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实践探讨
2018-01-04蓝荣福
蓝荣福
摘 要:良好的体能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体育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与提升的各方面因素,树立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加强对体能发展的教学研究,对教材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设计。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组织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体能练习的积极性,有效将体能发展的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体能;科学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8.05.005
发展体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依据我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现状,课程标准将体能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拥有良好的体能和健康能力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增进健康的基础。因此,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其意义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必须科学地利用课堂的空间与时间,有效合理地进行体能素质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位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必须要树立大体能发展的意识,在现实中学生的体能素质强,有利于促进体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从整体层面上提高学生升中体育考试成绩。水平四阶段的学生正处生长发育的高锋时期,也是学生的体能发展最佳时期。对于体能素质的强弱,在现实版中流行着:“体能强,得中考,得天下”的说法,此话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真实反映它的重要性,迫切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专门的发展体能的手段和方法,或结合运动技能的学习,重点发展学生速度、有氧耐力等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作为基层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积累了对体能素质发展的一些实践性经验,借此与同行进行探讨。
1 树立体能素质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1.1在水平四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的教学与训练存在的困惑
对于体能素质的认知观念,实施练习的方法手段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不利于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制约体能素质的发展。从微观层面上,在思想意识上缺乏如何长期系统,不断发展体能素质的目标规划构思,没有很好地把握体能发展的核心体系,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在教学中对于体能发展教学,没有形成自已独特的体系和教学风格,缺乏应有的研究创新。在经验得失、方法措施、总结反思等方面,没有深层次系统的发掘整理,体能练习的管理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模式习惯性思维一成不变。本位经验主义现象严重,课堂上对于体能项目练习的效果欠佳等现象案例举不胜举。在常规的课堂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发展的教学方法较多,我们必须切合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寻找出一条适合班级阶段性现状,教师管理操控方便,学生容易接受且收效好的办法措施,运用到实践练习之中去,从而保证有效持续教学效果。
1.2要做到体能素质优先发展的理念与意识,从广度与深度上正确理解它的作用与意义
学校领导与体育科组全体人员必须要达成共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任务执行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关系到学校体育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对学生做好思想动员,宣传引导工作,使学生们明白加强体能素质练习带来的好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能练习的积极性,从主观意识有一种远景努力方向与目标,这样我们的工作任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订好对各学段体能目标,明确方向有计划、有步骤,有落实措施,持之以恒坚持开展下去。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必须要有先知先明和先行动的指导思想,早介入早收效。体能素质的发展是一个慢积累逐步提高过程,遵循长期性系统性持继发展原则。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差异,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勇于开拓创新,有一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气概。如果在教学中对于体能教学轻描淡写,不予重视,那么带来的一定是更多的负面影响。从管理学的角度,要做好每一件事,首先要从三个环节着手:目标计划、措施、落实。
2 体能素质教学与训练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的体能发展训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和认识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将实践获得的普遍经验与科研得到的成果,归纳、升华为理性的认识,成为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南。
体育教学应以不同年齡、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还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功能提高规律。对于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多方面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练习积极性,不断地提高对体能发展主客观的认识,有针对性的,通过一般性和专项性相结合的体能练习,达到逐步提高自身体能素质的效果。
2.1 要充分做好体能练习内容,长远教学设计及具体落实措施,这是关键的一步
如果单靠短时间的突击练习,急功近利,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它需要一个长期逐步量变与质变的积累过程,需要科学的规划。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对实现体能发展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学习学段的划分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表现形式是水平学段。以整个水平学段来设计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整体教学计划是实现体能发展教学目标的必要步骤。在制订体能发展教学计划中要做到整体性、连贯性和灵活性,认真研究体能教学内容的标准要求,对内容的标准认真做好统筹安排。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以全面发展多种体能为主,或结合运动技能的学习,重点目标是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2 要设计好常用的体能练习成套组合动作
我设计常用的体能练习成套组合动作,第一是上肢+下肢+躯干+跳跃。第二借用NBA或耐克体能训练法。第三是游戏法和竞赛法。第四是冲刺跑。实践中的练习,要根据教学进度与本课主教材学习的内容互补,要提前做好预设安排。如阶段主教材是篮球教学课,那么体能训练则多安排身体节奏性、灵活性的练习、身体核心力量的练习,这样则可以起到技能学习与体能练习互补的作用。做到精讲多练,科学高效的组织练习,多采用集体组织形式练习,控制好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一般以较大负荷为主。但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内在安全和外在安全,保证学生充分活动的同时,运动负荷不要伤害学生的身体为第一原则。
2.3 体能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遵循基础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长期性、系统性的执行
安排一般性的体能练习要有长远规划。制订计划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安排的内容与手段必须有科学性,做到常规选项练习项目与规定练习的测试项目相结合,抓住力量练习是體能练习的核心重点,通过量变与质变的体能实践练习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收到跑得动,跳得起的效果。如在初一、二年级要制订学生的测试体系,通过测试来全面测量学生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速度、敏捷性、心肺耐力、平衡和反应能力等。
2.4 教师要把握体能发展的实效性
主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体能测试的考核评价制度、标准和组织实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一是实施周期性、阶段性检验体能训练效果,学生的体能状况。二是从思想行动上,使全体师生重视体能训练,自觉参与体训之中去。三是通过考核对体能发展起到杠杆调节作用,更好的落实体能训练的任务。把严格体能训练考核作为促进提高学生体能的基本手段。
2.5 要注重体能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教学中不能凭经验主义的套路来安排练习内容
对发展体能要有深入的思考研究,处理学生水平差异的情况,所安排的练习内容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应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能达成目标。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有激情的努力自我挑战不可能。对一些比较枯燥,单调、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进行改造、难易动作、串联动作、重新设计组合,使之符合练习。如步法与移动练习内容,采用小碎步向前跑绳梯+绕杆跑+30米冲剌跑(可结合配上音乐)。练习起来学生积极性较高,量与强度较大。其体能练习要多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小组赛,挑战赛、师生同赛等。
2.6 对于传统的练习手段,较有经济性和实用性,有它的存在价值,要做好传承发展
将这些练习融入到每堂课之中,如一味追求时尚现代的练习方法,脱离实际是不可取的。基础性体能是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打好全面厚实的基础体能,才能促进专项体能提高,专项性体能则是主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拓展,能起到促进主教材学习,促进动作技术的掌握。我在教学中设计并沿用初一初二年级以基础体能为主体,初三与中考项目相结合的专项体能为主体的水平四阶段体能系统教学与训练方案计划。
3 体育教学中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保证体能练习效果的基础
3.1 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要有练习密度
因为没有运动负荷就不可能教会学生运动技术,也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运动负荷这个体育课的本质因素,并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运动负荷,为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因此在体能发展练习中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而每一个体育教师上课时都必须把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放在心中,要真正让运动负荷要为学生切实掌握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服务。
3.2 教学中在要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运动强度和密度要适中,有一定负荷的情况下,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进步与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态度,学习热情很重要,对一些差异学生,不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强制压力,必要的组织纪律性还是需要的。因此,教师的方法手段要得当,善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注意把握全体学生的身体情况,要仔细的钻研教材,要了解不同情况下运动负荷的变化,要掌握更直接的运动负荷的判断方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练的主动性、积极性。
4 重视“课课练”对促进体能素质的深远作用
4.1 坚持课课练的意义
“课课练”实质上也是教学基本部分功能的一种延伸补充,每节课可以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门的体能练习。它的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得到一线体育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形成共识,经过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开展“课课练”能收到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手段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以发展运动素质的训练。
对于“课课练”所选择的内容、手段、既要全面,又要符合专项需要,突出重点。开展“课课练”的前提条件下,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优化课堂组织与管理,保证教学更加有序,也使体能练习按照预设方案有效的完成。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二者相互补充促进。一些华而不实的一般训练内容和手段,无助专项体能素质的提高。“课课练”的内容安排,要做好预先设计,可将主要内容串编成套反复练习,也可采用循环训练的形式进行。身体各部位都应有序的练到,突出高效,全体学生不能出现有等待练习时间。“课课练”这种模式长期坚持下去,在练习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而完成较大负荷的练习,需要有顽强意志力的参与。这样整堂课都在贯穿体能练习的意识与做法,保证练习量与强度合理分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2 课课练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水平四阶段,课程标准中关于“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下位目标是“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结合运动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健身能力,即应重点提高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体能。开展“课课练”要把握几个常见问题:第一是要合理全面有计划的安排体能训练。第二是要切合实际,根据学生身体差异状态情况,教学条件的情况,做到因人、因项、因时而异。第三是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相结合。第四是应经常检查体能训练的效果。第五是体能练习的内容要与本课主教材的内容互补。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主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2] 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著.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3] 吴江主编. 基于中小学体育学业质量评价的设计与应用[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