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融合发展

2018-01-04

关键词:科学报办刊学报

(浙江工业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试论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融合发展

薛蓉

(浙江工业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既相对独立发展,又因学术关联而相互影响,两者融合发展必要且可行。从机理上看,社科学报为高校智库提供知识和人才资源,彰显智库研究成果价值;高校智库则能启迪办刊思路,促进问题聚焦、科际整合,增进学报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提升学报学术质量和社会认知度。通过协同创新、常态化合作和互为保障等路径可推动两者融合发展,贯通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构建学术共同体。

社科学报;高校智库;融合发展;学术共同体

智库是政府科学治政和执政的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研究项目(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智库大国。在35家中国顶级智库中,高校占8家。高校智库从最初70多个人文社科基地,发展壮大至今已有数百家的规模[1]。高校高层次人才密集、学术研究积淀深厚、学术交流机制健全、高端研究平台社会影响广泛等优越条件,构成了孵化和培育智库的丰厚土壤。

面对近年来高校纷纷新建或重组智库的“井喷式增长”,智库的内容生产质量和传播能力提高已刻不容缓,高校智库必将步入质量提升新阶段。高校学报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这是由智库的形态和功能与学报的契合度所决定的。高校智库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常常围绕现代化和社会进步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制定和输出公共政策,服务政府与社会;高校学报,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报的创办宗旨就是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服务,相对于人文科学学报而言,更侧重于关注区域社会经济的应用研究,和智库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也更为容易。积极支持和服务高校智库发展,依靠智库创新驱动,是新时期社科学报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使命和担当。

一、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融合发展综述

社科学报在本文界定为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主要形式的连续性出版物,是我国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性刊物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本文的研究综述分为三个维度。

(一)理论研究维度

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选择学科领域为“出版”,对“智库”词条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1月9日共计40篇文献。对“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合并关键词检索,鲜有结果,而“学术期刊”与“高校智库”两者关系研究的文献也为数寥寥。通过筛选,有三篇文献与本研究相关,即:曾荣平、温优华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提出学术期刊在智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转变办刊模式,与智库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2];两位又运用逻辑推理方法,阐述了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路径等,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3];叶红波《创新办刊模式 服务智库建设——高校学报办刊模式改革探索》一文针对学报办刊模式问题和服务智库建设必要性进行探析,提出应调整学科布局,服务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注重前瞻性、战略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服务智库建设[4]。这是较早研究高校学报服务智库建设的论文,但检索后未获得探讨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两者双向促进、融合发展的论文。

(二)学术研讨维度

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较早开展相关研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13年12月4日,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举办了“智库建设与期刊发展”研讨会,就学术期刊发挥思想库作用,理清学科基础研究与现实对策研究、智库建设与期刊发展关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等进行探讨。2015年9月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承办的“双轮驱动:学术与智库”研讨会召开。其“封面Cover”导语为:“期刊作为连接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的平台,可以刊发更多具有学术基础又可供参考的决策咨询产品。智库建设也对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理研究,还要有社会关怀、有问题意识”。“智库的灵魂就存在于学术思想之中。”2015年12月5日,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在广州召开,编审隅人提出,智库的领先和制胜,不仅仅在于专家学者或智囊人群中的谋略和机智的形成,更在于全社会科学理论水平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解决政府难题,帮助谋划举措,提出决策建议,这方面的功能和作为,高校学报可以有[5]。搜索百度等也难觅高校开展的学报与智库建设研讨报道。2016年9月6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第十二次全国社院学报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会议提出:作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平台,社院学报对于引导学术研究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展示科研成果和智库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作用。部分智库期刊如《智库理论与实践》等开展了相关研讨,但智库期刊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

(三)学报实践维度

使用高级检索方式,对2015年—2017年社科学报刊载的“智库”系列专题研究或专栏研究论文,以“核心期刊”和“CSSCI”为来源类别检索,截至2017年1月9日共计52篇。有学者邱均平领衔的系列论文《美国兰德公司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智库理论的最新进展与启示》《面向决策的美国一流智库智慧产品生产流程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智库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智库网站影响力评价分析》等,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智库研究与评价”栏目连续刊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东吴智库”为专题发表了《从民间智库到社会智库:理念创新与路径重塑》《思考与探索:新型智库建设》《论中国大学智库建设之策略》等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新型智库”为特别策划发表了若干论文。一些高校学报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以单篇形式见于各刊。

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依托本校基于国家重大战略、新型智库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成立的全球智库研究中心,从2016年第1期起创设了“智库报告”栏目,其定位不囿于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同时更着眼于对策和应用研究,发表了来自省特级专家、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专项等的一系列论文,如《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与举措》《浙江省高校智库网络活跃度评价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产能合作中东道国选址研究——基于国家距离的视角》《绿色城镇化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2016年温州、湖州、衢州市立法比较评估——浙江省设区的市立法实证研究系列之一》等,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智库报告”系列,同时新设“城市发展与治理”“文化产业政策专题”“社会保障专题”等栏目,实现从“学科综合”向“问题聚焦”转变。既宣传了我校智库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又推进了期刊的组稿约稿、栏目策划。而高水准“智库报告”的专家、团队在成果发表过程中和编辑部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又有效助推期刊质量提升和办刊模式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综上所述,从三个维度可见,学界对社科学报和高校智库双向促进的相关总结和研究很少,成功案例取得的实效可能非一日之功,而两者融合发展渐成社科学报创新办刊模式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基于理论与现实的考察,本文对两者融合发展的机理和路径进行思考。

二、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融合发展机理

“融合发展”是当前的热词,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较多用于传统业态形态和新兴业态形态之间,指两者或两者以上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的发展。“机理”是系统结构中各要素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融合发展的机理,指两者既相对独立发展,又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

从条件基础分析。首先,社科学报和高校智库都是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均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从人才资源、渠道资源等看,都依托着强大的专家群体,通过与多方合作交流,多种途径传播。资源配置状况奠定了融合发展的基础。其次,社科学报作为知识集散地,其多科性促进智库研究在知识背景上的聚合性。连续出版及刊发某些优势学科论文的持久性,有助于智库应用对策研究在学科基础上的纵深性开掘。简言之,学报对智库能够予以稳定、有效的发展保障。高校智库与社科学报是互相需要、互补发展的。再次,对于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智库议题,学报能通过专题跟进、深度挖掘等,为智库成果产出和更新深化以重要推动,从而实现二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发展。

从定位功能分析。社科学报的学术定位,有助于高校智库本着求真、求实精神开展研究和分析,社科学报的遴选和过滤机制有助于高校智库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接受学术检验和评价,学报的聚合和传播功能有助于智库成果的产出和交流,完善智库的“动态循环”系统;高校智库研究的原创性多科性现实性等特性,有助于社科学报强化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导向,“以问题为纽带”察觉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6],使社科学报强底气、接地气、树正气。智库专家的意见领袖和舆论传导机制有助于社科学报彰显优质内容,扩大社会影响力。

从知识管理分析。社科学报出版形成知识管理的完整链条:策划是布控性知识组织,审稿是选择性知识组织,修改是创新性知识组织,编排是规范化知识组织,发行推介是导用性知识组织。学报不是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末端,而是辐射源、检验段和聚合点,对论文的汇编出版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传播、共享、创新知识;同样,智库也是典型的知识组织,不论是智库专家、智库运行,还是智库产品、智库影响力等,都离不开高效能的知识流动、知识汇聚、知识增值与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活动贯穿智库运行的全过程[7]。在知识的创新链、价值链上,由“知识溢动”这一核心动力激发其现实与潜在效能,共同促进智库复杂系统信息保障的扎实推进与稳步提升。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见,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形成共生和互动的融合关系是必要且可行的(见图1)。两者之间的交集和联系通道就是学术,是“学术之魂”将二者融合起来。

(一)社科学报对高校智库的作用机理

1.支持服务效用。高校社科学报特色鲜明,能够提供知识和人才资源,支持和服务于高校智库建设,其专业优势突出:一是以系统、深入报道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传播知识和信息为核心功能,专业指向性强,特别关注社会现实重大问题,发挥了学术研究“导航仪”作用。二是依托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关联层在内的专家学者队伍:核心层由编委会、理事会、编辑部等构成,包括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专业化的编辑队伍;紧密层由同样依托强大的科研教学人才队伍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等构成;关联层指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期刊的这些组织、人才、用户等优质资源,是智库智力产出的强有力的团队支持,也是彰显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平台资源。三是热点问题研究报道在公众中可信度高,可以引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持续繁荣。专业优势不仅是社科学报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智库提出政策主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的重要知识资源。

2.承载保障效用。著名学者和办刊人邓正来曾有过论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应当最大化地支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方向,亦应在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不遗余力。社科学报不仅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还是重要的思想储备库。学术创新成果一方面通过期刊展示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期刊储备在历史中。这些思想成果在存储中发酵,于适当时机,学术研究又可能以此形成、推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在智库建设中,社科学报可以发挥承载保障作用,能够为现在的决策者提供向历史学习的有效路径。

3.传播催化效用。传播手段和途径是智库成果被公众知晓,获得支持,从而影响决策、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一流的智库只拥有一流的思想观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媒介力量,形成一流的传播网络。学报可向政府和社会发行或赠送,通过学报平台和相关的期刊在线、全文数据库、数字资源平台等,高校智库可以将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辐射传播出去,在学界、社会有更多受众,使更多群体了解智库成果的目标和思想精髓所在。另外,大数据时代期刊利用微信微博推送学科研究和智库研究动向,及时分享研究的信息热点等,还可以助推智库研究跨学科跨领域跨校际的深度整合、开发和创新,为分析研判形势、掌握选题和合作专家及机构情况提供支持。

(二)高校智库对社科学报的作用机理

1.创新驱动效用。高校智库建设对社科学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对学报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高校智库的典型特征是发布独立观点,而非跟进和解读。针对性研究的选题围绕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文献和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现象和急需解决问题,进行建言献策,提供路径方法;前瞻性研究主要针对相关规划,为5~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应用或目标导向研究;储备性研究要求对一些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这就要求学报办刊思路的创新,论文的服务性指向更加凸显,要突出战略性、创新性、现实性,肩负学术和政策层面的双重功能。期刊运营体现理论、实践和成果三位一体。二是对学报的文风产生影响,传统文风可能面临着重新审视,需要唯真求实,复归于朴。三是新型智库建设可能促进学术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打破传统封闭模式和社科学报千刊一面、栏目肖似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区域或行业专业特色,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2.培植增长效用。高校智库发展指引和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和特色,既直接为高校社科学报发展奠定基础,又启迪办刊方向和思路,促进优势栏目的培植,形成新增长点,使学报学术质量提高和结构体系优化。高校智库研究的选题一般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对学报的组稿分析、办刊创新大有裨益。智库专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文章或能从宏观审视体制机制,或能深入剖析具体问题,对于提升学报学术质量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智库专家学者对学报的风格、内容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是促进期刊良性发展的重要参考。

3.引领推介效用。智库专家的意见领袖作用能提升期刊社会影响力。智库拥有完善的专家网络,其组成大都是权威专家,是专业领域观点传播的意见领袖。因此,智库最新学术研究的刊发,能起到引导舆论作用,同时提升期刊社会知名度。由于信息环境和技术的多极化挑战,高校智库为提升影响力,特别重视建立多元传播渠道,例如通过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快报、举办学术论坛等。学报编辑部通过协办或参与智库学术会议等活动,既可发掘选题、预邀稿件,还能向公众传播期刊办刊理念和特色,迅速提高期刊品牌的认知度、显示度,提升和强化社科学报之品牌形象。

由此可见,社科学报和高校智库之间完全可以建立良性、生态、适切的互动融合关系,两者存在的学术性的专业本质是联盟得以构建的核心,双方应积极努力拓展融合发展的空间和渠道。

三、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融合发展路径

(一)注重选题策划,增强传播效果

社科学报要对接服务智库,提升竞争力并塑造品牌形象,须调整策略,实现从“学科综合”向“问题聚焦”模式的转变。正如中国知网董事长王明亮和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颜帅在2016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所指出,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要重新梳理,要为社会创新发展办刊;学术期刊只有服务于国家创新与社会治理才有更大价值。即,在保持原来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上,更要顺势求变,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策研究。通过选题策划,聚焦智库对热点、应用、决策的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具体而言,第一,对于一流大学学报,增加战略研究和热点问题研究,尤其要注重选用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的文章。第二,地方高校学报则需要主动转型,依托智库和优势学科,增加应用对策研究。如《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的“一带一路”国际治理、区域治理、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立法研究等的报告即是在“问题导引”的办刊理念下进行选题策划,有关成果获得政府部门领导的批示和好评,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该刊特色栏目“西域文史”为基础先后调整为“丝路文史”“丝路文化艺术研究”和“丝路文化与艺术”,最后确定为“丝路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丝路文化”的选题范围更广,更具可持续性和研究潜力。第三,行业或专业类高校学报的选题调整为特定系列问题研究。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三农”研究。通过选题策划、跟踪研究等,学报努力寻求与智库合作的共识和机遇,智库专家则给予办刊积极的指导和启发,这实质上是学术资源的一种有益开发,在融合和利用过程中,双方目标一致,形成了创作学术精品文章和创造品牌栏目的合力。同时,对隐性知识加以协同创新,推进知识的演进,有效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向纵深发展。

社科学报刊发智库研究论文对于增强传播效果,凸显学报个性特色,具有明显作用。应遵循传播学的“重复律”原则:使受众接受信息,需要反复传播某一特定信息,以增强“刺激”,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定名、定期、定量、定主持人”,栏目名称固定,连续稳定发稿,使读者“读有所循”,形成期刊稳定的个性和读者群。同时,栏目的魅力来自于创新,虽然自身定位是基本稳定的,但对一些栏目做适当调整和充实都是必要的,不影响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的持续“经营”。

(二)构建学术平台,推进常态化合作

当前社科学报与高校智库的合作尚不多,应利用智库思维,将社科学报功能(传承思想、交流学术、培养人才)与智库功能(出思想、聚民意、育人才、提方案)结合起来。以学报为载体搭建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平台,这可为高校智库开展国家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等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学术原创性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智库发展的内生性资源;高校智库可利用自身着眼、会诊于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优势,与学报一起维护学术研讨环境,引导期刊创新的方向。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依托于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发展的优势,积极组织多学科、跨学科学术活动,探索创办多维视野的特色栏目,如“民族精神与文化空间”“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等;注重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和理论创新。刊发的文章多次被《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收录。学报诚邀大量智库名家,捕捉前沿、热点话题,学术影响力大大提升。

社科学报利用编委会和审稿专家等资源优势,可与高校智库建立或推进常态化合作。邀请智库专家共同开设“专家视点”“智库论坛”“特色新型智库”等栏目,根据经济发展态势确定长期选题和短期选题,根据问题重要程度和紧迫性确定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此外,还可与高校智库共同承接课题,推介和传播成果。这些合作有利于高校智库扩展其学术资源信息,为发展规划、政策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等展开研究奠定基础,“转知成智、资治辅政”。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研究产品、出版产品、会议产品、新媒体产品”一体化思想产品生产流程[8]。美国高校智库在推广成果方面有多种途径:除建立专门网站,召开论坛或会议,接受媒体采访,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外,还专门购买杂志、报纸版面宣传自己的学者和机构[9]。在这方面,《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亦早已尝试,为学校的知名学人、智库专家作专页介绍,提高影响力,努力发挥增进文化感染、优化学术生态等的良好作用。在常态化合作过程中,改变学报“内循环”状态,通过专家办刊、开门办刊、线上线下结合等,学报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术研究动态引导能力、对学术前沿以及热点难点的精准把握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三)互为保障支撑,夯实资源基础

作者是学报的核心资源,是期刊学术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为智库提供创新性思想的重要来源。从作者构成看,首先,需凝聚一批业内权威大家、底蕴深厚的专家,他们在某一领域长期研究,具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其次,除了擅长理论研究的专家队伍外,应扩大作者覆盖面,重视并吸纳来自一线善于捕捉社会经济发展新问题的党政机关、企业、行业协会等作者稿件。从学术思想看,应鼓励秉持不同思想的学人交锋砥砺,碰撞火花,这样可增强学报的学术公信力,丰富学术思想,繁荣学术文化,同时可为智库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强化编辑学科意识和服务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和选稿。智库专家充当审稿人,从智库辐射到专家所在的校内学科学院,校外社会网络。依托高校智库,为学报打造品牌,加强热点问题追踪,学报与学术研究互不分离,真正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平台,强化作者和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归依感,这样学报才能为学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10]。高校应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保障两者互相促进,最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综上,社科学报不仅仅是学术成果发表、评价和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同时是培育对学术的热情和素养,建构对于学术机构认同的平台;高校智库建设方兴未艾、百舸争游,需要加强与包括学报在内的各种学术机构和平台的合作交流,只有坚持开放研究,共享经验和智慧才能共同发展,打造“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11]。比融合的意义更深远的是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目的是提升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社科学报和高校智库基于自身已有条件进行积极的转型和改变,通过这一方式使双方的影响力在融合中进一步延伸,在一个新的业态或形态下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学术共同体的进步。

[1] 樊丽萍,姜澎.高校智库: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N].文汇报,2016-04-04(1).

[2] 曾荣平,温优华.学术期刊促进智库建设的策略选择——以经济类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6):61-63.

[3] 温优华,曾荣平.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互动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140-1144.

[4] 叶红波.创新办刊模式 服务智库建设——高校学报办刊模式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6(4):65-67.

[5] 隅人.高校学报、智库建设与基础学科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7.

[6] 刘娟.“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办刊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13(3):46-48.

[7] 侯经川.国外思想库的知识管理[J]. 科研管理,2004(6):23-27.

[8] 翟铮璇.移动互联时代,从“智库型媒体”走向“媒体型智库”[J].中国记者,2014( 3):73-74.

[9] 光磊.美国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J].社会治理,2015(3):152-154.

[10] 金志军,唐忠毛.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学术权力的平衡——“哲社综合性学报建设的困境与机遇”主编高峰论坛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6-148.

[11] 王艳.试论学术出版机构智库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形成[J].中国编辑,2016(6):44-48.

Ontheintegrativedevelopmentofsocialsciencejournalsanduniversitythinktanks

XUE Rong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ial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s: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and university think tanks develop independently, but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due to academic relevance. Their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and feasi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chanism,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can provide knowledge resources, talent resources and expand the value of research for university think tank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return, can enlighten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in thought, help them with problem focusing, improve their social services and academic quality, and enhance their social influe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ormalization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protection can promote their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ocial science journal; university think tank;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academic community

金一超)

G237.5

A

1006-4303(2017)04-0463-06

2017-09-18

薛 蓉(1969—),女,重庆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期刊编辑和高教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报办刊学报
艰难的起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当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