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綦江区辣椒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8-01-03王冬梅周华银何思君王裕翠官开江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辣椒调研

王冬梅 周华银 何思君 王裕翠 官开江

摘 要 重庆市綦江区辣椒产业发展近20年,在种植品种、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在种植规模、组织化程度、品牌打造等方面进步较为缓慢。基于此,通过调研活动,进行产业现状分析,提出问题,深入探讨,做出产业发展建议,助推产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 辣椒;产业;调研;綦江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7.064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辣椒产业作为綦江区五大重点特色产业链之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内容,多年来持续受到上级部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是綦江区辣椒产业浓墨重彩的一年,在种植面积、种植技术、集中规模化程度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成本上升、劳动力资源短缺、基層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特对綦江区辣椒产业化发展做出相关调研活动,期望能通过此项调研,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助推辣椒产业发展。

1 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綦江区从1999年开始种植辣椒,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峰值,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区种植近6 667 hm2。2018年,全区辣椒种植面积约4 667 hm2,标准化示范片817 hm2,主要分布在东溪、三角、丁山、郭扶和隆盛等10个街镇。历经近20年的发展,綦江区辣椒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种植模式等已发生巨大变化:主栽品种从以前单一的朝天椒普通品种(如朝天148)升级到现在的杂一代品种,包括艳椒425、湘辣77号、国脆等多元化的品种系列;已基本形成地膜覆盖、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融合一体的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由传统的单家独户发展到现在的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辣椒品质更优,效益更好。

2 辣椒产业数据分析

2.1 主栽品种净作效益分析

按照基地面积2 hm2及以上的一般管理情况来计算,湘辣7号每667 m2产量1500kg,采摘成本0.8元/kg,售价2.4元/kg(红椒);艳椒425每667 m2产量1 500 kg,采摘成本1.6元/kg,售价3.4元/kg;国脆每667 m2产量

2 000 kg,采摘成本0.4元/kg,售价2.0元/kg。每一项成本根据不同基地、不同管理水平等,都有差距,本调查仅从本地区平均水平进行核算,见表1。

表1反映出,三种类型辣椒在物化成本上差异不大,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采摘上。艳椒425属于朝天单生、个小型辣椒,非常耗工,在采摘后期,部分基地由于请不到人直接放弃采收,所以,大户中极少选择这个品种。但对于散户,省去租地费、不算采摘费,667 m2产效益可达到约4 000元。据调查,选择该品种的生产者95%为散户,占种子总量的45.5%。在市场、人工等资源要素的影响下,生产者在逐步倾向于兼用型的湘辣77号品种,种子占比38.3%,因为鲜椒走势不好可干制、酱制加工;菜椒类在人工、效益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往年从未主导发展,2018年属于异军突起,占比16.2%,现期有部分已上市,表现良好。兼用型及菜椒96%都是由种植大户发展。

2.2 2018年辣椒产业落实情况

2018年全区计划种植任务4667 hm2,示范片面积

1 333 hm2,根据街镇意愿,实际发种量1 000 hm2,发种后,区农服中心针对示范片情况进行两次摸底调查,从计划到播种到移栽,落实面积逐步减少,尤其是大户种植面积及比例,从播种到真正移栽,面积锐减至一半。2 hm2、6.7 hm2以上业主分别为41户、10户。总体以散户为主,5分地左右小单元生产,总面积占全部面积的60.7%。规模、集中程度较往年有突破,但与期望有一定差距。

2.3 2011—2017年政府扶持情况

查阅区农服中心中央蔬菜、特色效益、切块等存档的项目资料,总结见表2。

由表2可知,2011—2017年,政府重要扶持环节为采购种子,共计463.2万元,占总补助金额的40%;基地建设、产业链延伸均由立项方式扶持,共计695万元,占比60%。据存档资料,共计辣椒产业扶持项目27个,其中基地建设18个,共计395万元,包括郭扶、东溪、隆盛等基地基础设施;产业链扶持8个计300万元,包括建加工厂、筛选场;品牌建设1个。除表2所示,2011—2013年、2015年、2016年均开办辣椒节,支持力度不详。

3 辣椒产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

3.1 人力成本逐年攀升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地理条件限制。綦江区山地占全区总面积67.6%,丘陵占32.4%,难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如土地的翻耕、开厢、覆膜等都有小型器械可以实现操作,但对于小块地难以适用,同面积人力使用较多。2)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伴随城镇化进程,产业基地在家劳动力(65岁以下)占本地人口10%~20%,且多为50~65岁,辣椒属于劳动力需求高密集产业,请工难,生产成本高。如东溪草坪村平时请工60~70元/天,农忙季节,请工高至130元/天。人力成本的攀升促使綦江区辣椒在价格上处于市场中的劣势。

3.2 农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差

1)市场难以把控。2008年高峰期时,出现卖难、价格低迷,严重挫伤了綦江区辣椒发展的积极性,时至今日,很多生产者依然心有余悸。2018年实行兜底收购,但如何督促联合社对产品包干收尽、如何保障联合社的利益,在大市场面前能够屹立不倒,还需要时间来探索、研究。2)自然风险应对艰难。除少数基地外,大部分基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粗犷种植环境中,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蓄水池、田间便道、排灌系统等,旱涝不保收。甚至规模辣椒产业基地,长期稍有雨水即公路不通,即使种出高产量的辣椒,也只能烂在土里,如三角中坝辣椒基地、永新三溪辣椒基地等。

3.3 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贵州辣椒、涪陵榨菜种植能够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一个稳定的需求方——老干妈、涪陵榨菜两个加工企业,这对种植业应对市场风险极为有利。綦江区现有辣椒加工企业7家,其中2家停业,4家规模小、资金少、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年需鲜椒量达千吨级企业只有1家。总计全年需鲜椒量不足3000t,而且90%以上辣椒原材料采购于贵州、河南、石柱、陕西等地,对本地辣椒采购极少或是没有,主要反映本地辣椒价格远高于外地辣椒。

3.4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弱化

辣椒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在2003年即发布,地膜覆盖技术也早在10年前就开始推广,但截至2017年,除少数大戶外,田间地头看到的辣椒种植大部分都还停留原始种植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农民自身知识局限、思维固化,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缺失。农技服务体系应发挥纵向传导、横向传播新技术、新品种的作用,但是现在区级、街镇农技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低、老龄化、青黄不接、身兼数职、几乎没有专业推广时间等问题突出。

3.5 产业发展行政干预过强

发展产业,应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讲究不违农时,顺应区域地理、气候、土壤等大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产业;“人和”讲究尊重生产者发展意愿,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因势利导,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下任务、考核街镇,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完成数字上的内容,但生产者内生动力不足,疲于数字上的应付,政府技术、资金、政策覆盖有限,产业没有持续的生命力,亮点不亮,产业不兴。

3.6 项目带动示范作用不明显

产业未进行科学规划,制定长短结合的目标,导致在资金配套、政策扶持上盲目,扶持力度不均、持续性较差、项目带动作用薄弱。据调查,2011—2017年綦江区扶持的辣椒基地13个,2018年仍然从事辣椒种植的基地只有6个;产业链延伸类项目8个,扶持的加工企业收购綦江区辣椒数量微乎其微,其他包装车间、筛选场地等项目,多数已闲置不用。

4 建议

4.1 一个基调,抓住加工型辣椒基地牌子不放松

相对其他蔬菜产业,綦江区辣椒产业有三大优点。1)可鲜销、可加工、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风险相对较低,产值较大宗粮食作物高。2)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东溪、丁山、郭扶等镇有一定的种植基础,生产者有相应的种植意愿。3)自上而下,綦江辣椒在全市已有一定的名气;顺势而为,打造地方优势品牌。

4.2 明确思路,科学谋划产业长远目标

1)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势头,不因外部因素的变化儿改变、动摇既定的目标。2)转变职能,优化政策,释放产业活力。改进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利用完善的扶持政策,变主导为引导产业稳步发展。3)适度规模,争取多渠道资金,把产业做实、做亮。重点实现“三级”——农委、区级各部门、上级部门资金整合、打捆,同时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争取发展一个业主,就要培育一个业主,壮大一个业主,最终成熟、稳定一个企业。4)搭建平台,拓展“綦江辣”销售市场。量身打造“綦江辣”品牌,把“綦江辣”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进行传播、推介,为辣椒的营销提供一个大的舞台。

4.3 精耕细作,实现量与质的双重飞越

1)提档基地配套设施。对于6.7 hm2及以上稳定发展的基地,必须配套相应的道路、沟渠、蓄水/粪池、管道等基础设施,跟进小块并大块等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2)畅通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从体制、制度层面发挥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责、规范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服务标准、时间等。大力开展田间现场培训会、种植技术观摩会,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标准化栽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4.4 培植企业,完成辣椒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要做大做强辣椒产业,必须加快辣椒加工企业建设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辣椒产业化进程。1)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力度,引进知名辣椒加工企业,如火锅底料加工企业、辣椒加工企业。2)培育本地有一定基础的加工企业,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与重点倾斜,重点在品牌打造、增加生产线、电子商务、产后分级、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设备等方面入手。

4.5 应对风险,保障生产者切身利益

1)抱团发展,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指导和完善现有合作社有效运转,确保联合社、合作社和生产者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与功能。2)建立和完善辣椒保险制度,构建辣椒“保护伞”,降低灾害和市场带来的损失。建议种植保险以生产者为投保单位,收益险以联合社为投保单位,财政以一定比例扶持参保。收益险在联合社与生产大户完善所有收购协议基础上生效。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产业辣椒调研
辣椒之争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我的办法我知道
卖辣椒的智慧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