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平衡视域下高校微信思政工作探索
——基于浙江省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8-01-04

关键词:思政微信生态

(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教育生态平衡视域下高校微信思政工作探索
——基于浙江省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周巍蔚

(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通过对浙江省10所高校实证调研发现,高校微信思政存在目标定位迷失、主体因子矛盾失衡、生态环境断层和介体效能滞后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功能主义教育观使微信思政的生态目标发生偏离,主体因子生态位不明确使生态运行机制失衡,传统教育观念使整体生态环境缺乏系统性,思政教育和新媒体属性之间的矛盾使生态信息流不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微信思政应科学定位教育目标,着力推进主体间性,有效提升介体传导效能,积极协调环境生态的因子互动。

微信思政;教育生态平衡;生态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支持发送语音短语、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根据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统计显示,微信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已达8.46亿,微信用户中20-30岁之间的青年占比74%,这其中70%的用户是大学生,大学校园中微信的普及率高达95%[1]。微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又一网络聚居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有效运用微信,充分发挥微信育人作用,是现今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微信思政应遵循教育生态平衡原则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 Ecology)研究起步于西方。其主要特点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1976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Cremin, L. 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指出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将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审视之[2]。国内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台湾,其代表人物有方炳林、李聪明、白燕等。1990年,吴鼎福与诸文蔚合作出版了第一部教育生态学专著《教育生态学》,标志着我国大陆教育生态学研究正式起步[3]。之后10余年,任凯、范国睿、贺祖斌等学者对教育的生态规律、生态原理、生态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教育生态平衡是指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匹配,动态发展,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达到高效、相对稳定和良性循环的状态。教育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表现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4]。当教育生态失衡的时候,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或主动调节,建立起新的平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5]。高等教育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各种要素组成,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它与其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并具有生态演替、生态区域等特征[6]。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遵循生态平衡的一般规律。如果我们将高等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那么思政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微信思政可以看做是其中一个更低等级的小生态系统(或可看做为一个教育生态群落)。微信思政同样遵循生态平衡的一般规律。

微信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微信应用程序上,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特指在高校中通过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为高校思政教师、思政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第二,教育对象为高校大学生;第三,教育过程通过微信应用程序上的功能实现。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微信思政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单独的机体看待,需要把它想象成一个有生命的机体,机体内部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传输和物质能量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生态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出现“非生态平衡”的因素和状态时,微信思政需要不断建立新的调节和反馈机制,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目前,学界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的热潮出现在1990—2010年间,之后研究相对较少。其中部分学者也将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等,但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却是寥寥。

二、微信思政的现状分析与生态审视

自2015年9月开始,课题组先后对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丽水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宁波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6份,有效问卷538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8.5%。本次调研还对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一)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样本中,大一学生数为220人,占比40.9%;大二学生占比31.6%;大三学生占比11.5%;大四(大五)学生占比2.2%;研究生占比13.8%。其中,人文社科类学生占15.2%,理工科类学生占82.2%,艺术类学生占2.6%。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6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1-3个小时,仅有9.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9小时以上。大学生使用微信频率最高的时间段为“晚上睡觉前”,其次为“起床时”,分别占比53.9%和11.5%。76.2%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用于“和朋友聊天”,57.2%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用于“刷朋友圈”。每天刷朋友圈3-10次的大学生占大多数,占比33.4%,他们主要是为了“了解好友及身边事物的最新动态”。

(三)高校微信思政的现状分析

微信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较好的基础。65%以上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有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政教师)。“您微信朋友圈一般屏蔽的对象是?”的结果中仅有4位同学选择了“辅导员”,仅占0.74%,远低于其他选项,如“父母”“亲戚”“导师或班主任”“微商”等。可见,在微信思政过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比较愿意接近和敞开心扉的对象和群体。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高校微信思政存在一些“非生态平衡”问题:

1.微信思政目标定位迷失。目标是高校微信思政的“中枢神经”。微信思政的目标应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引导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微信思政有些时候仅被当作通知的工具。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在微信上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是“通知工作”,占60%以上;“心理疏导”仅占4%。同时,大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方式中,排在前两位的是“QQ”和“电话”,但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却是“面谈”,其部分原因是“面谈可以较为深入的解决问题”,“微信上辅导员与我们谈心交流的不多,大部分时候是通知工作”。同时大部分学生也表示欢迎“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微信跟自己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可见,“微信思政”简单地等同于“微信通知”的现状,让大学生对于微信思政持怀疑态度。

2.微信思政主体因子矛盾失衡。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博尔德认为,生态系统中每一物种对整个生态的“完整、稳定和美丽”都有价值。微信思政也应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特性。调研中,7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有发表观点评论的自由”。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力”“是个性的体现”“是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需要”。与此同时,大学生使用微信多用于聊天和刷朋友圈,仅1.12%的大学生选择了“发表观点和评论”,仅5.2%的大学生会在朋友圈发表观点评论,50%以上的学生对错误舆论选择“视而不见”。可见,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强调个性的展现,另一方面又不主动参与社会舆论的讨论,形成一种矛盾的心态和状态,造成教育生态系统中主体因子的矛盾失衡。

3.微信思政生态环境断层。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校微信思政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开放性首先体现在主体能否主动关注外部环境,是否能够接触和愿意面对一定数量的信息流,并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和反应。调研显示,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了解有限(见图1)。近50%的大学生关注11-20个公众订阅号,仅占其实际关注订阅号的20%以下,而其中每天都会阅读的公众订阅号仅2-3个。大学生关注的公众号内容相对集中,主要是“高等教育”“名人明星”和“时尚服饰”等,对“专业阅读”“生活服务”和“新闻与评论”等的关注相对分散且相关性不大。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主要订阅号,如“中华全国学联”“青春浙江”等的关注度较低,近7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关注相关的订阅号。

4.微信思政介体效能滞后。微信思政的内容和方法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介体,就是“食物”。“食物”的丰富与匮乏、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营养”状况[7]。微信思政已初步显现出介体效能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内容枯燥呆板,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等问题初步显现。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更好地推行微信思政,开设了学校官微、学院官微,积极搭建微信思政载体。那么实际效果怎样呢?如图2所示,80%以上的大学生都关注了学校官微和学院官微,主要是因为“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关注”“一些活动报名和投票在官微上进行”“及时了解发展动态”。大学生没有关注学校官微和学院官微的原因除了“对相关的发展情况不关心”以外,排在第二位的是“订阅号内容死板,不吸引人”。在访谈中,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和学院的公众号“应努力做的更好,更吸引人”。

三、微信思政“非生态平衡”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教育观使生态目标发生偏离

功利主义教育就是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以保存、延续、发展,同时个体借以获得某种素质从而过上美好生活的工具,其评判好坏的标准是是否实用。功利主义教育观把微信简单地看作通讯媒介,而非育人阵地,生态目标偏离。具体而言:其一,微信传播的内容多为“直截了当”的形式,少有“润物无声”的形式。微信上传播的内容多为通知,告诉学生“你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忽视了向大学生立体呈现“你的榜样”“你未来的人生”。其二,微信评价方式“以量论好坏”。其指标主要是“关注人数”“转发次数”和“阅读量”等“数”字标准,忽视了对内容优质、效果好坏的评价。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微信思政变成了“短、平、快”的信息集散地。

(二)主体因子生态位不明确使运行机制失衡

每一个要素在生态系统中都有特定的生态位。微信思政的主体因子是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其生态位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存在“主体认识不足”和“主体认识越位”两种问题。前者是指思政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微信思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微信思政的效果密切相关。后者是指思政工作者将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存在“有心无为”的问题。大学生拥有强调自我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意识,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却不主动参与到自身成长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三)传统教育理念使生态环境缺乏系统性

微信思政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信息和能量交换。现今高校中存在的“象牙塔”式和“计划经济时代整齐划一”式的传统教育理念使微信思政呈现出封闭性和单向性。封闭性一方面体现在微信思政将工作视野局限于校内,没有对世界局势、社会动态敏锐感知,并通过分析研判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微信思政忽视了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的互动,缺乏“大思政”的概念,没有协同教学和科研的师资等力量和资源。单向性主要指微信思政教育过程是从思政工作者到大学生的单向模式,缺乏反馈机制,没有形成闭环结构。

(四)思政教育和新媒体的属性矛盾使生态信息流不畅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形成的教育内容和模式等会持续一定时间,思政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快”和“多变”是新媒体的基本属性。微信思政兼具思政教育稳定性和新媒体灵活性双重属性。稳定性会制约灵活性,灵活性会破坏稳定性。一方面,微信能够迅速捕捉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另一方面,微信思政不能马上对捕获的信息流作出反应。对于哪些信息能够用于思政教育,哪些存在虚假和错误情况,没有进行判定的信息筛选标准。思政教育关系重大,影响着祖国新一代青年的三观,不容许出现偏差和失误。因此,当信息源产生和开始传播的时候,微信思政一般处于“旁观审视”的状态。等信息经过社会评论、发酵、定性之后,微信思政才会作出反应。正是这种“宁可晚不可错”的做法,使微信思政错失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流,延缓了生态系统的信息流速度。

四、微信思政实现生态平衡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微信思政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在微信思政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抽象目标具体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微信聊天、订阅号推送、微信群建设等方面。开设辅导员微信谈心专线,通过文字、语音、图片等形式深化谈心内容;丰富公众号推送内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小故事、创业成功案例、优秀师生成长事迹等;在微信群里定期组织富有引导性和趣味性的讨论。总之,明确微信思政的定位,就要将思政工作多维度、多元化地开展,真正将微信思政作为一种思政教育模式和阵地。

(二)着力推进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8]。主体间性教育强调师生间互动,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能力和人格。微信思政运用新媒体的思政新形式,具有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性。因此,推进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应建立双向信息流通渠道,关注朋友圈了解动态,通过点赞和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同时主动参与微信群的问题讨论等。思政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大学生加强对话理解。大学生应树立主体意识,主动增强与思政工作者的交流,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积极提升师生主体间性的价值实现度。

(三)有效提升介体传导效能

一方面,微信思政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说好学生熟悉的语言,讲好学生了解的故事,阐明事件的深刻寓意,让学生看得见事件,听得进故事,理解得了微信思政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同时,微信思政内容要有时代感,能够与学生“并肩成长”,与学生一起关注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大胆地在教育内容中嵌入时代最强音,引导学生讨论、明辨、领会。另一方面,丰富微信思政的方法,通过理性教育法,让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中共党史有全面了解;通过实践活动法,让大学生组建微信团队,开展线下实践活动;通过情感渗透法,让大学生在微信上通过欣赏短片视频、图片文字等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感化。

(四)积极协调因子互动

马克思认为:“既然人格是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微信思政并不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唯一变量。积极协调生态环境的因子互动,就要用系统联动的方式来推进工作。首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兼容并包。其次,凝聚卓越的大学文化,以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生发展。校训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精神气质和内涵,凝聚大学文化,感染、熏陶、引导大学生。再次,联动学生的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的良好局面。通过微信群、微信联系人等形式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同时及时传达学生在校情况。最后,关注动态的社会环境,促进正面舆论的积极传播。微信订阅号、朋友圈都是传播社会动态的重要窗口。

[1] 李礼.微信德育: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选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51-57.

[2] 范国睿.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11(2):25-30.

[3]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12-17.

[4] 贺祖斌.高等教育演化的新趋势:生态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8-103.

[5]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6]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7] 李晓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8] 冯向东.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25-30.

AnexplorationofWechat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balanceof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1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 Weiwe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10 colle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finds that WeC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arget loss, main body factor imbala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ult and copula function lag. The reasons are that functional education makes WeChat education ecological goals derailed, a lack of clear main factor niche results in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 neglects a systemic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new media properties prevents the free flow of ecological information. So WeChat education should set a scientific education goal, enhance its intersubjectivity, improve its media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coordinate environmental ecology through factor interaction.

WeC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balance of education; ecological survey

金一超)

G416

A

1006-4303(2017)04-0469-06

2017-09-10

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YB201628)

周巍蔚(1986—),女,浙江安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微信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