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医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思考

2018-01-05高丽娜宋慧勇姚萍

市场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质量新时代创新

高丽娜 宋慧勇 姚萍

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社会对医疗服务诉求的内涵升级,而且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医疗技术发展、大数据与互联网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发展,为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应在专业知识系统整合基础上,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培养耦合化、创新与共享思维内嵌等目标。

关键词: 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2/F2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167-03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医疗健康行业的增速也发生类似变化,面临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论述,也对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提供公平可及、连续系统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对医疗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要求凸显。而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区域配置失衡的大背景下,在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水平与层次不断提高的现实面前,医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专业过度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题。近期,美国将卫生发展的精准医学计划调整为全民整体健康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整合医学处,都是应对新变化、破除新障碍的系统性重组。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面对的发展约束既有共性、趋势性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新时代医务人员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阶段向后工业化社会、知识经济阶段转变的趋势,既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提出新要求,也提供了转变所需的技术支持。

一、 新时代医疗服务行业需求导向的转变:高质量培养的必要性

新发展阶段,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与工业经济主导下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存在明显错位,迫切需要实现变革,以应对新变化、新问题和新需求。人民需求特征的阶段性转变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医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现实紧迫性之源。

(一)由以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

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定位的变化,是卫生和健康领域对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做出的反应。系统生理学使人们日益认识到,基因、细胞不等于躯体,不能仅限于局部病变而更应关注机体整体状况。而身体哲学的发展进一步转变了人们的理念,躯体不等于身体,后者是身与心的统一,因此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从机体上升到身体,从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层次进一步升级。由于区域配置失衡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建设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链目标的实现,对基层卫生服务和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也是我国当前发展最不充分的薄弱环节。2009年以来,在全国诊疗人次、住院人次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基层卫生机构占全国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特征。而针对银发时代的到来,供给侧的养老机构办卫生室或者卫生机构设养老床位的尝试,需求侧的长期照护保险试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养结合工作起步,但和老龄人口医疗、康复、护理、心灵关怀等健康服务需求激增之间,还存在显著差距。

(二)需求多元化导向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需求,还因经济状况、偏好、信仰等而存在异质性。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由病种疗效主导,逐渐向侧重疗效同时,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服务体验,这种需求多元化导向,与当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错位发展。从我国现实情况来说,面广、量大的基层医疗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医疗服务重心的下移,关注社区、基层和农村层面的服务供给与质量优化,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效果的最有力衡量指标。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基本是全科医生,与临床医生“治病”导向有所不同,全科医生服务涉及从生到死的全面关怀,如孕产指导、婴幼儿照护、老年病直到临终关怀等,因此对全科医生知识面要求更高。而过去十几年,我国医学专业培养以专科教育模式主导,国内医学院本科刚刚开始设立全科医生科。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部分医疗机构中出现医生对有形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有依赖、忽视蕴含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的现象,也日益引起患者和社会各界不满,也使医务工作者面临道德和利益失衡困境,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多元化的现实需要,成为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健康中国与人文建设,其中包含着健康、医学、科学、人文、哲学、宗教、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方面,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从更广博的视角审视医学。

(三)主体多元化导向

与以往诊疗过程几乎由医生主导不同,随着信息多元化,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诊疗及后续治疗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多元化医疗知识,患者主体性地位凸显、主动性增加,同时由于医疗知识自身具有的专用性、专业性特征,易引致医患双方沟通障碍的产生,而这反过来对诊疗过程、疗效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对医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诊疗过程与疗效日益依赖于医患双方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医患双方对采取的诊疗方案需要进行深入沟通,医方需要告知治疗的具体措施及其利弊、风险,患方需要就其自身的疑慮、想法及要求作出说明,而医方对患方需作出有效反馈。简言之,这是医患共同决策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颠覆过去患者被动、不全面的接收信息及参与诊疗的局面。总之,医生的专业化知识和经验,只是构成临床诊疗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不考虑患者的体验,医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很难完整、系统。从对医学认识由医生单方面的决定行为转变为医患双方互动的行为过程,是医学认识论和临床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变。

(四)专业知识融合化导向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医学专业分工日益细化,有利于深化细分领域的研究,但受到分工之间协作程度弱化的制约,难以适应现代疾病谱、死亡谱的特征变化。据统计,80 % 以上发病和死亡的原因源于各类慢性病,而病因、发病机制、病情往往因人、时、空而异,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多阶段、多病因、循环性特征,不仅增加了预防和治疗的难度,而且对治疗过程的多专业知识的融合、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对象化、碎片化,易引致医学分工对象脱离人本身。而目前医疗服务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协作的必要性突出,而可能性弱化,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割裂现象,如基础过于强调微观知识的教学或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严重,许多基础研究论文并无临床参考价值;近10年国内外医学基础研究发现的、超过15万个自称有潜在价值的靶分子,有临床实用价值的不到50个。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各类稀缺资源的浪费式使用,及由此产生的低效配置问题,而且易陷入发展困境,对于发展大国来说,问题尤为明显。

二、 供给侧新型技术支撑体系:高质量培养的可能性

以新技术发展、大数据分析及互联网等构成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对个体、课程、院校、区域、行业等不同维度产生深刻影响,为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手段等带来颠覆式变革的可能性。

(一)医疗技术创新优化培养手段

医疗技术的创新,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供了更多路径选择,医技创新正不断重塑医疗行业。如医学影像新时代的到来,为远距离精准诊疗合作、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云平台软硬件的成熟推动云端大规模影像数据存储计算进入应用阶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资源,也为培养方式多元化、教学效果提升创造了支撑条件。尤为关键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革命有效提高影像医师的诊断效率和准确率。AI技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整合海量數据,目前已在很多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如人工智能在肺癌筛查领域辅助肺结节筛查等。这些领域技术的成熟化及其应用推广,将带来医疗领域的深刻变革,对医疗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将发挥重构效应。

(二)大数据分析助力医学知识体系整合

现代社会,数据已经渗透到所有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对于医学知识来说,更加强调积累性、延续性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提出超前性要求,大数据的优势在于数据规模、类型多样化、连接与处理高速化,大数据分析为医学、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手段与新方向。大数据分析方法借助各种信息手段,剖析复杂事物演化过程,通过混杂的全样本信息及其相关关系网络,回答“是什么”,进而有助于系统解决临床问题。通过分散数据源的整合化,将临床工作流程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并通过数据质量和数据获取能力提高,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架构系统化、整体化医学知识体系,其意义超越具体医学知识的获取本身。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数据库以及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产生的大量诊疗数据,从而为公共突发事件、健康服务业发展、个性化医疗等提供科学管理和决策的数据基础和信息依据。这种发展趋势对未来医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拓展了医学教育资源与方式空间。充分挖掘和分析大数据,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必将为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创造良好平台。

(三)互联网加速系统主体实现多维连接

互联网提供了现代经济意义上的“高速公路”,构建并加速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各类技术开发的推进,使新知识呈指数型增长。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医疗时空限制逐步被打破。医生是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的灵魂,相对于不断膨胀的医疗需求来说,是最大的稀缺性要素。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医生间、医患间连接的建立,加速知识流动与资源共享的同时,节约就医成本。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医生队伍。医生短缺,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瓶颈”。移动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重在预防、预测、预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人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从而节约医疗费用。因此,适应互联网发展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新的理念,也为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可能。

三、 完善新时代医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与推进,为医学事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而医学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医学教育的高标准、高需求、高质量目标,需要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践行医学教育的系统性、人文关怀、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系统化:学科发展思维转变

医学科学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新时代,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从治病到健康促进的全过程,这种需求导向变化,亟须破解专业化细分、碎片化知识困局。尽管现在实行应届毕业生规培制度,要求规培生在各科室实现轮转,但由于实践中带教老师专业化、专科化特征明显,难以实现临床医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架构,使学生学到的临床知识碎片化、技术专职化,与整体诊疗需求出现错位,进一步加剧院校培养系统化的迫切性。因此,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推动基础与临床、内科与外科、医学与药学教学的整合化发展,整合人体结构和功能知识为健康需求服务,是医学教学内部整合、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根本目的与导向。要真正实现医学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医学内部整合,需要依靠各专业知识人才的协作。大力提倡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理念,建构医学专业教育知识体系,适应大医学、大健康发展趋势,是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最关键一环。

(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过程耦合化

由于医护职业的特殊性而存在自身的独特性:既面临职业化过程中对较高专业技术的要求,又因为职业特征而对从业人员同理心、同情心等进而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精神提出要求。在东西方文化中,医学都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情怀。在西方,医学被视为一种善事,医患间可以说是同心的;在我国,医学被视为仁术。医疗服务虽然表现为一种市场交易,但由于其服务的特殊性,服务供给者的综合素质、医患间信任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效果。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实现专业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过程耦合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路径选择。善与美是医学的本质和灵魂,是专业性中人性的体现。医生与患者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虽然存在目标一致性,但医学认知、疾病感受、医治费用考量等都存在差异性诉求。加强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增强沟通能力和技巧,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群体特征,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性,如各有什么心理特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与差异化个体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诊疗过程中在哪些环节容易出现医患认知行为差异而诱发矛盾、观点不一致现象,如何预防,等等。

(三)创新与共享: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的本质要求

创新与共享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本质性要求,也对专业技能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医学事业进步的关键力量。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主体力量。当前的培养模式较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不显著,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间存在失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培养手段与资源的限制,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为医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创造了全新的创新平台及创新生态系统。借助于现代教学资源与手段,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以适应医学快速发展及健康需求升级的需要。从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到在线处方共享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是医学事业发展路径变革的最新体现,这些探索使就医选择多样化,实现医患间快速、多元化连接,也逐渐改变医护人员工作的系统环境。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资源共享化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说,极大提高稀缺性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都推动医生在资源共享化的时代背景下,需快速适应并积极融入这一过程。

另外,培养医学学生树立与患者共同决策理念,也是新时代发展的現实需要。将患者置于跟医生平等的位置上,协商诊疗过程中的各种事项和各个环节,增加沟通机会,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诊疗障碍,形成医患共同决策意识。医患共同决策,并非只是医生提出诊治方案供患者选择,而是贯穿于医疗全程的多次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共同决策的促进效应,对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汪玲.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7(2):25-31.

[2]樊代明.破解医学教育问题 整合或是方向[N].健康报,2018-03-12.

[3]陈秋霖.新时代对医改提出新要求[N].健康报,2017-12-14.

[4]从大医疗到大健康医改再出发 全科医生从哪儿来?[N].中国青年报,2018-03-20.

[5]李琳.健康中国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N].健康报,2017-09-09(01).

[6]互联网医疗热得有点“发烫”还欠东风[N].人民日报,2014-12-12.

[7]詹启敏.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的历史定位和重点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8(5):77-78.

[8]杜治政.共同决策:弥合分歧,促进医患同心[N].健康报,2018-04-23.

猜你喜欢

高质量新时代创新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