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2018-01-04原敏芳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柔力球弧形太极

原敏芳

(晋中学院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原敏芳

(晋中学院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对柔力球的学术研究状况、技术培训及其名称、概念加以分析,以利于柔力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柔力球运动;发展趋势;争议问题

1 引言

柔力球运动自1991年由体育教师白榕老师发明,经过二十几年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柔力球运动已经走入各学龄层,覆盖中小学、本科、研究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国家的人群纷纷加入到柔力球运动中来,被这项集东西方体育文化于一身的运动所吸引。

2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2.1 柔力球的学术研究概况

柔力球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十个大方向,其中对柔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研究最多,学者们通过不同强度、不同量、不同人群、不同指标等角度对柔力球的锻炼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从根本上而言,这是柔力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本身自含的价值与效用;其次关于柔力球在校园的发展情况的研究也较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柔力球运动的普及和规范发展离不开学校;二是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活跃氛围导致。由于柔力球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多。通过学术论文研究的范畴和内容不难看出,柔力球运动已经逐步进入高校、中小学,被推广到不同年龄层次,其价值和文化内涵被不断深入挖掘,项目年轻且生机勃勃,但是也存在许多争议问题和未涉及的领域,从上表可以看出有关柔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渊源历史、发展历程、价值功能的研究偏多,对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训练的理论研究较少。

与此同时,柔力球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围绕“弧形引化”这一技术核心形成了四大类动作即绕抛类、摆抛类、捻翻类、摆翻类,广大柔力球爱好者已将其与不同的步法、音乐主题相结合创编出了规定套路和自编套路,样式丰富优美。

2.2 柔力球技术培训概况

表1 柔力球技术培训概况

近年来柔力球技术不断发展,但是习练者对柔力球技术的理解和把握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柔力球在各地的发展不均衡;套路编排和技术的训练出现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现象;队员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套路难度动作技术不规范;柔力球的基本常识,队员的综合素质、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体协等机构联合地方各教育局、体育局及民办企业合作,大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省市开展柔力球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的培训,让习练者更好的理解柔力球,学习柔力球,以规范柔力球的技术动作,并促进柔力球运动健康、稳定的发展。

2.3 柔力球竞赛概况

表2 柔力球运动竞赛概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柔力球运动竞赛先由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主办,首先在中老年人中将这项运动普及推广,后逐步有更多的组织加入主办、承办,共同组织柔力球竞赛。柔力球运动竞赛多种多样,各地竞赛组织频繁且水平不一,文章主要对全国及以上的柔力球运动赛事进行了统计,柔力球竞赛大家庭主要包含五大类,其中除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是两年一届,其余赛事则为一年一届。随着柔力球赛事类别的增加,更多的国家和不同的人群纷纷喜欢上这项运动,参与其中。在2017年柔力球更是作为群众体育项目加入了全运会的大家庭。与此同时民间还有多种多样的各种比赛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形式纷呈,多以鼓励参赛和推广柔力球为主,与成熟的体育项目相比,欠缺体系和影响力。

柔力球运动竞赛是柔力球爱好者、习练者交流技术,切磋技艺,检验自身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柔力球推广组织检验柔力球运动推广效果,同时加强推广和规范发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不难想象柔力球的技术发展,习练水平的高低、习练人群的寡众、裁判的执裁水平、政策经济支持等等都影响着柔力球竞赛的组织与举行,因此柔力球自身的壮大和稳定发展才是推动柔力球运动发展的本源。

3 柔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柔力球名称争议之辩

一项运动的产生总是蕴育,包含在其它项目之中,又或是与其他项目交叉并行,彼此相交,从而具备自身的特征、技术核心。柔力球运动也是如此,在拳击、排球中蕴育,最初依托太极理论成形,不断壮大,借鉴武术、艺术体操、网球、羽毛球、排球等的运动形式形成了套路(花式)项目和竞技(网式)项目。随着柔力球的发展和丰富,柔力球的名称经历了两次变更,1991年发明之初,名为“太极娱乐球”;1992年,创编组更其名为“太极柔力球”;2004年,中国老年体协将“太极”二字去掉,命名“柔力球”[1]。笔者觉得去掉“太极”二字是合理的,“太极柔力球”一称容易引起理解和认识上的混淆。柔力球运动已经不是简单的太极类运动或类太极运动,它涵盖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太极柔力球套路、民族舞套路、武术类套路、操化类套路等等。此外,柔力球运动有两种运动形式,2016年之前在比赛和培训中被称为套路项目和竞技项目,而在2016年被更名为花式项目和网式项目,名称的更改也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贴合技术,符合特点,需要经历试行和验证才能确定是否合适,因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技术发展上都不完善和不系统,未来可能争议的问题还很多,但矛盾和争议会孕育发展,只要不争是非正统,坚持服务于发展柔力球,则是对柔力球良性发展的促进。

3.2 柔力球运动概念的不同诠释

柔力球运动的概念叙述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表述,一种表述为:柔力球运动是太极化的球类运动;第二种表述为:柔力球运动是不同于传统打击球方式,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第三种表述为:柔力球运动是融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的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第四种表述为:柔力球运动是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球类运动项目[2]。其次,还有学者对柔力球的运动的项群进行了分析,因为柔力球运动分为套路(花式)项目和竞技(网式)项目,认为柔力球运动既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又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3]。其实,几种表述都体现了柔力球运动的特点,对柔力球的技术特点表述都准确,都在表述“弧形引化”的意思,只不过在柔力球的内涵特征和项目界定上存在片面性。综合几种不同的表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对概念的解释,对柔力球运动的概念表述如下:柔力球运动是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以套路(花式)项目和竞技(网式)项目为主要运动形式,融民族文化内涵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身的体育运动项目。柔力球运动既有东方体育文化的深厚,又有西方体育的表现形式,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就是其核心技术——“弧形引化”,套路(花式)项目中动作的连接与变化都要遵从弧形引化,不可以出现折线、停顿和托球;同样竞技(网式)项目中弧形引化则是裁判规则的设立之基,只有用“弧形引化”技术完成得分才有效。柔力球运动无它则不是柔力球了,柔力球运动说简单也简单,只此核心技术,但看似简单要做到实则不易,复杂的是解释和说明“弧形引化”,研究教授与提高“弧形引化”技术的方法,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和技术原理,从而向人们展示这个项目,让人们认识柔力球项目的本质,从而健康稳固的发展下去。

3.3 柔力球比赛规则执行的矛盾

在目前的柔力球比赛中,主要分为套路(花式)项目和竞技(网式)项目两大类比赛,套路(花式)项目分规定和自编两类。规定套路的评分以动作的完成和艺术表现与一致性为准,根据难度分组比赛,评分难度不大;而自编套路的评分是以动作设计、动作完成和动作的艺术性、表现力为准,在动作设计中难度动作占3分,要求4个A组动作、7个B组动作、4个C组动作,动作类别包括摆绕类、捻翻类、摆抛类和绕抛类四大类,在参赛的自编套路中往往这两点难以做到,自编套路评分标准和因素本就复杂项多,而参赛的自编套路又不按规则完成,动作完成参差不齐,更有为了不掉球而放弃“弧形引化”,忽视“弧形引化”。与此同时,部分裁判对柔力球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以不掉球为主要参考标准而忽略其它规则,诸多因素对裁判的执裁能力提出了考验。而在竞技(网式)项目中,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标准制定的裁判规则对裁判的执裁能力要求也极高,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不一,对柔力球技术的知识掌握存在偏差,部分运动员和参赛选手更是为了得分放弃“弧形引化”,出现二次发力,引抛中断等错误技术,无法正常比赛,这对裁判的执裁是极大的考验。裁判们不仅要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又要维持比赛的延续性、表演性和观赏性,在此基础上还得适当鼓励不同水平运动队的参与,以促进柔力球的普及,不难看出这里面是存在矛盾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是在柔力球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培训中应更重柔力球基础技术的教学和改进,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重基础、稳技术,强化执裁能力,双管齐下共同促进柔力球运动竞赛的有序发展。

4 结语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推广和普及需要一步一步、一代一代的逐步实现。现在我国体育的发展处于社会办体育、市场办体育、全民办体育的新时期,在2017年柔力球运动更是作为群众体育项目加入到全运会大家庭、希望所有的柔力球爱好者、参与者、推广者共同努力,在争辩与矛盾中坚持本质使柔力球运动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

[1]王宏.民族体育运动发展表征的哲学审视——以柔力球运动为个案[J].武汉体育学院学,2014,48(9):75-79.

[2]周建东.对柔力球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搏击(体育论坛),2012,4(12):89-90.

[3]郑薇娜,王宏.项群比较视角下柔力球套路美与难的特征及创新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2011,45(6):80-82.

G849.9

A

1673-2014(2017)05-0103-03

2017—02—16

原敏芳(1983— ),女,山西晋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柴仲学)

猜你喜欢

柔力球弧形太极
弧形筛自动清理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太极
游太极洞
为什么彩虹是弧形的
『太极+』,未来可期
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
太极柔力球的发展研究
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群教学模式中的对比探究
从江县老干活动中心派员参加省直属机关老年体协柔力球培训
天上的彩虹为什么总是呈现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