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热播原因与例证分析
2018-01-05王占宏
王占宏
【摘要】广播影视作品作为中华文化、中国故事“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对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大国形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就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而言,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好题材。在历史和时代的双轮驱动下,近40年来,丝绸之路成为纪录片题材中反复拍摄、多次呈现、经久不衰、常拍常新的主题。
【关键词】文化题材;影视传播;原因分析;创新实践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日两国电视机构开始合作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起,相关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就层出不穷、连绵不断,获得持续的收视效果,赢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2016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与新西兰自然历史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合作拍摄历史类纪录片《看丝绸之路如何改变世界》,以期通过考古和实证,记录丝绸之路如何改变世界,塑造当代文明的历程。这一次,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拍摄方不再局限于丝绸之路的周边地域,开始了更广阔范围内合作拍摄的新突破。可以说,近40年来,丝绸之路成了纪录片题材中反复拍摄、多次呈现、经久不衰、常拍常新的主题,也成了电视观众常常说起的话题。一条丝路,悠长千年。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会对古老的丝绸之路保持强烈的好奇与热爱,持续以电视抑或电影手法进行表现和展现呢?
一、历史原因:在怀想中追寻辉煌
回望丝绸之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原與西方的交流通道以来,被后世学者称为“丝绸之路”的这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线路,便从历史深处走来,走向今天的我们,乃至走向未知的未来。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包括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马可波罗等,他们的故事和经历都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重要的地点,洛阳、长安、玉门关、哈密、和田、塔什干等,都如珠玉一般散布在丝绸之路沿途上。
历史无声,常让人说古道今。可以这样说,连接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丝绸之路,在形成的过程中历经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最重要的方面是顺应了东西方商业贸易的现实需求,而商业贸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代代相传,丝绸之路便有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与信息积累。从而能够以历史的时代性展现出新的姿态,让今天的人们怀想、追忆和展望。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能给人以启示和智慧。正因为如此,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都渴望了解昔日的岁月峥嵘、繁华景象,以期从中找寻到快慰、欣赏抑或借鉴。于是,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热播荧屏,便有了基本动因。有人愿意看,又有人能拍好,这样“两掌相击”,便有了好结果。
从现有的历史因素分析,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之分。丝绸之路由历史走进现实,开始创造新时期的辉煌。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东段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二、文化原因:在追梦中实现复兴
文化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信息产生、融会、渗透、集聚的过程。它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是人类群体之间交流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丝绸之路从古至今,让过往之地的人们持续地吸纳外来文化的长处、益处,从而让本地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缘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贸等原因,几千年来,丝绸之路多次遭遇挫折,一次次阻塞毁弃,一次次开通,之所以这样,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澎湃的动力和能量,是真正的人间正道、天地通途。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昭示我们,人类的任何文化都不是天外来客,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历史传承,着力于开放创新的。唯其如此,才能为世人提供充沛的思想财富和文化基因。在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接受世界其他地域文明营养的过程中,丝绸之路文化对中华文化性格的塑造形成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推动。
作为一种地理存在和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概念的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发明。也就是说,文化的概念也是需要表现和提炼的。
“诗与远方”是很多人的渴望。可以“想见”,但是不便观瞻的现实,让丝绸之路成为“诗与远方”的模样。当电视从单纯意义上的技术应用演进为日常可见的屏幕呈现,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文化体现和文化现象,把“诗与远方”摆在了眼前。尽管新媒体蓬勃发展,但电视仍然以其视听兼备的功能在传递信息、文化滋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至今仍然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持续发挥作用,并作为一个醒目的、重大的文化符号来表现,让人们对其百看不厌。
从既有的、成功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来看,多是从文化的角度,融合了儒家学说、建筑艺术、宗教思想、风土人情、地方戏曲等多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新的文化形式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扬光大。在这个文化因素与文化形式交相辉映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文化的精髓在大浪淘沙中得到新生和延展。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抚今追昔,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与遐想,在历史的怀想中、在文化的灵光中,为人们探索了解一个个遗迹、故事背后的历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时代原因:在发展中谋求共赢
作为源头和主要路段属地,丝绸之路的开通、兴盛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是人类友好交往的标志和见证。
文化、文明只有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中才能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欧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经济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交流渠道和平台。经过40年改革开放,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当今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再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适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有着对传统丝绸之路的继承,更有着新时期多边共享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的现实需求。
从历史的视域看,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靠的不是强制命令。现实的“一带一路”需要的是合作共享的精神和利益共享的理念。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几十年来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精神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当然,与现实需要不同的是,自1979年中日两国合作摄制《丝绸之路》纪录片以来,不同时期的同题材纪录片与时代同行、与观众同行,在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审美情趣上赋予新发现、新思路、新变化,不断探索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及其隐藏的故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和主动选择,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特征中,被寄予了新希望、赋予了新内涵。目前,以《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为代表的纪录片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一带一路”为现实载体,打破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探寻新时代下的中国精神,以复兴、发展、融合、共赢为宗旨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正在成为让国内外观众长久记忆的经典文化作品,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技术原因:在进步中实现创新
作为技术支撑、艺术呈现的综合体,电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与30多年前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相比,今天的电视技术已经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就纪录片而言,在前期的拍摄过程中,技术手段上不仅普遍采用了超高清晰设备,而且运用了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飛行器、无人机等为代表的全方位航拍。
众所周知,一部纪录片拍摄技术与表现手法的得当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功,能否有影响。同一个主题,电影表现的是电影的效果,电视表现的是电视的效果。何况穿越千百年、长风几万里的丝绸之路,难以数计的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故事,怎么样精细拍摄编辑制作,实现节目表现的精彩效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绝不是简单的拍拍编编就能完成的。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规划、设计、生产的手法日益普及,由此带来三维动画的广泛运用。这改变了以往纪录片生产线性编辑的单一手法,实现了纪录片前期拍摄内容和后期编辑效果的有机融合,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带有鲜明电视特色、纪录片特征的表现手法。如普遍采用的情景再现、虚实结合等。
(1)情景再现法。情景再现也称为真实再现,是依据所记录事情必须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和带给观众的必须是真实感受这两大原则复原本来存在或者依然发生的事情,实现纪录片与观众思想认识上的共鸣。《新丝绸之路》纪录片中这种表现手法有充分的运用。
(2)虚实结合法。与情景再现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拥有较强的记忆和知识储备能力相比,虚拟表现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普遍真实的原则下,真实与虚拟交相融会,是技术进步和创意领先的体现,能够生动体现纪录片中的历史过往和细节元素。
事实上,纪录片创作是综合性的艺术表现,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在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吸纳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和呈现手段,用当下最为先进的技术进行综合性表现,使丝绸之路这一题材不断有新姿、出新彩。
当然,纪录片的成功和热播荧屏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上述分析只是择其要素而阐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怎样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需要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不断吸纳他山之石,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文化特性、电视特色的精品力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实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的“买全球卖全球”和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要求,2017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摄制了六集大型调研类纪录片《豫见新世界》。这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省级广播电视台摄制的新时期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
《豫见新世界》在事例扎实的基础上,兼顾可操作性,围绕河南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成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波兰、捷克、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9个国家进行了实地采访。
紧扣《空中丝路》《立体中原》《共生中亚》《万物生长》《中国符号》《你好未来》六个分集主题,《豫见新世界》分别从以专家为代表的“精英视角”“当下视角”和以95后为代表的“大众视角”“未来视角”,在省内、国内及“一带一路”支点国家展开调查走访,用大气唯美的镜头语言、问题导向的结构方式、故事化叙事的表现手法,阐释了河南省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发展与变化。
当前,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主题的专题片、纪录片很多,为了与其他同主题的电视节目区别开来,《豫见新世界》遴选了两位与河南有密切关联、形象良好、善于表达的嘉宾主持。他们带着任务上路,用不同的视角调研“一带一路”的中国符号、河南元素,使《豫见新世界》在体现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中原风范,成为一种新的纪录片范式,它是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实践。
河南广电全媒体对《豫见新世界》进行了融媒体方式的宣传推介。在《河南新闻联播》播发消息12条的基础上,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利用“两微一端”以及第三方平台进行立体组合式宣传,电视微博、微信推送稿件的浏览量50万+,广播微博、微信推送稿的浏览量30万+,猛犸新闻推送相关报道10篇,累计点击播放阅读102万+,《东方今报》微博、微信浏览量147.5万+。总体微博微信浏览量达到330万+。“一点咨询”“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也进行了转发推介。
《豫见新世界》是河南广播电视台2017年4月组建以来的重大涉外报道,以历史底色、文化基因、时代发展为主题,依托技术手段,在提升河南形象,展示河南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方面开启了全新的探索。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生动,留给观众无限的震撼与期待。
六、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传奇还在续写,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留给观众的震撼也在继续。广播影视作品作为中华文化、中国故事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对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大国形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就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而言,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好题材。在历史和时代双轮驱动下,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会在形式上更新,内容上更实。
(作者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发展规划部主任记者)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