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山茶叶产业发展构想

2018-01-04旭吴建丽段学良段宏伍

中国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山市保山茶树

杨 旭吴建丽段学良段宏伍

(1.云南省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2.保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3.保山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保山茶叶产业发展构想

杨 旭1吴建丽2段学良1段宏伍3

(1.云南省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2.保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3.保山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云南省保山地处世界茶树发源地中心地带,是中国茶叶生产一类适生区。宜茶山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茶树品种优良,无性系良种比重大,茶叶种类繁多。全市五县市区共有72个产茶乡镇产茶,茶园总面积61.99万亩,产量4.75万吨,茶农68.64万人。茶叶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最具成长性的特色农业产业和富民产业之一,茶叶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绿色生态循环经济,能够为保山市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茶园面积(图1)。截至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61.99万亩,比2010年的57.21万亩增8.35%,年均增幅1.54%。其中,投产面积达到54.12万亩,比2010年的39.6万亩增36.66%,年均增幅5.37%。通过无公害认证茶园31.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2.1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茶园1.5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27.08万亩,良种化率43.68%。

图1 茶园面积

(2)茶叶产量(图2)。2015年,全市毛茶产量4.75万吨,比2010年的2.82万吨增68.43%,年均增幅13.67%。其中,红毛茶产量1.33万吨,绿毛茶产量3.34万吨(含晒青茶1万吨),其他茶类0.08万吨。成品茶2.16万吨,精制率45.47%。

图2 毛茶产量

(3)总产值(图3)。2015年全市茶叶总产值41.3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81亿元,比2010年的4.87亿元增184%;工业产值16.7亿元,比2010年的4.14亿元增303%;第三产值达10.78亿元。

图3 茶叶产值

(4)茶叶加工企业。至2015年底,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868家,其中,初精合一茶厂69家,精制能力4.73万吨;初制茶厂799家,初制能力3.93万吨。通过QS认证企业73家,被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

(5)茶叶专业合作社。截至2015年,全市有茶叶专业合作社72家,覆盖茶园17.7万亩,辐射茶农1.39万户、5万人。

(6)茶农和劳力使用情况。2015年,全市有茶农68.64万人,茶叶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5408人,其中,固定职工合计3791人、临时工、季节工5940人,第三产业用工5677人。

(7)茶叶技术队伍。截至2015年底,全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142名,其中,高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71名,初级职称42人。平均万亩茶园专业技术人员数近2名。

(8)财政扶持投入。2015年,财政扶持投入2177万元,其中,国家级扶持投入150万元,省级扶持投入792万元,市级扶持投入215万元,县区市扶持投入1020万元。万亩扶持投入35.17万元。

2.茶叶产业发展基本特点

(1)保山茶叶产业是云南省主产茶区。至2015年,保山市茶园总面积61.99万亩,位于普洱市159.66万亩、临沧市138万亩、西双版纳州90.6万亩之后,排位第四;茶叶总产量4.75万吨,位于临沧市11.29万吨、普洱市10.22万吨之后,排位第三;茶叶总产值41.38亿元,位于普洱市183.7亿元、临沧市158.64亿元、西双版纳州81.47亿元之后,排位第四(图4)。

图4 保山茶业在全省的排位

(2)保山地处世界茶树发源地中心地带,是茶树的故乡。据建国以来对此科学考察、古茶树资源普查结果,目前全市保存有古茶园1.07万公顷,古茶树居群102个,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500565株,其中,基部直径大于80厘米、树高大于8米的古茶树917株,基部直径50~80厘米、树高5~8米的古茶树4644株。保山古茶树为二级乔木层优势树种,古茶树居群生长密度(包括自然繁衍的植株)平均为一个样方(62m2)2.6株,达到构成植物自然群落的密度要求。古茶树群落属原生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

(3)古茶树资源优势明显,古茶产品开发方兴未艾。2014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以保山市71份古茶树春梢为供试材料,测定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儿茶素类等生化成分含量,考查了供试样各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以所获得的生化成分含量为基础,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供试样的亲缘关系及生化成分特点。结果表明:71份供试样的生化成分变异幅度大,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为7.33%~156.47%,平均变异系数为48.05%,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4.56%;可将71份供试样聚类为三大类群(A、B、C):其中A类群包括21份资源,其主要特点为氨基酸和水浸出物高,B类群包括19份资源,其主要特点为茶多酚和氨基酸高,C类群包括31份资源,主要表现为茶多酚、水浸出物和EGCG含量高。

目前,全市有42家茶叶企业从事古茶树茶产品开发,主要产品有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和红茶三大类,2015年总产量432吨,产值2亿元。

(4)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一是主产区优势区域发展明显。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丘陵茶园、中低山、高山茶园等梯级分布的茶园结构为特征带状优势产区。全市茶园面积上万亩规模的乡(镇)有25个,茶园总面积53.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6.3%,最大的是拥有8.34万亩茶园的昌宁县温泉镇,其次是昌宁县田园镇4.71万亩、腾冲县蒲川乡3.24万亩;3000亩以上的专业村57个,茶园总面积28.87万亩,占全市的46.6%,最大的是昌宁县温泉镇联席村1.12万亩。二是主导产品初步形成,形成了以“昌宁红”“高黎贡山”“凤溪玉叶”“康路春”“尼诺”“万兴”和“摩山”等品牌为代表的名优茶,以“极边”乌龙茶,以珍稀白茶为代表的特种茶,以为茶饮料企业供应原料CTC红茶的原料茶生产,以及为花茶生产企业供应烘青茶坯的原料茶生产的多茶类生产格局。通过大力发展重点产茶乡、建设茶叶专业村、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促进茶叶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5)形成了以昌宁和腾冲为龙头的两极带动新格局(图5)。

图5 五县市区茶园面积比重

3.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1)产能快速扩张,市场拓展和品牌问题。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象仍然存在,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茶叶目标市场国内比重偏大,而国际市场开拓不足。

(2)产业技术队伍薄弱,科技支撑有待加强,深加工尚待开发,茶叶高附加值潜力有待挖掘。

(3)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4)茶叶卫生安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茶厂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陈旧,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产品质量追溯保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5)产业投入不足,茶叶产业融资机制不活,投融资渠道单一,尤其是茶叶种植主要靠政府扶持,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6)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环节上,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发展目标及措施

“十三五”期间,保山市将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大力提升茶产品加工业水平,打造品牌,把保山建设成滇西面向南亚重要的茶产品生产、加工和配送的中心。“十三五”末,全市茶园面积将达到65万亩,产量5.5万吨,茶叶产值50亿元,茶农茶叶收入20亿元,茶叶产业助推保山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产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1.实施茶叶标准园创建工程,推进茶叶高产优质化进程

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加快茶叶标准园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强茶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创建30万亩茶叶标准园。

2.实施茶叶产业优化工程,着力调整茶类结构

“十三五”期间,全市茶叶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巩固绿茶、做大红茶、做强普洱茶、稳步发展特种茶”,形成普洱茶、滇红茶和名优绿茶协调发展的格局,努力促优质原料各得其所,实现市场价值。

3.实施茶叶良种化工程,加快茶叶种植规模化、区域化、良种化发展步伐

“十三五”期间,保山市茶园发展主要是在相对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逐步进行改种换植。主推品种是“云抗十号”“香归银毫”“清水3号”“软枝乌龙茶”及“佛香”系列。

4.实施茶叶加工技改工程,促进茶叶加工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是对茶叶初制所进行整合改造。全市“十三五”要整合茶叶初制所200个,整合后的茶叶初制所,每个加工能力不低于100吨;二是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至2020年,全市扶持发展20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不低于2000吨;三是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和竞争力。

5.实施质量推进与标准化工程,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生产

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通过茶厂优化改造,力争实现全市“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建设一批市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厂清洁化生产设备和设施技术改造,制定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QS认证、ISO9000、ISO14000、HAC⁃CP、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相关认证。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

6.实施名牌创建工程,叫响“保山茶”

一是引导社会资金、技术及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鼓励企业在国家、省、市媒体和各种商业广告上宣传产品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

7.实施茶叶科技创新与人才工程,提升茶产品技术含量

一是加强茶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二是支持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构建茶叶产业创业团队。

8.实施茶叶龙头企业创建工程,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通过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及管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股份制茶叶企业,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扶持“普洱茶”和“高黎 贡山”“清凉山”“尼 诺”“树根地”“龙眉 ”“万兴”“摩山”等重点品牌生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做大企业、做精品牌、做深加工、做广市场、做强产业的目标。

9.实施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加快产区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鲜叶市场和干茶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茶叶流通体系。建设产地市场,集中展示、批发、销售保山优质名茶,提高茶叶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建成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市场一个。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队伍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窗口,规划期内培养建设保山茶叶大中城市营销窗口100个,其中示范性营销窗口30个以上。积极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博览会、订货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10.实施茶叶产业组织化提升工程和保山茶文化宣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茶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发展

一是增强茶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十三五”重点培育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10家;二是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规范、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规范化茶叶专业合作社100家;三是充分挖掘保山茶文化内涵,积极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叶诗会、茶叶采风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努力实现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保山市保山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