蛋白质含量所造成的影响[18]。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含量的鱿鱼粉能提高甲壳动物消化酶的活力,尤其可显著促进对虾幼体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19]。A、B虾片精选优质进口鱼粉、牡蛎、鱿鱼膏等原料,虽然饲料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两组幼体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却明显高于C组。对虾对于植食性饵料的消化分解主要依靠淀粉酶,淀粉酶的作用是催化淀粉成为麦芽糖,从而有利于吸收。在凡纳滨对虾中,淀粉酶活力随幼体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糠虾期达到最高,后明显下降,仔虾期跌到最低值,这是因为仔虾期幼体食性逐渐偏向肉食性,致使消化植食性饵料的淀粉酶活力下降[20]。在本实验中,15日龄的各组幼体均处于仔虾期,因此淀粉酶活力也都处于较低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是对虾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氧化酶类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降解有机质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防止氧自由基对细胞生物膜的破坏,保持机体ROS平衡,从而提高机体的解毒免疫功能和防病抗病能力[21]。A、B虾片原料中添加了一定量水解蛋白等作为辅料,相对应的A、B组对虾幼体的过氧化物酶活力也较强,饲料中添加水解蛋白可以提高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强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这点在中国对虾中也得到证实[22]。

4 结论

综合水质指标、生长发育指标、消化和免疫指标得出:A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最好,B虾片次之,C虾片育苗效果较差。

[1]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28-31.

[2]滕瑜,王彩理,乔向英,等.两种对虾微粒饲料的营养分析及养殖效果比较[J].海洋水产研究,2003,24(2):66-70.

[3]姬红臣.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生化成分及养殖水质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2005:47.

[4]柳阳,李勇,周邦维,等.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工业养殖大西洋鲑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及水质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4,38(3):433-442.

[5]孙耀,李健.虾塘中新生残饵的N、P营养物质溶出速率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8(5):541-544.

[6]杨原志,张新节,耿旭,等.3种微粒饲料对凡纳滨仔虾生长和水质因子的研究[J].饲料研究,2010(1):1-4.

[7]张道波,马甡,王克行.中国对虾蚤状及糠虾幼体的蛋白质需求量[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117-118.

[8]池作授,董晓慧,张新节,等.三种对虾虾片养殖效果的比较研究[J].广东饲料,2009(3):24-26.

[9]FOX J,LAWRENCE A L,LI-CHAN E.Apparent lysine requirement of Penaeus vannamei(Boone)using covalent and crystalline lysine supplementation[J].Aquaculture,1992(92):96-97.

[10]朱国霞,吴旋,白东清,等.红黑虾片不同比例的组合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3,34(10):28-31.

[11]Akiyama D M,Dominy W G,Lawrence A L.Penaeid shrimp nutrition[J].Developments in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Science,1992(23):535-568.

[12]杨育凯,黄小林,林黑着,等.对虾幼体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8):103-109.

[1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ommittee on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sh and Shrimp.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sh and shrimp[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124.

[14]罗日祥.甜菜渣对中国对虾消化酶的影响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7,28(3):280-284.

[15]董云伟,牛翠娟,杜丽.饲料蛋白水平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96-99.

[16]潘鲁青,王克行.中国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实验研究[J].水产学报,1997,21(1):26-31.

[17]MAUGLE P D,弟子丸修,片山輝久,等.Digestive enzymes of the shrimp Penaeus japonicus-II.Effect of short-necked clam diets on shrimp growth and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J].日本水産学会誌,1982,48(12):1759-1764.

[18]LEE P G,SMITH L L,LAWRENCE A L.Digestive proteases of Penaeus vannamei Boone:relationship between enzyme activity,size and die[tJ].Aquaculture,1984,42(3):225-239.

[19]LE MOULLAC G,KLEIN B,SELLOS D,et al.Adaptation of trypsin,chymotrypsin and α-amylase to casein level and protein source in Penaeus vannamei (Crustacea Decapod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1997,208(1):107-125.

[20]迟淑艳,杨奇慧,周歧存,等.南美白对虾幼体和仔虾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5,24(4):4-6.

[21]段亚飞,董宏标,王芸,等.干露胁迫对日本囊对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南方水产科学,2015,11(4):102-108.

[22]滕玉清,梁萌青,王正丽,等.饲料中水解鱼蛋白对中国对虾非特异免疫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1,32(5):84-91.

Effect Evaluation of Three Kinds of Shrimp Flake in the Larval Rearing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YANG Yu-kai1,2,LIN Hei-zhao1,2,YANG Qi-bin1,HUANG Xiao-lin1,2,HUANG Zhong1,2
(1.Key Laboratory of South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Exploitation&Utiliz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Guangzhou 510300,China;2.Shenzhen Base of SouthChinaSea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FisherySciences,Shenzhen518121,Guangdong,China)

【Objective】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ree kinds of shrimp flake in the larval rearing of Litopenaeus vannamei.【Methods】We reared larva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with three kinds of goods shrimp flake(A,B,C)to 15 days of age,and took water quality change,growth index,digestive and immune enzyme activity as assessment index for evaluating.【Results】Water quality of each group stayed well during the test,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ite content were gradually rising,while pH were gradually decline.All groups of larva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re similar before 9 days and all developed M2period at the same day,body length range was 3.38-3.52 mm.Group C larvae developed slowly and mortalityincreasedsoonwhencametoP3,P4periodat15days.ComparedwithgroupAandBattheP5period,the emergence rate order was A>B>C.Average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group A and B larva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C(P<0.05)at 15 days.The digestive enzymes activity of group A and B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C and immune enzym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size of A>B>C.【Conclusion】A shrimp flake got the best effect in the larval rearing of Litopenaeus vannamei,B shrimp flake took the second,and C shrimp flake had the worst effect.

shrimp flake;Litopenaeus vannamei;larval rearing;enzymatic activity

S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650(2017)02-0266-07

10.16036/j.issn.1000-2650.2017.02.020

2016-12-16

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CXZZ2013051514015222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TS19,2015TS20)。

杨育凯,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E-mail:yangyukai1986@163.com。*责任作者:林黑着,博士,研究员,从事水产动物营养饲料研究,E-mail:linheizhao@163.com。

(本文审稿:姜 俊;责任编辑:秦碧雯;英文编辑:刘益平)

猜你喜欢

凡纳滨幼体消化酶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洞庭青鲫肠道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三角帆蚌肠道消化酶活力研究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凡纳滨对虾与点带石斑鱼的混养模式
凡纳滨对虾CTSL基因与生长相关的SNP位点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