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型问题设计策略
2018-01-05王培林
王培林
[摘要]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型阅读教学是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探究型阅读课堂存在着问题杂、碎、多、偏的现象,如何设计高效精简的问题成为探究型阅读教学应思考的问题。设计探究型问题,要分析学情,找准问题着力点;目标导向,直指问题重难点;精选角度,撑起问题拓展点;循序渐进,挖掘问题深入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型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13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关键。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阅读篇目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表面,而大多数阅读问题烦琐老套难以体现课堂重点。因此,实施有效的探究型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课本为依托、以能力提升为目的设计探究型问题,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分析学情,找准问题着力点
探究型问题的设计必须以学情为基础。目前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盲目性,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难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找准问题的着力点,以此为支撑拓展阅读教学。
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在分析故乡景物描写这部分时,教师首先对学情进行分析。鲁迅,对于景物的描寫细致深邃,对于关键词的把握精准到位。而学生对于景物的理解大都在感知层面,只能理解景物描写表面的意思,很难想到根据关键词体会文字精髓。因此,教师可以关键词为引导设计探究型问题。结合学情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如下:①阅读第二自然段并找出其中描写景物的关键句子;②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于景物的整体感知;③找出体现景物特征的关键词;④分析关键词的作用;⑤如果将关键词“横”和“活气”替换为“坐落”和“生气”好吗?
以文章特点和学生理解能力为基础进行问题设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实现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有效发挥问题的作用。
二、目标导向,直指问题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阅读篇目的重难点,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重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教学的目标为导向,直击问题重难点,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对阅读的重难点进行分析,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分析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难点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第四自然段为例设计探究型问题:①找出该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试说明这样描写的好处;②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情感态度;③用一个词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特点;④从作者的口吻中体会其感情色彩,试分析交流作者的喜爱之情与景物描写的配合转换。
借助探究型问题,教师从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方向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了有效引导,切实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精选角度,撑起问题拓展点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在于使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理解的方式和能力。在探究型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可精选问题的角度,借助学生对于单个问题的理解分析和对于类比问题的分析思考实现其阅读能力的获取提升。
例如,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从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小弗朗士的见闻为线索将文章分成四部分,为上学路上—上课前—上课中—散课。教师以第一个情节为例设计问题:①勾画出小弗朗士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②分析小弗朗士的人物特点;③分析小弗朗士的情感态度。分析讲解该情节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余下的三个情节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
精选问题角度能够有效地撑起学生的拓展空间,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实现学生学习从引导到自主的飞跃。
四、循序渐进,挖掘问题深入点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晦涩难懂的问题,教师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难点问题拆解成不断深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效果。
例如,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在对“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将问题拆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问题设计如下:①分段总结故事情节;②在哪几个部分矛盾冲突发生了转变;③剧情是如何从平淡引向激烈的;④分析剧情缓步上升和急转直下的特色。
借助一组循序渐进的分问题,学生理解了情节的转变特点,对于戏剧“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这一特色有了充分的理解体会。
在探究型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掌握问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以调控课堂过程,扬起学生阅读学习的一面风帆。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