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04邹美文
邹美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核心素养”、“德育”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阐述了德育的内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指出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1.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其心理素质;2.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3.发挥“游戏”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品德。对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应充分了解学情,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维的角度,找到切入点,多采用“游戏”“活动” 的形式,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核心素养;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5.004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促进德育的开展和功效。故,体育教育丰富德育的内容,是德育实施的路径之一。但现实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的现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必然会导致青少年道德素质的缺失,给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来危害。《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是求德求善,为现代教育给予明鉴和方向。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中,尤其重视德育,是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探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教学中的落实,教学中尽量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践行和总结经验,体验、整理、归纳,形成实践经验与指导理论。关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季浏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通过运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本质是健康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于素梅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生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3]。尚立沛、程跟银归纳了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健全人格、珍爱生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4]。上述学者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虽然各个学者侧重的方面略有不同,但归根结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为了完善人的发展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范围是有针对性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体育学科而言,我们要结合德育进行实践和探索,寻找切入点、关联点、结合点,进行有机整合、融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相互促进,最终为体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2 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和法律的教育。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导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保障,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密切协调、彼此渗透。秦海生阐述体育教学中具有持久的、特殊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累、不怕苦,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均全面发展[5]。彭蕾提到,体育教育渗透德育,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人生观[6]。国外关于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Proios M、Athanailidis I和Gi-annitsopoulou E指出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对个人的社会品德的形成、生活习性、性格气质、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与德育相互促进[7]。Romance T.J 、Weiss M.R和Bockoven J等人对小学生体育课渗透德育进行了实验,证实实验组在社会、心理发展、德道以及教育综合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具有显著性差异[8]。从上述国内外文献中可知,学校体育渗透德育,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路径之一,且国外开始把生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可见,当今学校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对德育非常重视。基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在于:1.体育教学凸显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利于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社会环境;2.德育规范学生规则意识,让学生遵纪守法;3.体育教育是对身体的教育过程,促进体魄强健和人格培养;4.弘扬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集体精神;5.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妥善处理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9]。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一定的载体运转,此过程中要进行融合渗透。如,以体育游戏为载体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提炼品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玩中乐、乐中学、学中悟,悟中得。教学形式及操作上尽量体现竞争氛围、合作氛围、积极参与的氛围,为学生搭建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3.1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其心理素质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2]。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趣味性强的游戏,为学生创建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适应环境,提高心理素质。设计跑、跳、投的教学内容时,若把相对较枯燥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然后将分解的内容融入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游戏带来的情感体验,提高其心理素质。例如,“红绿灯”游戏,将跑的技术动作,先分解成手摆臂和脚的抬、跑技术动作,现将摆臂融入在“红绿灯”的游戏中,其游戏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即,将学生分成四组,教师扮演交通灯,学生见灯信号做相应的动作,先做分解手摆臂时,红灯停止,绿灯继续摆臂,同样脚抬、跑的动作,也按照信号灯的提示做出相应的动作。组内有一位闯红灯者扣所在组一分,两位扣两分,以此类推,累计加分,算在其组总分,扣分少的组为胜。该游戏学生为了团队的得分和赢得游戏胜利的欲望,他们的关注点会投入在看游戏信号灯上,生怕做出错误动作违反交通规则,学生会很投入这样的氛围中,忘记了身体的疲劳。在反复听取信号灯的过程中,动作得到了强化,运动密度、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得到加强和提高,无形中提高运动能力。学生在反复听取信号灯的同时,强化了学生适应其游戏环境的能力,学生在失误中总结经验,仍然坚持看老师的信号灯,完成相應的动作,学生在完成反复的动作中,有的学生非常疲劳了,为了不给小组团队丢分继续坚持,毅然做出正确动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提高了意志力。此过程中,学生练习过程情绪高涨、情感投入,较好的增强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
3.2 促进健康行为,养成锻炼习惯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2]。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例如,关注肥胖学生,让他们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给其制定运动处方计划,通过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行为习惯干预、营养干预,帮助他们降低体重,提高体能素质。在教学中,让肥胖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鼓励和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同学的关注,这是肥胖学生能产生积极心态的动机。随着时间推移,肥胖学生通过测量,体重下降了,身高也增长了,随之经过体能测试,各项指标由不合格变为合格,甚至有的优秀。由此,肥胖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份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增进其身心健康。他们如此每天坚持锻炼,坚持一年或两年,对于他们来说,战胜疲惫已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也许意味着疲惫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干预之前,学生体重没得到降低时,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不愿意参加集体练习,有种自卑感。老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减少里程,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渐渐融入班集体中规定的练习,并能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学生在融入和参与练习中,让学生慢慢适应了既定的教学环境,提高了肥胖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肥胖学生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进一步得到强化,持之以恒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具体的操作干预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3 发挥“游戏”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护社会规范、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2]。
以水平二《运球接龙》游戏为例,游戏目标:发展控球能力和运球的节奏感,培养合作意识和体育品德。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相等的若干人,组与组、人与人间隔一定距离,四列横队成四边形面对面站立,每一组取名红豆、黄豆、绿豆、黑豆,游戏开始,指定先由其中的红豆运球,红豆一边运球一边唱着儿歌,“红豆运、红豆运、红豆运完黑豆运,接着由黑豆运球”,依次进行,每队派一位队长最后指定某队的名字,该队重复运球并按前面的节奏进行,该队有一人跟不上节奏或有人控球失败的队伍淘汰出局,剩下最后一支球队为胜。
运球在这个游戏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要顺利完成必须小组运球节奏一致,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该队就出局,该队就必须团结合作、动作一致。刚开始执行游戏时,很快就见了分晓,主要原因在于队员很难达成一致的动作,笔者做了暂停。让学生思考如何达成一致性的动作,两分钟思考之后,继续进行游戏,游戏顺畅进行,在几个回合之后,终于见了分晓,完成了游戏的目标要求,然后笔者乘胜追击问了每个组是如何提高本组动作一致性的。A(红豆)组说“听完指令后,将“红”字拖长音,将注意力集中之后,同时运球”。B(黄豆)组说“听完指令后,先做运球抬手动作,看大家抬平之后,马上说“黄”字统一运球,保持运球一致”。C(绿豆)组听完指令后,要求统一左脚向前一小步,用余光看齐之后,说“绿”字马上开始运球。D(黑豆)组说“听完指令后,保持运球高度的统一,与膝盖高度为标准保持节奏的一致性”。通过几轮较量,大家积极开动脑筋,体现团队的集体智慧,展现了较好的合作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探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求胜欲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此游戏中,学生遵循游戏规则,虽然求胜欲望强烈,但能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寻找最好的方法取胜,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不执行规则获胜,他们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获得了成功感,促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体现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塑造良好的体育品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裁判的执行者,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判法尺度标准一致,成为正义的典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可见,体育品德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要兼顾体育精神和道德的融合,让学生的体育品德得到综合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培育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途径之一。
4.1.2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1.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全员育人为原则,采用一定的干预,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1.4 通过“游戏”教学,发挥游戏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品德。
4.2 建议
4.2.1 对学情应有充分了解,尽量做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维的角度,找到切入点,渗透德育。
4.2.2 对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多采用“游戏”“活动” 的形式,渗透德育,寓教于乐,同时,兼顾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全面地渗透德育。
4.2.3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做学生的楷模,凸显良好的师德风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 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登[J].体育教学,2018(4):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
[3]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4] 尚立沛,程传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2018,25(1):98-103.
[5] 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4):141-142.
[6] 彭蕾.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J] .教学与管理,2016(7):40-42.
[7] Proios M,Athanailidis I,Giannitsopoulou E.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s Character[J].J.Hum.Sport Exerc.2010( 5): 485-494.
[8] Romance,T.J.,Weiss,M.R.,Bockoven,J.A Program to Promote M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86( 5) : 126-136.
[9] 黃宁波.例析体育课堂突发事件的解决策略[J] .中国学校体育,201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