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打篾鸡蛋”传承模式及育化功能解析

2018-01-05罗正琴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仡佬仡佬族鸡蛋

罗正琴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贵州有17个世居土著民族,仡佬族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全国约有57万仡佬人,贵州约有55万,占总数的96%以上。贵州又以遵义为多,约有40多万人,遵义又以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较为集中,其中道真县约有13.23万人,务川县有仡佬族16.87万人,务川、道真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人口占全国仡佬族人口的52%。[1]务川、道真两个地域内流行的仡佬族文化是仡佬族文化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仡佬族民族色彩。在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内,流行着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打篾鸡蛋”。篾鸡蛋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形如鸡蛋的圆形篾球,因此仡佬人习惯称它为“篾鸡蛋”。仡佬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传说仡佬族的祖先来自于水中冲来的竹节中,因此,仡佬族特别崇竹、爱竹,竹编的篾鸡蛋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在仡族人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觉出发,解析“打篾鸡蛋”在仡佬族的历史长河中对仡家人的育化功能。

1 起源和制作

关于篾鸡蛋的起源,据现有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可得出:一是仡佬族的祖先来自水中竹节,因此仡佬族崇竹、敬竹,竹编的篾鸡蛋象征祖先的祝福和庇佑,故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一直是人们精神上的强大支柱;二是关于“宝王”给周武王献“宝”的传说,形如朱砂“圆宝”的篾鸡蛋是财富的象征,是仡佬人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凝结体,因而得到人们的喜爱;三是是仡佬族人对给予他们生存资源的大山——“山王”的自然崇拜,因为竹也如其它生活资源一样来自大山;四是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记有“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这一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录更加真实、具体地反映了打篾鸡蛋的悠久历史和可寻之根。

由有文字记实的“五色彩囊豆粟”到今之竹篾编制而成的球形替代物的演变历史后,篾鸡蛋的制作现仍保持竹篾编制的传统材料和方法,一般直径为10-15cm,常以成年人的拳头大小为宜,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用稻草、棉花、破布、纸团充填篾球心。有的放进二三石子,或者内装铜钱,打时作响,增加娱乐性和比赛氛围。篾鸡蛋编成后,有的还涂上红、绿诸颜色,宛如彩球,或是系上红带子。重量一般在250克以下。[2][3]

2 传承模式及方法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4]同时,文化传承又是一个发展过程,既秉承传统意义上传承文化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又会随环境的变化通过选择机制吐故纳新以显示其动态特征,不断衍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的传承模式,从而形成“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时而张力突显,时而和谐共处,在动态过程中彼此调适的密切关系。[5]通过对打篾鸡蛋这一传统活动方式由远至今的传承方式的详细收集整理,分析其传承模式中的传承人、传承场、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功能聚会的不尽相同,可以将“五四”前“打篾鸡蛋”的传承模式划分为“传统”传承阶段,“五四”后“打篾鸡蛋”的传承模式划分为“现代”传承阶段。

“传统”传承模式主要有祭祀传承和娱乐传承,即仡佬先辈们在重大节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和在丰收时感谢先人庇佑、农闲时用以消磨时光的传承模式。其活动方法主要是众人一起参加抛抢活动。祭祀传承中,在举行完相关的祭祀仪程后,由寨老将“篾鸡蛋”抛向空中,众人就在祖先坟茔周围进行争抢,谁抢到后又抛向空中并同时报出自己抢到的个数,妇女儿童和老人就在一边观看助威,活动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或是觉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才结束。抢到个数多的,意味着得到祖先的庇佑也多,来年家人一定少病少灾并能大丰收。娱乐传承是在闲暇时节仡家人打发闲暇时光而进行的,活动方法与祭祀传承相同,只是没有祭祀仪式的环节,没有那么严肃和隆重,最后的胜出者可根据活动前的协定获得大家事先定好的奖品,可能是糯糍粑,或是一头牛等物品。

仡佬族“打篾鸡蛋”的传统文化,因其强大的适应性、创造性和再生特性,数百年来在乡土间自成传统、体系,衍生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承模式。“现代”传承模式主要有文艺表演传承、竞赛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三大传承模式。各种传承模式划分之间并非是绝对独立的关系,根据文化传承继承性的特点和现今对保持传统文化传统特性的要求,现代传承模式中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特点和保持原生性的要求。因此现代传承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传统传承的影子,比如现今务川的“祭祖”和“吃新节”中的文化展演(见图1),就是对传统文化原生性保持基础上的创新性传承。这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活动方法,只是目的改变了,现代表演活动不再是为了取悦祖先或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而是为了文化模式的呈现和文化品牌的打造,以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引域外人群的参观、旅游,从而实现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政治的目的。

图1 2015年“吃新节”祭祀现场

图2 务川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篾鸡蛋”比赛现场

图3 务川中学“打篾鸡蛋”教学

现代传承模式的活动方法在传统活动方式的基础上汲取现代体育(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的一些动作和规则,表现出较强的竞技性和严明的规范性。活动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一般5-7人上场,其中女队员一名(公主)。公主享有特权,在特定的区域内不能受到防守队员的撞击,否则判对方犯规。双方队员像篮球比赛一样采取攻防行为,“打斗”(“斗”为用篾条编制而成的背篓)如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在规定的时间内“打斗”成功的个数定胜负(见图2)。

在“打篾鸡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大小、形状、填充物的变化、斗的形状变化等规则在不断完善,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传统中只有男生进行比赛,女生只能观看,现代传承中加入了“公主”的角色,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男女同台竞技的新局面。务川中学还有专门的女生比赛,其中的“公主”可为男生,而且“男公主”可以参与争抢的行动,不像“女公主”就局限在圈内只负责完成接斗这一单一活动,这样就增加了女生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更加吸引观众(见图3)。

3 育化功能解析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的新兴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它是“把教育放到社会之中,作为社会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全面考察人类历史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考察不同民族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考察在社会背景中教育的全部职能对人发展的影响……。”[6]总之,就是要走出狭隘的学校教育,从统摄各种关系的交汇点上看教育的作用,从充分显露的社会环境,极大的教育背景下看教育对人类的育化能力。“打篾鸡蛋”是仡佬族特色传统体育活动,从南宋朱辅《溪蛮丛笑》中的“飞紽”到今天的“篾鸡蛋”之演变,可见“打篾鸡蛋”始终伴随着仡佬人的生产和生活,是其生产文化和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仡佬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塑造个体

3.1.1 文化内涵

关于仡佬族的起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后遂杀之。夷僚咸以为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因这一传说在仡佬人中影响深远,竹成了仡佬祖先之化身,仡家人多在房前屋后种竹,缅怀祖先。还有关于“宝王”“山王”的传说,竹编的鸡蛋,象征着财富和吉祥。这些传统的文化内涵,是以“打篾鸡蛋”为载体传递给下一代的。

3.1.2 民族历史承袭

《贵州通志》记载,仡佬族最初多居住在贵州高原的河边、平坝处,有的甚至“周围数十里皆膏腴之田”,生活水平较为不错。[7]当时仡佬族人的生活水平还算丰裕,能够用“五色彩囊豆粟”作为娱乐活动的器具。后来因为汉族的大量涌入,加之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驱逐杀戮,仡佬族人被迫离开富饶之地而迁入深山老林隐居。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开始走向贫困,他们再也无力购置彩绸进行娱乐活动。聪明乐观的仡佬人就地取材,用遍山的竹子编织成“篾鸡蛋”代替“五色彩囊豆粟”。从“篾鸡蛋”的制作材质、运动方法阶段性变化,可以探索、推知仡佬族对应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了解民族生存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3.1.3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及有关人格特质所持有的整合直觉和态度,是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的明确认知定义。[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阐述自我概念的两个方面,“自我概念——我们感觉自己是谁——所包涵的不仅仅是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态度的感受),而是一种社会同一性。所谓的‘个人同一性’即个体自我,自己个人属性的认识。‘社会同一性’即指社会自我,主要以群体方式来描述自我概念,具有明确的群体特性。”[9]“打篾鸡蛋”作为仡佬族的符号代码,不管是在传统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仡佬族的符号象征。务川在解放后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就将“小孩是否会‘打篾鸡蛋’”作为一个识别条件。“传统”传承中的仡佬人如果不知道这一活动或是不会这一活动,那定是被排斥在群体外的边缘人士。而“现代”传承中“打篾鸡蛋”文艺表演中,会强化“我是仡佬人”的社会自我概念。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特定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分享与承担这个特定组织的荣辱,进而形成新的自我认识和定义,纳入又一层自己所归属的群体范围。

3.2 维持群体社会稳定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任何种族和社会群体要维持正常秩序,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和文化手段来促使分散的个人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并根据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才能实现社会结构的稳定、有序发展。祭祀祖先是仡佬族重要的社会群体活动,活动中的祭祀礼仪、“打篾鸡蛋”类传统活动既是缅怀祖先、庆祝年节的重要方式,也是将仡佬族人团结在一起的有效文化手段,有着灌输社会准则规范,实施某种社会控制,维系社会群体正常运行的育化功能。

社会控制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10]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任何民族和群体的社会生产和延续都和社会控制是分不开的。社会控制以某种组织来维护和运行,并采取不同手段和工具,以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混乱来实现。这些手段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打篾鸡蛋”活动以民间的、非正式性质的组织形式为媒介,将仡佬儿女团聚在一起,共同遵守一套行为准则和行为心理、行为动机,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控制。如古老祭祀活动中的“打篾鸡蛋”活动,既是一场聚众而欢、聚众而庆的节庆大会,也是一次对群体成员实施宗教、礼仪、民族历史、活动方法等的教育活动,通过渗透在“打篾鸡蛋”活动中的宗教色彩和规则方法对后人实施内化控制和外化控制相互结合、渗透和转化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仡佬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他们相信在自己的言行与结果之间有一种自己无法解释的神秘联系,而这些神秘联系主要是受各种神的控制。一旦出现疾病或是灾难之时,都会归结为得罪了某个神而出现的不良后果。因此,年节要隆重、有序地祭祀祖先,丰收之后也要通过“吃新”感恩祖先。“打篾鸡蛋”活动因与这些宗教信仰的结合也变得神圣起来,履行着对仡佬人的社会内化控制。活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方法等则要求参与者必须无条件的遵从,否则将被取消参与资格,灌输着某种潜在的社会规则,实施着对仡佬族人的社会外化控制。

3.3 多元文化“辏合”功能

最初的“打篾鸡蛋”活动,是在落后的境况下通过域区内稳定、完整、系统的文化传承机制形成的传承模式。文化学者将这种因地理环境障碍、信息闭塞而形成的文化上自给自足的封闭现象称为“文化孤岛”。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机遇增多,不同传统文化模式在交融中相互碰撞、适应、发展,最终达成共识,这种现象被某些学者称为“文化辏和”,它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中的共融性特征。“文化辏和”现象其实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后的再生,是文化适应特性的一种表现。与外界的联通,彻底打破和缩短了区域文化的时空距离,使得各民族文化相互接触、了解、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仡佬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方式。“打篾鸡蛋”文艺表演传承形式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一传承模式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界人口走进仡乡感受异地风情和独特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仡佬文化精品超越民族、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而走出偏远的山寨,在域外多种场合进行表演,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可。而仡佬人正是在这“走入”和“走出”的过程中,强化自身文化认识,同时了解他族文化,实现着全球一体化格局下多元文化“辏合”的发展历程。

3.4 学校教育功能

学校是现代社会主要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文化传承和社会人才需求培养的重任。相对于家庭、一般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行为而言,学校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和场所,集中了社会及民族文化主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代表着主体文化的走向。“打篾鸡蛋”进入校园,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适应选择,成为现代“打篾鸡蛋”的主要传播渠道。纳入课堂的“打篾鸡蛋”活动,有着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大纲方面的完善体系,并非“传统”传承的完整“移植”。与传统模式相比,学校教育传承脱离了“打篾鸡蛋”的原生孕育土壤,重塑“打篾鸡蛋”的学校教育功能,促进个体在智力、非智力方面的影响。

3.4.1 对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首先,打篾鸡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人的观察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打篾鸡蛋”这一体育活动,不管是攻方还是守方,均是在奔跑过程中完成活动的。比赛中,攻方要观察自己队员的位置情况,作出精确的距离判断,实行有效传递,争取获得“打斗”的权利和机会。而守方要求洞悉对方动作的细微变化,预测对方的行动意图,从而快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实施抢断和有效防守。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灵敏快速的肌肉反应能力。这一过程,发展了参与其中的个体的独特的观察力。

其次,“打篾鸡蛋”还可以发展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个体智慧的核心,是一个人智商高低的主要表现。“打篾鸡蛋”活动中,参与者除了调控自身手、眼、脚等肢体的和谐运动外,还必须注意与自己的队员进行配合。直观上是通过人的不停奔跑、抢夺,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而蕴含其过程始终的思维活动却一刻也未停止过:当看到同队队员获得“篾鸡蛋”后要观察、思考如何跑位,以便进行中间的传递、过渡,保证本方对“篾鸡蛋”的控制权;或是见到本方队员获得“篾鸡蛋”后,临近队员要观察对方队员的情况,如落单,两人可配合进行“圈打”,为本方争得“打斗”权;而如果“篾鸡蛋”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则要赶快调整思路,交换攻防角色,通过对方队员的跑动情况、位置情况进行预判,试机进行抢断或是“反圈打”,以获得“篾鸡蛋”的控制权。整个过程攻防角色瞬息变化,场中不可预见突发情况也较多,充满了悬念和期盼。每个人都心弦紧扣,精力集中,认真观察和思考,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行动意图。正是在这种强调自身与外界协调配合又随时因时因势不断变化行动角色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有效地发展了运动者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参与者智力的提高。

3.4.2 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11]非智力因素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导向,必然会意志薄弱、情绪低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打篾鸡蛋”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意志,性格、品质、竞争参与意识、强健体魄等方面。

第一,打篾鸡蛋具有坚强意志的教育作用。“打篾鸡蛋”比赛一旦开始,所有人就是一个集体,大家都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果想停下来,像篮球等项目一样稍作休息,就会被人“圈住”,从而让对方因“圈打”“反圈打”成功而获得“打斗”权或篾鸡蛋的控制权,陷本方于不利的局面,影响整个团队的胜负。经常在这样的境遇与体验中,能够培养参与者的个体意志品质,促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的品质。意志力坚强的人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而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二,打篾鸡蛋具有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作用。不同的文化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性格,“打篾鸡蛋”运动的主体是人,参与者的个性可以在独立行动中充分展示。现代竞技比赛过程中大强度负荷下精准的传接技术,更是塑造了仡佬人做事粗中有细、集中注意力的风格和习惯。而比赛过程中的默契配合要求,塑造了新一代仡佬人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打篾鸡蛋具有身体教育的作用。“打篾鸡蛋”是一项兼有现代篮球、排球、足球运动元素的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不停的奔跑中完成“圈打”“打斗”任务,运动负荷相当高,能够很好的刺激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从而达到锻炼全身的目的。想中途停下休息的人会被“圈打”或“反圈打”,从而使对方获得“打斗”权而陷本方于不利,这种“强制”式的奔跑对缺乏锻炼、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的年轻一代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可以有效地增进他们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4 结语

“打篾鸡蛋”是仡佬族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伴随着民族发展历程和当今复杂的体育现象,衍生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承模式。各传承模式又在对应的社会阶段和领域发挥着它对仡佬人的教化作用,实施着个体塑造和维系社会稳定与控制的作用,是仡佬族文化的瑰宝。对它展开传承功能的解析,意在探索、重构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价值,力求从其“活”的文化传承模式中,为仡佬族“打篾鸡蛋”设置多向的观察视点,即从近距的体育外在行为模式向远景的体育内在文化内涵延伸,为“打篾鸡蛋”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寻找到坐标,阐述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仡佬族历史发展中蕴存的文化精神,以促进其现代体育精神的丰富和升华。

[1]罗正琴,毛强.从仡佬“打篾鸡蛋”发展演变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J].武术研究,2017,(9):68-71.

[2]曹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仡佬族“打篾鸡蛋”社会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6):53-57.

[3]罗正琴,毛强.对仡佬族打篾鸡蛋运动形式的梳理[J].考试周刊,2011,(45):128-129.

[4]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5]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6]冯增俊,万明刚.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夜郎古国[EB/OL].(2015-09-04)[2017-03-10].http://baike.sogou.com/v74999686.html.

[8]徐文仲.仡佬族打篾鸡蛋传统体育[J].贵州民族研究,1982,(1):123-124.

[9]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10](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仡佬仡佬族鸡蛋
神奇的鸡蛋画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黔桂仡佬语哈给方言比较①
仡佬族语言生态现状研究
——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双坑村为例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和弘扬仡佬族优秀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仡佬语研究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