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婚恋行为影响
2018-01-05杨哲徐蕾
杨哲 徐蕾
摘 要: 文章探讨了青年农民工社会网络与婚恋行为的内在联系,并对社会网络的转变导致的婚恋问题进行逐一分析。青年农民工社会网络由农村网络向城市网络转变,带来了择偶方式和婚恋观的转变,同时也增加了婚恋压力,导致婚恋越轨行为的发生,造成人际关系隔阂。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网络;婚恋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121-02
一、 引言
青年农民工不断融入城市中,他们的社会网络发生着质的改变。婚恋行为也随着其社会关系及社会资本的改变而改变。农民工在不断走向城市的过程中,社会网络不断重新建构使得他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使得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行为更值得研究。青年农民工正值结婚谈恋爱的黄金年龄段,婚恋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心,婚恋行为直接关系他们的婚恋质量。因此研究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行为,尤其是探讨进城务工导致社会网络的改变,对他们婚恋行为的影响,可以发现青年农民工婚恋问题的症结,为解决他们的婚恋问题提供对策。研究青年农民工婚恋行为与社会网络的关系,可以了解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青年农民工精神层面的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二、 青年农民工社会网络特征
(一)农村网络向城市网络转变
在对青年农民工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正在发生一些有意义的转变。青年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社会网络的中心随着其迁移而发生改变。由传统地域社会的封闭型网络向现代社会的开放型网络转变,也就是由最初封闭的农村网络向开放的城市网络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根本力量是其在城市生活中因职业分工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业缘关系。农村网络是内敛的和封闭的,人们居住、生活和劳作在同一块土地上,村落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交场所。村里的每一个人都相互熟悉,互为对方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局限在一个相当有限的地域空间内,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由于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交通、通讯的高速发展等原因,人们的社会交往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状态。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只是城市网络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的日常互动还包括大量的朋友、同事、同学关系等。这些业缘关系的延伸和发展,使青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具有了非常强的放射性。此外,许多青年农民工已经意识到通过同事关系可以使他们建立更多的社会联系。在他们由农村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里,通过血缘和地缘的强纽带关系去获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社会支持,并试图吸收一些全新的社会元素,如老板、城里人、当地居委会及政府干部等异质群体和制度内关系加入自己的社会网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青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由农村网络转变为城市网络后网络结构和层次变复杂。
(二)移动互联网络拓展人际关系网
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沟通的距离,产生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使得交流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当前4G网络备受推崇,5G网络发布也指日可待,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青年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交友平台。在青年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中,移动互联网拓宽了他们的婚恋交友渠道。就业缘关系来说,青年农民工由农村融入城市,业缘关系逐渐处于他们社会关系的主导地位。移动互联网络可以将现实中的联系转移到虚拟世界中,通过网络虚拟世界的沟通和了解,反过来又能提升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的强度。比如青年农民工通过短信、微信、QQ等与同事、上级沟通交流,在朋友圈发布动态,评论和点赞等,都可以加深人际关系,是拓宽人际关系的方式。此外,移动互联网络还能使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虚拟世界互相关注,成为虚拟世界的好友,而由于交通和通讯方式的便利,原本不认识的两个人还可以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见面、交往。进入城市后,相比农村而言,交通要更发达,网络信号更为强大和流畅,从而使青年农民工有了更多结交网友的机会。在这种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中,青年农民的社会网络得以扩展和延伸。这种线上认识、线下见面的交友方式,对婚恋行为产生了一些影响。
(三)网络隔阂的出现
网络隔阂是难以避免的,不同个体之间,必定存在差异性,有差异就会有隔阂。随着青年农民工转移城市,出现了新的网络隔阂。青年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其社会网络往城市方向转变。社会网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络是相对封闭的,网络中的个体之间都存在联系,个体间的交往通常是透明的、随意的,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婚恋观的差别不大。而城市网络融合了各式各样的人群,接受了各式各样新思想的熏陶,个体之间的差异明显比农村大。由农村向城市网络的转变过程中,部分农民工难以适应这种差异,接受不了开放的城市网络,最终会选择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去拓展人际关系,从而导致自身与城市网络的隔阂。另外,由于城市和乡村网络的巨大差异性,對于已经有配偶的农民工来说,生活在城市的一方和生活在农村的一方在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后,其在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分歧会越来越明显,容易导致彼此关系的隔阂。此外,双方在不同的城市,由于不同地域导致了彼此社会网络的不同,也会导致人生追求、职业理想、婚恋意向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双方之间在婚恋相处中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 社会网络与青年农民工婚恋行为
(一)农村网络向城市网络转变对青年农民工婚恋行为影响
农村青年一旦进入城市,被卷入城市化的潮流中,就需要面向城市的需求,接受城市的观念。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根、漂泊,作为城市的边缘人而存在,因此他们会更竭尽全力地接受各种观念,仿效各种行为,以证明自己也可以融入城市,也可以作为“城里人”而过活。在这种心理推动下,使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念逐步改变,他们开始接受晚婚晚育及“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等观念。另外,由于受城市享乐主义、金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此外,农村网络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青年农民工交往面扩大,再加上远离家乡的背景,他们在自主恋爱、结婚上也具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择偶方式上越来越趋向于自主性和主动性,择偶标准上更是开始关注双方彼此的性格、能力等,而不是简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简单地将婚姻作为一种传统的延续后代的工具,而是更注重自身感情的需求。进城务工生活是不易的,经过打工生活的磨练,很多已婚青年同样受城市化影响,由于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使他们婚姻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已婚女性,在城市的耳濡目染中,开始意识到男女平等,意识到自身有追求婚姻中地位平等的权利,开始挣脱婚姻的枷锁,寻求婚姻自由。
(二)移动互联网导致青年农民工婚恋越轨行为
本次调查发现,青年农民工多从事手工装配生产线作业或是从事机械体力劳动。高强度的流水线作业,单调、枯燥、机械的工作,极易使身体受到煎熬。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其匮乏,沉溺移动互联网络几乎成为他们打发时间的唯一方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以及微信、陌陌的流行,处于婚姻年龄高峰的青年农民工因此拥有了更多社交平台。这些平台为部分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越轨行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分居两地的青年农民工伴侣。长时间的两地分居,极易成为婚外恋的“温床”。两地长久分居为婚姻埋下了“定时炸弹”,而这颗炸弹的爆炸力正呈现高速的增长趋势。青年农民工对精神、情感、正常家庭生活的強烈需求,由于难以通过合法、有效、便捷的渠道得到满足,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就是非正常情感关系及性病还有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对青年农民婚恋行为的忽视,正不断引发一系列婚恋越轨行为的滋生。
(三)网络隔阂与青年农民工家庭稳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青年农民工依旧只愿意选择老乡做伴侣。这种心理使他们不愿意去拓宽人际面,造成了人际关系的隔阂。这种隔阂对青年农民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城市的漂泊中,一些青年农民工没能悦纳城市,没有在城市找到一个安心的位置,对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产生了拒绝心理,选择封闭内心,不与人沟通,不主动交友,在婚恋择偶方面,常会选择过年回家相亲闪婚。这种夫妻双方没有经过磨合就仓促结婚的行为,在日后的生活中会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很容易使婚姻破裂。此外,网络隔阂也影响了很多已婚青年农民工的家庭稳定。目前青年农民工的婚姻模式呈现两种状况:一是夫妇双方均在外务工,工作岗位和地点及生活居住场所不在同一所城市或距离遥远,没有私人空间和真正属于他们的家庭生活;二是男性在外打工,女方留守在家,产生了众多的农村留守妇女。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夫妻沟通与关心是常态,但夫妻分居、家庭成员离散对婚姻稳定产生了负面效应。部分青年农民工为了金钱四处奔波,忽视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家庭关系日渐淡漠,家庭也逐渐失去往昔的温馨与和睦,婚姻质量下降。婚姻需要用感情来经营和维系,长期分居导致交流的减少和感情疏远,婚姻关系处于疏离状态,因为疏离逐渐阻碍了沟通,会增加彼此之间的隔阂,造成夫妻之间感情付出的不平衡,当疏离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婚姻破裂。此外,由于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脱节,在外打工的男性在知识、技能和创收能力、生活方式、态度、观念等方面与留守农村的女方之间差异越来越大。留守农村的一方被农村的沧桑所侵蚀,埋头于柴米油盐的平淡中,而流动一方却被城市的新鲜血液和活力所吸引感染,双方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情感交流必然产生阻碍,双方都选择沉默,不和对方沟通,婚姻危机自然难免。
四、 青年农民工婚恋行为健康发展的路径
农民工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农村社会流向城市社会的地域转移,但要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获得与城里人同等的婚恋地位,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社会网络与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行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青年农民工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其婚恋行为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构建市民沟通网络,形塑健康婚姻观念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只要成员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初步网络关系。但是,对青年农民工来说,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其城市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不能完全建立在自发编制的基础上,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对其社会网络进行再构造。通过创建农民工与市民的沟通网络,制造机会,加强农民工与农民工之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互动,有利于社会网络的再构造。农民工进入城市,相对城里人来说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带头在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进农民工与市民的交流,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再构造提供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鼓励号召企业或公司为员工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开放更多的公园,鼓励一些企业配备图书馆、运动场等供员工休闲娱乐。青年农民工远离家乡,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鲜有能够交流的良师益友,因此对爱情的渴望比较强烈,当爱情得不到满足时,就需要其他的东西来填补。丰富青年农民工的文化和精神活动,减少他们在业余时间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社会关系可以弥补这种空虚。
(二)构建情感支持网络,减少互联网使用导致越轨行为
情感支持是通过向某人提供咨询和讨论个人问题的方式来达到支持对方的目的。情感支持网络是由个体之间基于信任而构建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它在个人的情感寄托和提供情感支持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构建农民工情感支持网络,可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农民工婚恋行为健康发展。政府与社区和企业合作,设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是构建青年农民工生态网络的一个有效举措。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可以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志愿者。比如企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可以由企业中洞察力强的或善于倾听的员工自发组成,他们应积极且对有情绪的青年农民工给予心理辅导,及时帮他们整理疏通心理问题,从源头上扼杀一些消极想法。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等待青年农民工或其他人群去咨询,更应当主动去发现青年农民工的情感问题。“独在异乡为异客”,城市漂泊的无助,生存的艰难,加上婚恋生活的不如意,若是找不到人倾诉,青年农民工难免沉迷游戏或网络,或者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一时禁不住诱惑或者守不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出现越轨行为。所以如果能建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给予青年农民工无偿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在没有金钱之顾的情况下接受心理开导,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恋爱困境,重拾生活的希望。给青年农民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是帮助他们做好自我管理重拾自信、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婚恋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青年农民工生态网络的构建。
(三)职业网络构建推动青年婚姻稳定
加强教育培训,塑造青年农民工职业网络,可以推动青年农民工婚姻稳定发展。首先,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满意度。同时,能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减轻生活压力。技能得以提升的青年农民工容易凭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才能早日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样可以消除部分青年农民工过年回家仓促相亲结婚的消极想法,降低离婚风险。此外,对于已婚青年农民工来说,即便分居两地,或在城市和农村彼此遥望,但通过培训塑造的职业网络,可以使双方有更多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可以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真诚,有助于维护家庭和婚姻稳定。因此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统一拨款,根据各大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实际规模,进行资金支持,建立在职青年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向其传授实用的职业技能和基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在生产资料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去增强青年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以提升其整体素质。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帮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不失为一个减轻他们婚恋压力、维护他们婚姻稳定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雯.形式“同质”与本质“异质”: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机制与困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7).
[2]许加明,魏然.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及结婚策略——基于苏北C村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1).
[3]杨婷,靳小怡.家庭压力与婚姻满意度对农民工实施婚姻暴力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8(1).
[4]杨哲.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与婚姻稳定性关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