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效应分析

2018-01-05韩永

财会学习 2018年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

韩永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1978-2015年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内部增长效应,第二产业最为突出;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存在结构红利现象,但阶段性特征明显。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

一、引言

在新常态背景下,江苏经济增长动力和结构都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如何妥善处理过时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目前重要的经济课题。本文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就江苏省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

二、实证结果

P=劳动生产率,Q = GDP数值,N=劳动投入量,i(i=1, 2, 3)表示产业,△P和△S分别表示从基期到T期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投入比例的变化。

包括中第Ⅰ项表示静态转移效应,衡量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保持不变时,劳动力份额在产业间的流动。 包括中第Ⅱ表示动态转移效应,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份额同时变动时,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中第Ⅲ项代表内部增长效应,反映各产业就业结构保持不变时,各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变化对总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

见表1,在三阶段中,内部增长效应占比分别为72.73%、38.71%、79.58%,即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导因素。静、动态转移效应组成的结构效应分别为27.27%、61.29%、20.42%,表明劳动力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构红利特征显著。1993-2001年结构红利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可能是因为1992年中国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原本扭曲的市场结构逐步合理化,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或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快的行业部门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且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先行省份,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因而结构红利迅速发展。2002-2015年,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结构红利逐渐减弱,可能是因为江苏省在新常态背景下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努力攀向微笑曲线两端,摆脱依赖外需出口的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在三阶段第一产业均不存在结构奖赏,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不断侵蚀迅速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在客观上创造较大的能量并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在三阶段中,1993-2001年第二产业的静、动态转移均最小,分别为0.0017、0.0035,说明在此阶段第二产业的结构效应非常弱,反衬出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居于更重要的地位,也佐证了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江苏省先前被扭曲的市场结构得到很大改善。第二次产业在三阶段动态转移效应都大于静态转移效应,表明其内部增长效应在总体上下降,然而其相较于第一、三产业技术进步特征明显。这种矛盾恰好说明:2002-2015年技术进步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在下降,江苏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依然可行。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转移存在明显的结构红利现象;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劳动力因素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结构红利不断流失;内部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阶段性。提出以下对策:降低行业之间的准入门槛,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努力跃升在GVC中的地位;江苏政府与企业之间要更加良性互动,把握机遇。

参考文献:

[1]M.Timmer,and A.Szirmai.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

[2]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3]张军,陳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7):4-20.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
林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