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优化学生学习状态

2018-01-04张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篇文章创设笔者

张虎

就语文学科来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一味地从字、词、句、章入手发力,这也许能给学生知识储备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何这般说呢?因为我们教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就学习而言,这种不良的情绪突出表现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活动的厌恶心理。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在学生身上滋生,将会严重制约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会影响我们教学任务的达成。那么,怎样避免学生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呢?怎样去唤醒学生乐学的内在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可以说不失为一个良方。

一、创设可感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照顾学生情绪体验

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到孩童们普遍的天性(爱好趣味活动,对什么都有着好奇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这一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篇课文值得一教的内容还是挺多的,这就有多种角度可以供给我们选择作为理解的切入点。考虑到这样一个层面,就需要我们教师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恰当取舍。根据什么去取舍呢?主要还是应从学生角度(换言之就是根据学情)入手。在笔者看来,借助课文,体味作者思想,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成长作一番比对式的思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任务。于是,笔者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进行分别的细读(或者精读,也可以是研读)。但在具体操作上,这两部分的研读不能齐头并进,要有所侧重。比如有关三味书屋的一些文字叙述,因为离我们现在时间比较长,课文所描写的生活场景要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课文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可以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从大体上对那时候的学习读书生活有所了解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深究。那么,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儿呢(或者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重点呢)?笔者认为大多数教师都会把重点落在课文对于儿童的天性描写的文字之上(孩童们爱好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普遍性心理期待),以及课文对于那位先生的精妙的描写层面上。这样,让他们联系生活现实进行自由自在的交流(这时的教师完全可以站在一旁),进行没有任何干预的自主交流,就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唤醒学生快乐参与的情感。

二、创设新奇情境,让学生保持状态,注重学生情绪唤醒

现代教育到底“现代”在什么地方,较之传统教育,我们现代教育到底应该有着自己怎样的取向?这些问题经常出现于笔者的脑海之中。在笔者看来,这种取向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不妨从价值性和工具性两个维度来探析。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在某种层面上说,其价值性要更能代表其时代个性。当然,它也具有天然的工具性,这一点谁也抹杀不掉。只是,充分认识到这一价值性,有利于我们拨开迷雾,大胆地去设置一些全新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真正地谈得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满足学生的猎奇期待,真正地去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愫。

《散步》(作者莫怀戚,写于1985年)这一篇文章,如从篇幅来看,它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的短小文章,却充满着无穷的诗意。从内容的难易度来说,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说不上有什么难度,但是,就是这样理解起来很容易的文章,其内涵却有着比较强的可阐释性。基于对这样两个方面的分析把脉,笔者认为,我们不妨把课堂教学之重点放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涵进行把握;其二,对这篇文章表现出来的美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而对于这篇文章的诗意之美进行体会,最忌讳用切割的方式进行细碎的分析。为此,笔者通过创设一个新奇的情境来突破常规展开这一部分的教学。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布置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之上,写1-2首诗歌(当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多多益善)。具体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围绕学生诗歌创作这一块展开教学活动。当教学来到“佳句欣赏”这一环节,笔者尽可能更多地选取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配乐欣赏。

这样的设计,一则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创作有机会得以在全班面前展示,一则也使本环节与前一环节构成递进式链条,这样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就具有了一定的拓宽性,就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我们完全可以就此打住,结束新课的学习。但笔者趁着学生意犹未尽的劲头,又接着安排学生进行“现场创作”,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层次的考虑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启发他们关注生活,珍惜生活之中的各种遇见。可见,这种不走常规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保持着持续的新鲜感。

三、创设触发情境,让学生感受成功,活跃学生情绪

从一定的层面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处在高效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我们教师能不能借助一定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理受到刺激或者触发。这也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有技巧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将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主体性感受。什么样的感受,能让学生身心俱佳?笔者认为,就教学活动来说,由于这种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让学生收获成功、感受成功,这就是我们应该创设的一种情境。

《桃花源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这篇课文,学生喜欢,因为这篇文章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这篇课文,学生学起来也带劲,主要就是这篇文章语言很少有枯涩难懂的地方,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疏通文意也不会遇到什么犯难的地方。但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这些方面,我相信,我们会失去很多。为何有这种担心呢?笔者认为,单纯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自我满足。为此,我们教师这时完全可以跟着感觉走,创设出极具特色的情境。笔者就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探究课文的细节。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其中之一是这样的:面对野外的一个洞,对于一般人来讲,大家都是不敢只身进洞的,而这个渔人却进入了这个洞,是他的胆子大吗,还是他太莽撞?这样的一个问题,就突破了课文理解不具有挑战性的局限性,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经过学生间热烈的交流讨论甚至是激辩,最后学生们意见趋于统一。

这样的设计,对于答案没有设定标准(事实上也无法设定标准),但对学生来说,却有着一个隐性的要求,这就是尽可能要自圆其说,说得合理。在学生交流之时,教师要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一定不要有尺度上的要求,只要学生想象合理,回答具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教师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评价。这样,就能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碰到的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如能出现学生主动去做、投入去学、快乐地去体验这种情形,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所能表现的最好的学习状態。

作者简介:江苏省沭阳县颜集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篇文章创设笔者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