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实践教学新举措
2018-01-05张春华
张春华
【摘要】语文教学新举措既来自理论的方面的指导,更是教学工作中亲身实践的体验。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这门功课,就要广开门路,转益多师,走进生活大课堂,利用好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将这股源头活水引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
各地的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整合”教学也被提上日程,但是,教学越改革,越令我不知所措,直到研读了小语文新课标,我才茅塞顿开,尤其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的内容。“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国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此时,我如醍醐灌顶,原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这么广泛,原来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们活生的课堂和教材,原来语文课程资源俯拾即是,原来开展各项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么多新鲜的“原来”,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从来都没想到过的。
与上述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前一段时间观摩的一节语文公开课,语文课堂教学成了文章“解剖课”。所有的文章被肢解成识字、解词、段篇、作者情感、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几大块。经典美文所固有的语言美,情景美被拆得七零八落、荡然无存了。这样的语文课,切断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双向互动,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早已成了禁锢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发展语文能力地枷锁。
我决定将我们生活的这一源头活水引入我的语文课堂上,引入学生们的心里,为我班的孩子开辟学习语文的新基地,使学生无时不在语文实践中,无处不在语文情景内。根据经验,我总结了三个方面。
第一,因课制宜,积极设置各种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语文尝试。
教材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向生活本身拓展的巨大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所学的课文,开展了演课本剧、新闻发布会、演讲比赛、社会调查、辩论会、快板、当小导游、作推销员、三句半、竞选主持人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又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比如,在学习《新型玻璃》一文中,除了按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推销新型玻璃之外,我又组织了一个“家乡土特产展销会”,要求学生把这些土特产推销给外来游客。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的这些土特产图片,跃跃欲试。经过小组精心设计,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个个妙语连珠,逗得同学哈哈大笑,不时掀起一个个高潮,以至于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第二,积极开发当地所蕴含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外延。
地方课程资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只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好材料。我们当地是自然、人文的名城,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各种景观、人物、历史、传说数不胜数。从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古城,到大运河、万亩石榴园,名人墨子、贾三进、匡衡等等,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优良资源。例如,五年级下册习作4,要求学生写一处家乡的名景,我提前一周放题,让孩子跟随家长游览台儿庄古城和京杭大运河。学生亲眼目睹了纵横交错的流水、小桥,泛舟河上,观光整座城的美景,体验着尽收眼底的快感。他们就有了写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情,孩子们侃侃而谈,内容详尽生动,描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第三,紧扣时代的脉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事件和日常生活话题引入语文教学中。
国内外大事件和日常家庭生活通常为学生所熟知,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适当地引入这些课程资源,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在美国征收中国出口商品关税的消息出来后,我建议学生关注事态的发展,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精心准备,我们召开了控诉美国的讹诈行为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控诉美国的讹诈行为,有理有据,声情并茂,有些同学还情绪激昂地作了长达15分钟的演说。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先后写了《和谐共处互惠互利》《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两篇文章。同学们都写得情真意切,感受深刻,立志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在为我校生病的小娟同学捐款一事中,孩子们非常积极,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短短的两天时间,为小娟同学捐款五千多元。事后,我让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讓同学写了《让爱架起一座友谊桥梁》《爱在校园》等文章。无论在写作方面,还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学生都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这门功课,学生想学好语文这门功课,就广开门路,转益多师,走进生活大课堂,利用好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将这股源头活水引进语文教学,引进语文课堂,正所谓,“源头活水清如许,润物无声滚滚来”。
参考文献:
[1]马艳.“新课标的精神小记”语文教法与学法[J].山东教育学刊,2007,(06):90.
[2]语文课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