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初级文化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2018-01-04王黎燕
王黎燕
(河北经贸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外国留学生初级文化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王黎燕
(河北经贸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初级汉语学习者应不应该学习综合文化课在外汉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随着大量外国留学生,包括很多短期学习者涌入我国,如何让他们认识中国已成为外汉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作为任课教师要胸怀国家发展和外汉教育的全局,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探索初级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在筛选教学内容、确定讲解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外汉教学;初级文化课程;全局意识;跨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习惯分成两大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既包括有意或无意渗透在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即“小文化”,也包括有关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专门背景知识,即“大文化”。就目前我国高校外汉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多数高校针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开设中国概况、中国文化之类的课程。在我国外汉教育史上,初级汉语学习者应不应该学习综合文化课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初学者最迫切的任务是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本身,过多的文化介入会干扰语言学习,到了中高级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后才应该开设文化课,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文化是个天然的结合体,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必定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观念同样要靠语言来传递,因此,文化课和语言课并行不悖,理应相辅相成,对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初级阶段抓起。笔者近几年每学期同时教授初级和中级班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每次课后都会及时做对照式教学总结,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大文化”对初级汉语学习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更倾向于第二个观点。
本文中的初级文化课程针对成年的汉语初学者,这些学习者既包括来华学习相关专业的大一留学生,也包括为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短期培训生。留学生初来乍到之时,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对课堂内外的一切现象都充满兴趣。这是学习语言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也是文化教学锲入的大好时机。如果老师能够及时、有效地满足学生这种求知的热情,给他们提供一个立体、多面、深远的观察视角,教学效果就能够事半功倍,不仅能促进其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其初步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保留和激发他们在下一阶段甚至是回国后自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初级学习者由于汉语能力的限制、文化和信仰的差异,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国知识很容易困惑不解,甚至知难而退,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因此,这对老师的教育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学策略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胸怀全局的教育意识决定初级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
尽管对外汉语教师各有分工,不一定同时教授语言课和文化课,但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对外汉教学有一个全局的认识,厘清对外汉语教育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这两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难分主次,共同建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也可以同步进行、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外的第二语言教学史,还是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史都走过了先语言、后文化,重语言、轻文化,然后不断纠偏、均衡两者关系的历程。可见这是第二语言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和成熟的必然规律。
尽管综合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对外汉语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从目前高校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看,无论是课时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更倾向于以语言课为重,文化课最终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需要。在这里,缺乏的是胸怀全局的教育意识,由此导致思想认识的偏颇和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中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影响力日渐回归和凸显的关键历史阶段,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可以全球通行的“软实力”是最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活性因子”。对外汉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会汉语,实现各种功利性目的,如找工作、做生意、来华旅游等,更应以此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创造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感,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正如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所说:“海外通过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需求十分迫切。‘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①
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文化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后,教师才可能具备心怀大局的教育意识,才能意识到文化课程在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合理规划和设置文化课程教学的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包容多元的跨文化意识决定教学成败
据笔者对留学生的了解,他们对中国大学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有不同程度的异议和不满,尤其是“中国文化”这样的课程,稍不留神就会有“满堂灌”的可能。初级汉语学习者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低级的汉语语言能力和高级的思维认知能力的合体,此时最容易实现“文化合流”②,但教学方法不当也最容易导致“文化休克”③。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教学效果堪忧,还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不够包容、灵动的反面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只是把“中国知识”传播出去、让学生理解其意,更肩负着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沟通和融合的使命。为此,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英语,最好能了解小语种,上课前需要了解所有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国家概况,上课时能充分运用比较思维来讲中国文化,必要时允许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或者用母语讨论,把课堂创造成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跨文化交际场,就像个微缩版的“小联合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课堂氛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科学灵活的教学策略决定教学效果
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无论是对于留学生个人学习的“小目标”,还是我国推广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大目标”都是万里长征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想这第一步能够成为“良好的开端”,教师除了有心怀大局的教育意识和开放包容的跨文化意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是落实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文化课程内容博大繁杂,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民俗、地理、传统思想、外交、艺术等众多内容,如果要全面学习,对于中国学生也是巨大挑战,更不要提只会说几句中文的异域学子了。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用何种方式讲解和传播相关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承载相关内容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粗线条、精选点
这种内容选择方式可以兼顾完整性和具体化,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尽管谈不上系统性,但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具有适度性、代表性和阶段性,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阶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有效设置“悬念”。
粗线条,即对整门课程内容和每一板块的学习内容有个笼统但整体的介绍,让留学生能建立起全局观念和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为长远的学习打好基础。如在第一节课就需要把一个学期要学的全部内容以提纲形式告知学生,包括中国的国家符号、行政区域、地理与资源、人口与民族、历史、经济等。由于内容过多,可由学生投票决定讲解的先后顺序,顺便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讲解的要提供相应的自学材料。具体到某一板块,在开始时同样要提纲挈领地介绍这一部分内容的大致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知识点。以留学生觉得最难、离生活最远的四千年中国文明史为例,一开始应介绍史学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以及中国为何是其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然后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最后把复杂漫长的中国史浓缩在一个简洁的示意图中,使其掌握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致分期,明白现在的新中国和那个古老神秘的文明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新中国在建国60余年就可以取得让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的深层历史原因(见图1)。
所谓精选点,即在粗线条勾勒上,精心挑选最具传播价值和文化魅力的知识点。什么是最具传播价值和文化魅力的知识点?依据是具有常识性、普世性、现实意义和跨文化交流价值。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主要选择了以下11个知识点(见表1)。
图1 中国历史脉络
表1 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和讲解思路
(二)讲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方式:文化知识交际化
最为重要、又与留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知识一定要巧妙设计在交际场景中,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强化汉语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充分体现文化教学的实践性和服务性。考虑到汉语初学者的语言能力,设计交际场景时,教师的问题要简洁准确、易于回答、答案多元;回答时可以五人为单位重复回答同一个问题,达到反复练习和强调知识点的作用;根据每个问题的难度决定学生必须用汉语,还是可以用英语。
如讲到孔子时,可以作如下设计(见图2):
图2 关于孔子的交际情景设计
来中国的留学生对孔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因此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难一些的可经过讨论后逐一回答,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热烈,最后教师再介绍几个孔子的著名观点,如“和为贵”“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点明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比较一下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儒家思想和西方奉行的个人主义的不同,这样学生会对孔子及其思想有相对立体丰满的了解。
(三)寻找中华文化知识的最佳载体:3D立体学习材料
鉴于绝大多数初学者的汉语水平接近零基础,在给他们提供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料时需要找到效果最佳的载体,并有特殊有趣的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趣性和有效性,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长久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学习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载体(即大3D材料)。文字一定是中文、英语和拼音对照式(即小3D)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汉语来表达,但视觉上的汉字一定要有拼音和英文对译,这样学生才可能明白老师在说什么,也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双语转换的麻烦,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这种形式的载体在中级文化课堂上就会只剩下汉字。图片,一定是反映真实状态的照片或写实画,针对初级班的留学生,每一页PPT都应配合1-2幅图片,生动直观地去呈现抽象的内容。视频,是以纪录片为主的影视资料,尤其以中外合作和其他国家独立摄制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为佳,如美国的《运行中国》《鸟瞰中国》,英国的《中国人来了》《中华的故事》,日本的《中国力量》,韩国的《超级中国》,中英的《美丽中国》、中美的《鸟瞰中国》,等等。这些记录片不是中国独立拍摄,视角相对独立、客观,中国故事、国际水准、英文解说、中文字幕,截取与知识点对应的段落辅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课堂下的学习材料主要指小3D形式的自学材料,分为必读材料和选读材料两种,前者为预习材料,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疑问来听课;后者更适合作为复习材料,学生课后自学能够趁热打铁,掌握更多的内容、加深理解,也为日后生活和学习中可能碰到的疑问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四、结语
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是文化类课程的伟大使命,这个使命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完成这一使命,任课老师必须能和留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而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沟通最主要的途径。初级文化课的教学方法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可以而且应该多加总结归纳,以便相互学习借鉴,但在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方式上并无固定的章法或套路,要科学恰当的运用,就要做到灵活多变,根据所教留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彼时彼地的交流情景而定。
注释:
①吴晶,吕诺:《2006:孔子学院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载于 http://www.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1/01/content_5556842.htm。
②即一种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舒曼于1978年提出的一种第二语言获得的理论基础。
③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这个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于1958年提出。
Foreign Students Primary Culture Courses Teaching Strategy Analysis
Wang Liya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It's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TCSL)on whether Chinese beginners should learn Chinese culture course.But now it has been an urgent task when more and more foreign students,including lots of short-term learners come to China.Chinese culture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overall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CSL,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earch cultural teaching strategies actively,and carry out summary and discuss on thre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eaching contents,selecting proper teaching method and designing teaching contents.
teach Chinese for foreign students,Chinese culture course for beginnings,overall consciousness,international culture consciousness,teaching strategies
H195.3
A
1673-1573(2017)04-0069-04
2017-10-05
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初级文化课程教学教法研究”(2017JYY45)
王黎燕(1978-),女,河北曲周人,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传播学、跨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教法。
齐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