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05张忠厚
张忠厚
[摘要]学生在语言、空间想象、逻辑思维、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教学手段或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实现最佳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8802
学生在语言、空间想象、逻辑思维、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不同教学手段或方法,让不同程度、不同偏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实现最佳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他认为,智力有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每个人可以有多种智力组合。针对不同的组合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偏好的学生。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识别山脊和山谷”教学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某方面智能,或激发学生身上可能存在的该种智能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以“识别山脊和山谷”的教学为例,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1.言语/语言智能——聆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用口述的方式讲解山脊和山谷:山脊——等高线明显弯曲,由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山谷——等高线明显弯曲,由海拔低的地方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在讲解中,利用学生语言智能中“听”的能力,重点强调“高”“低”“凸出”这三个字眼。然后教师出示图1,要求学生判断图中虚线a、b分别是哪种地形部位名称,并上台写出理由。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区分山脊和山谷的不同点,并掌握地理专有名词,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2.视觉/空间智能——感知相同或不同地理事物的视觉/空间能力
(1)观察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图2)
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山脊和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图)上的区别,理解“山脊等高线是由山顶向山麓凸出”和“山谷等高线是由山麓向山顶凸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用教鞭指出它们的区分点,并让学生注意每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2)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实体模型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实体模型(如图3),让学生观察山脊和山谷,并要求几位学生说出山脊和山谷在实体模型中的差别。教师可将实体模型拆开,以等高线地形图的方式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实体模型中的山脊和山谷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脊和山谷的差别。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山脊和山谷的理解。
(3)观察现实中的山脊和山谷
通过观察现实中的山脊和山谷(如图4),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以上三个环节任意组合的方式讲解知识,通过展示这些能够培养视觉/空间能力的地理信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观察题目中的相关地理图表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从题目相应地理图表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这些图表说明某些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逻辑/数学智能——有效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相应推理的能力
如图1,过A点和B点分别做一条虚线,与相邻等高线相交于C、D和E、F。比较A、B、C、D、E、F六点的海拔。图中A点海拔为410米,其两侧的C、D两点海拔均为310米,可见中间高,两侧低(可用手势做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即可判定虚线a为山脊。同样,图中B点海拔为210米,其两侧的E、F两点海拔均为310米,可见中间低、两侧高(可用手势做出中间低、两边高的形态),即可判定虚线b为山谷。
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画图,对比分析,运用数学智能讲解问题,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又培养了其他方面的智能。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地形剖面图、经纬网等知识点的教学中。
4.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
请学生拿出左右手,让学生用身体部位去演示山脊和山谷(如图5)。
如图所示,指缝表示的是山谷,手指表面表示的是山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身体部位去感受山脊与山谷的区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一小杯水往指面上倒,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现象,从而得出,山谷是集水线(山谷往往形成河流),而山脊是分水岭,为高中的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简单的演示和实验,充分挖掘每位学生本身的潜在智能,不仅丰富和优化了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符合初中生好动的特点,也体现了课标中提到的地理课堂的实践性。
5.人际交往智能——通过与同学相互沟通,弥补各自思考的遗漏点,从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教学后,可以安排4人一小組,让学生小组共同解决下列问题。
1.某校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地理夏令营活动,教师考虑到暴雨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泥石流而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求学生们不准在甲地搭帐篷宿营。读图6,分析可能爆发泥石流的甲地,其地形部位是()
A.山谷B.山脊C.陡崖D.鞍部
2.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7),回答问题。
若EF附近发生泥石流时,小东正处于图中的乙处,他选择的正确逃生路线是或。(填序号)
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智能)。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增强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地理课标中提到的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三、反思
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中,识别山脊和山谷等山地地形部位,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既讲清概念,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整体教学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片段教学中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让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方法喜好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接受山脊和山谷的新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该理论不仅拓展了地理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认知水平的不同,寻求到最佳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层次化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中的地理,尽量使地理教学生活化。如在本节地理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拳头演示地形模型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实用性很强,学生觉得很贴切,也可能马上能用得到,这种方式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不可能仅涉及一种智能,可能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智能。因此,教学中应将八种智能要素优化组合,辅助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洁琼.普通高中美术模块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韦雪.探究与体验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30).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