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翻译研究动态分析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
2018-01-05黎在敏
曹 云,黎在敏
(1.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2.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 430070)
国际武术联合会于1990年正式成立,1994年武术运动正式成为国际体育竞技项目,2008年武术成为奥运会特设项目。迄今为止,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语言的障碍依然是横亘在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一条不可忽视的鸿沟。语言作为促进交流沟通的符号,其科学有效的翻译可以促进武术的对外传播。科学知识图谱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近发展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当前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新热点。借助科学知识图谱,人们可以透视庞大的知识体系中各个领域的结构,理顺当代知识大爆炸情境下形成的复杂知识网络,预测科学技术知识前沿发展的最新态势[1]。本文利用科学可视化图谱对有关武术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处理和分析,旨在全面把握国内武术翻译研究发展的动态过程、特点和规律。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进入高级检索页面,选择文献,检索方式为主题输入“武术”并含“翻译”或含“英译”,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即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期刊年期不限,共搜索出189篇相关索引文献。预先对文献进行选择,去除与分析不相关或者有干扰的以及会议文献后,最终选择了147篇文献作为此次分析的调查对象。而后将文献选中以Refworks格式导出,运用Cite Space V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术翻译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V,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软件是由美国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研发,以用于分析和可视共被引网络的JAVA程序。Cite Space V可将某一个领域浩如烟海的文献数据资料,通过图形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而使人们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中直接观察到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关键的有效信息,直观地体现事物的重点,清晰明了地将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来,为研究决策提供依据。将已获取的文本数据导入Cite Space V软件中,设置Time Scaling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17年(虽然在文献获取时限定为时间不限,但是从文章发表的情况来看,1996年以前都属于空白现象,所以在Cite Space V软件中设定的的起始时间为1996年),单位时间片的长度为“1”,词源来源同时选取“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 words)和关键词(Keywords plus),并且根据研究需要分别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共引关键词(Keyword)等参数进行相关的运算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发表量
图1 武术翻译文献年发表量
发文数量(见图1)来看,关于武术翻译的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具体分为1996年-2003年,2004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6年。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在2004年以前关于武术翻译的研究很少,只有1996年出现了1篇,然后接下来的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基本是处于一种沉寂的状态;2004-2008年处于上升态势,于2008年出现了一次峰值,接下来的研究开始回落,在2011-2015年,再次出现了一次研究热潮,在2015年达到了研究的最高点,2016年虽然在下降,但是不明显。这表明在2008年以及2012年以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加大了对武术翻译的研究,发文量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国家政策导向和现实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现实情况来看,武术国际传播在1989年被正式提出来,1990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但是在1989-2003年,很少有学者对武术翻译进行相关研究,武术翻译在武术国际传播中受到了很明显的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当时的现实条件制约了武术翻译的发展。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2008年出现研究热潮的部分原因在于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武术以奥运会特设项目的身份出现;2012年-2016年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也就可以解释2012年-2016年间武术翻译研究呈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总的来说,武术翻译研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看,武术翻译研究领域还相对比较薄弱,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只有不到200篇相关文献,未来随着武术翻译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武术翻译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图2 武术翻译相关机构共现图谱
2.2 武术翻译研究机构分析
2.2.1 科研机构合作分析
圆点(见图2)代表武术翻译研究的相关机构,圆点越大,字体越大就代表相关性越高,该机构在武术翻译研究方面处于主要地位,图中节点连线代表研究机构合作情况。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术翻译研究机构呈现出两种现象:首先,是独立进行研究,数量多且比较分散,呈现出百家争鸣,多点开花的局面,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外语系、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其次是合作研究,合作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同一研究机构内部进行合作,如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黄淮学院体育系与黄淮体育学院外语系,跨机构合作的有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武术翻译的研究中,并不是只有武术工作者独自进行,外语学院的相关学者也参与了进来。武术翻译涉及武术与翻译两个不同的学科,如果只有一个学科的工作者进行研究,必定达不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因为目前“术业有专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跨学科的相关进程,因此,这就需要不同学科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研究机构的分散性说明研究力量较为分散,未能形成较强凝聚力的科研群体。
2.2.2 高产科研机构发文量分析
表1 武术翻译发文量前十研究机构
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来看,河南大学的研究居于首位,从文献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河南大学主要集中在武术拳谱的翻译报告研究上,主要以硕士论文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河南大学承担的翻译任务[2]。其次是上海体育学院,除去河南大学的硕博士论文来看,上海体育学院是所有从事武术翻译研究机构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这是由于该学校在条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国内体育院校的翘楚之一,其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因此奠定了其在武术翻译领域的科研实力。随后便是黄淮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等。从发文量位列前五的机构来看,高校是武术翻译研究的主要力量,有关武术翻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体育院校以及高校外语系,这是由武术翻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从事武术翻译研究工作是建立在了解武术和英语两种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未来的武术翻译研究中,相关机构需要进行交互式合作。
2.2.3 武术翻译高产作者及研究领域分析
表2 武术翻译高产作者
根据统计发现,发文数量最多的是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的张艳华,研究方向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其次是黄淮学院英语系的陈海英,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再次是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的孙健,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从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所发的3篇文献皆是与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的张艳华共同合作发表的。然后是上海体育学院外语系的李晖,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三篇文献中有两篇分别发表在体育科学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最后是上海体育学院谢应喜,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字;同样,该作者所发表的三篇文章有两篇分别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与中国翻译杂志上,下载量分别是1008次和769次,引用频次分别是35次和32次,再次印证了上海体育学院在本领域的科研实力。可以总结得出,5位高产作者中,有三位的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另外两位则是民族传统体育学,这都和武术翻译有着直接相关关系,说明从事武术翻译研究的学者中并不是单一的武术学者或者外语学者在进行研究。同时也可以看出,仅有两位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研究的学者的研究方向都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和外语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并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研究,这种分散性研究说明了跨学科学者之间或是同一机构的学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互相合作的研究团体。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武术翻译的高频关键词与热点聚类
在科学计量研究中,可以按照学科领域建立词频词典,从而对研究人员的创造活动作出定量分析。词频就是指所分析的文本中词语所出现的次数。词频分析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3]P14因此,采用Cite SpaceV共词分析功能,通过高频词的显示情况来分析武术翻译热点领域研究特点(见图3)。在利用软件分析时,只要NodeType选择为Keyword,时间跨度为1996-2017,时间切片为1年,在Pruning中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Minimum Spanning Tree这两项,其余为默认,设置完相关参数之后,点击GO得到原始关键词的共词网络。
图3 武术翻译热点聚类共现图谱
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武术翻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武术”“武术术语”“武术翻译”“武术文本”“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翻译策略”“武术文化”“目的论”“国际传播”等等几个方面,从大方向上来说,都是围绕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这一现实所展开的研究。可以看出的是,武术经历了华夏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而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神珍贵的一部分,其中的“博”与“深”就足够证明其翻译工作的复杂性,这也是为什么对武术翻译研究主要集中“武术文化”“武术文本”“武术术语”以及“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翻译理论”等方面。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武术只有积极地进行对外交流,成功“走出去”才能让武术这一华夏瑰宝闪亮于异国他乡,从而让武术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发展。正因如此,关于“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外宣翻译”成为武术翻译研究热点。在图3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标准化”“规范化体系”也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一方面是由于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同一动作、器械有不同的叫法和称谓,也就造成了武术翻译的难以统一[4];另一方面是因为武术翻译工作者的不同,造成了同一个词的表达又不一样,因此造成了武术翻译缺失标准化、规范化。
图4 武术翻译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
3.2 武术翻译研究热点时区分析
为了更能有效地揭示武术翻译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情况,在Cite Space V操作系统中将网络节点设定为关键词(Keyword),运行程序,可视化制图结果为“Time Zone”,得到1996年以来武术翻译研究热点变化的时区可视化图谱。在时区可视化图谱中,对于关键词而言,就是它们首次出现的时间。[3]P34时区可视图是由一系列表示时间区间的区域构成,分别按时间顺序从左向右排列,图4也显示了武术翻译研究进程的演进路径。显而易见,自1996年以来,武术翻译研究的动态变化以及内容热点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6年从翻译方法、翻译难点,到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国际化、功夫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的是2011年之后,所提出的标准化体系、外宣翻译、翻译理论、文化传播、武术术语翻译都是在2014-2008年的基础上的同义替换,也就是说武术翻译在后面几年的研究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和突破。比如2007年提出了“武术文化”,2012年提出“语言与文化”,2014年的“文化传播”,无一不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摄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5]正因为如此,在武术翻译的研究上,武术文化是武术翻译中不可摒弃的重要的一部分,“其源也远,其流也长,其博且大,其精且深”的武术文化让武术在翻译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中国武术表象形态的多样性层面的“武不尽势”,表象到意境的超越性层面的“势无穷意”,思维范式的实践性层面的“意在体悟”,体认过程的持久性层面的“悟贵恒坚”[6]的武术文化在土生土长的国人心中是依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高大形象,对于完全陌生的异域学者来说,这种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只能让其退避三舍,一昧地强调文化的作用无疑是翻译工作者自身为自己所设下的误区,只有在慢慢地了解之后,循序渐进地将文化融入武术翻译中,才能让国外学者欣然接受。
从1996年到2017年这二十多年间,整个社会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武术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得到了国内外民众的喜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更要再接再厉地将武术推广出去,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有通过不断地对外推广武术,巩固好武术在国外学者心中的地位,武术在异国他乡才能够得到繁荣发展。因此,当今需要对以往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结合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发掘突破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准备。
4 研究前言预测
4.1 标准化
从以上热点的分析来看,武术翻译的标准化依然是翻译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武术翻译文本的一词多译以及误译、乱译等现象,是过去翻译工作者或团队,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更多的是以自身往昔的经验或熟知的翻译方式等方法进行翻译而造成的。以实现标准化为目的而形成的翻译文本,不仅可以杜绝这些现象,也能够为未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的统一标准,最大限度地保证翻译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武术翻译文本的标准化、规范化。唯有如此,武术翻译才能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武术翻译亦是如此。武术在不断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国外学者的知识储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武术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译者要摒弃一劳永逸的幻想,适时更新译作,以适应读者变化了的信道容量。[7]基于武术翻译的标准化、武术传播的动态性,以及以往翻译工作者以及科研机构的分散性,武术翻译需要相关专业科研人员以及机构进行相互合作,需要适时进行更新。
4.2 武术翻译
通常情况下,翻译实践是基于某种目的而始的一种行为,翻译目的不同,翻译实践的特点就有所不同。每一个翻译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相对应的既定目的,并且通过翻译使这一既定目的得以实现。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翻译目的的变更等多种因素使得每一个阶段的翻译目的在同一阶段甚至出现多个翻译目的。因此,明确每一阶段的主要翻译目的,并为此服务是翻译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全球化时代下,在武术翻译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武术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三个问题:信息源点、受众和信息传递方式。信息源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文本,另一个则是译者,在本研究中,文本对应的是武术文本,因此,此处的信息源点是指译者,即在武术翻译的任何一个阶段,译者该如何进行选择。信息受体即武术译文的受众,也就是“为谁而译”的问题。信息传递方式,也就是说,武术翻译译文是用于口头传达还是书面表达,是通过书籍传递还是面对面地交流等等。同样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武术翻译时,必须要考虑的是它所处的语境是什么,存在着哪些特点,武术译文怎样才能适应该语境的需要,从而发挥出译文的最大作用。因此,在武术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到武术翻译用于口头传达与书面表达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但现实情况是,武术翻译工作忽视了武术在对外教学过程中教学用语这一问题。对外教学用语是交际用语,和穷尽解释、深思熟虑地进行构思润色的书籍翻译语言不一样,它少了更多的复杂结构,追求的是简单易懂。在教学过程中,传者与受者在武术上并不是处于同一水平上,受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动作的输入更有语言的输入,动作的变化多样加上语言的复杂难懂会使得武术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未来武术翻译工作中,对外教学用语翻译将会成为一大要点。
5 结论
综上所述,从文献年发表量来看,武术翻译研究近十年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文献数量较少;研究机构呈现出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两个方面,集中在体育院校和高校外语系,外语和武术两门学科存在着合作研究;张艳华、陈海英、李晖、谢应喜、孙健发文量在此研究领域最多;近年来武术翻译研究主要以中国武术“走出去”为目的,热点集中在“中国武术”“武术术语”“武术翻译”“武术文本”“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翻译策略”“武术文化”“目的论”“国际传播”等等几个方面;从时区图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翻译研究热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基于武术传播的实际状况,武术翻译应该实现书籍翻译与教学用语翻译这“两条腿”并步齐驱的局面,共同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2]姚远.杨氏太极拳[D].开封:河南大学,2015:91-92.
[3]李杰,陈超美.科技文本挖掘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4]肖亚康,陈海英.武术翻译中的问题:难点与原则[J].武术科学,2004,(6):30-31.
[5]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6]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57-61.
[7]谢应喜.信息理论与平衡翻译[J].中国翻译,200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