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18-01-05刘玉荣
刘玉荣
【摘要】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引导 创新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099-010
新课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教学策略、存在问题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探究什么、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等等,都应在探究之前考虑透彻,计划周详。只有先明确了探究性学习目的,探究性学习才有针对性,才能发挥出它本身具有的最大教育功效。
2. 可行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能否成功可行,除了教学内容、自身条件影响外,还受时间、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科学合理的探究性学习必须考虑的这些制约因素,扬长避短,方能达到探究效益的最优化。
3. 实践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过程性原则。“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评价的最大弊端,而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兼顾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尤其突出过程性评价。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明确评价目标和手段,用全新的评价来指导探究性学习全过程。
二、有效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 创设问题,激发探究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情况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教师在创设问题激发探究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办法。
(1)联想生疑发,就是从可课本的某一只是或课本的某一出点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例如:假如你是一位企业老总,你将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入市的挑战?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企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2)对比生疑法,在对比异同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如果变换角度就比较好些。例如,针对蔡英文的“两国论”,你的观点怎么样?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5.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要教师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结合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在讲“经营公司”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模拟创办公司,记录好公司的类型、名称、注册资金、经营类型等有关内容,并写出经营方案。上课时,各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发言,介绍所创办的公司,并接受同学与老师的提问;近来美国挑起贸易战,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股市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商场了解物价特别是美国进口商品的情况,更直观地知道一国外贸政策对别国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乃至对世界的影响。
3. 纵横结合,深入探究
纵横结合就是将学习内容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原因、实质及改革的目标和重要性等方面认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播放了“改革开放40年《厉害了,我的国》”的影片,4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深受感动,谈互联网+、人工智能,谈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变化以及党的十九大决定领导全国人民开启社会主义时代、新进程……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改革开放给祖国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学生政治认同,让学生发现法制生活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进步。
三、探究学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性差。在探索的交流方式上,多数教师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广泛参与合作,课堂气氛极为沉闷;所有问题均由教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没有发现,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探究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活动少。
2. 在探究时,教师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读書、思考时间,学生未能把课本读通读熟,不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探究不够深入。
3. 在探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于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堂或课后落实。
4.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限制过死。阅读中,都是教师的感受和看法,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练习中教师给出的题目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得表达和创意的表达。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探究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旭远·新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