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兵带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策略
2018-01-04刘慧琴
刘慧琴
摘 要:所谓“兵带兵”,顾名思义,就是同级别的人在一定领域的合作交流,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来说,就是指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进行的学习活动,以“兵带兵”的教学方式,让优等生带领学困生,一则可以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二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意义;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独占课堂,以及纯理论说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兵带兵”模式极为重要。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做出的几点尝试,望能帮助到各位同仁。
一、“兵带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避免两极分化的需要
通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兵带兵”教学模式,可以让部分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带动另一部分学生学习,从而营造出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数学学习氛围。因此,可以说在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间接提高了优等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使得初中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有效地避免了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两极分化的现象。
2.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兵带兵”类似于小组合作,但是又不同于小组合作,它是对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另一层关系上的延伸,其最大的区别就是优等生带动学困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帮一”。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抽象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和误区是我们理应想到的事,而通过开展“兵带兵”,学生们便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曾明确要求,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实施“兵带兵”教学,恰恰是给予学生最大限度学习自由性和合作性的体现,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搜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二、“兵带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培养部分优势力量,掌握良好“带兵”能力
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首先,我们要确保在这群“兵”中,有一些具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士兵”,这样才能使教学中的“领头兵”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数学知识传递给学困生。数学教师应当明白,这些“领头兵”,其自身已经具备了数学方面学习的优势,而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在思想上告知学生,应当怎样更好地组织学困生从事数学学习,强化这些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2.布置自主预习任务,提高预习教学质量
预习,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奠基过程,也是学生学好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当学生在课前做过准备工作后,他们就能提前知晓教师要讲的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才能镇定自若,不慌不乱。而未做过课前预习功课的学生,由于初次听教师讲述,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再加上教师言语上的提速或者学生听课不专心等,那么这一节课下来取得的学习收获势必会少之又少。因此,开展以“兵带兵”模式为基础的自主预习教学,很有必要。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教學“解方程组”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在课前积极预习,其一,有效掌握教材中关于方程组解法的概念性内容;其二,尝试练习课后的几个解方程题目,了解自己自学中的不足之处;其三,在优等生的带领下,总结自主预习的心得与体会。如此,为学生制定好明确的自主预习任务,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找到明确的方向。部分学困生由于在小学打下的数学基础不好,因此在学习方程解法时,需要回顾一下小学数学方面的内容,而优等生以“兵带兵”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预习质量。
3.结合教材恰当知识,提高整体动手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涉及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恰当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初中生实现手脑结合,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正是切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表现。因此,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立足“兵带兵”模式切实可行,且较为重要。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教学“立体几何”“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等各种实践操作,准确理解立体几何解析问题,掌握解析几何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让“兵带兵”教学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动手显得更加简单化和和谐化,提高了初中生整体动手实践能力。
概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与技能差距,我们可以积极应用“兵带兵”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将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调动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邢立艳.西北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质量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李铁刚.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