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产业发展视角下的隘口村景观提质规划探究

2018-01-03石晓薇尹建强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茶产业乡村景观产业发展

石晓薇 尹建强

摘 要 近年来,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物质文明的要求不断提升,过去单一的茶产业基地已无法满足居民对茶叶发展的需求。为了使产业基地所在乡村得到可持续发展,探究恢复茶园发展与乡村面貌整合统一,产业发展、乡村景观带动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基于此,以隘口村为例,运用文献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对茶产业基地与隘口村的景观提质规划进行深入、全面地探究,提出建议的同时为湘西州类似靠产业发展的传统村寨景观提质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产业;产业发展;乡村景观;隘口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7.058

1 相关概念

1.1 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中,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景观”一词的含义同汉语中“景色”“风景”等相一致[1],即优美的景色被人观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景观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自然区域的外部特征,可分为水系景观、山林景观、草原景观、地貌景观等不同类型的景观;从人类发展的内部特征,可分为生活习俗景观、方言景观、地域文化景观;从气候、土壤等层面对景观的理解也在不断拓展。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景观是自然结合人文的交叉学科,根据与人类的亲密程度可分为自然景观、半自然半人工景观及人工景观。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背景下,不同的学科间,其景观内涵、研究内容都有所差异。

1.2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田野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和地形地貌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泛指城镇以外的地域内,如高山、大河、山林、丘地、草原等一系列远离城市环境、拥有很多优美自然风光的有机复合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地域所呈现出不同地域风貌、聚落景观、风俗文化的奇妙风景。

1.3 茶产业景观

茶产业景观是农业生产性景观的一种类型,是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新领域。目前,茶产业景观仍没有一个权威、较为准确的定义。蔡建国[2]认为,生产性景观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人工干预景观。茶产业景观特指在乡村范围内以茶叶生产为产业代表的经济作物和能够带来视觉美感的半自然景观。产业基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产业基地将种植、生产、经营、茶文化传播、科研教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系统的茶产业链,也成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核心部分。

2 项目分析

2.1 区位条件

隘口村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西北部,东与榔木村相交,西与林农村相接,南与溪马社区相连,北与保靖县葫芦镇毗邻,距吉首市区20 km。村道宽6 m,接省道1828线,交通较为便利。全年雨量充沛,空气质量良好,是湖南省茶产业中的优质茶产区。全村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寨314户1 325人,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955.9 hm2,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地。目前,隘口村种植黄金茶866.7 hm2,2015年建成1 100 m2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茶叶5 000余千克,产值达1 200万元。

2.2 自然资源条件

1)隘口村水资源丰富。马颈坳镇最大的河流——司马河贯穿全村,全年水流不断,水质较好。2)地理条件优越。全村三面环山,靠山傍水,居民居住与茶叶种植都在中间较为平坦的地势,当地人对隘口村有卧虎藏龙之说。3)植被丰富。树木多以成林,品种丰富,芳香类植物与观赏类植物众多,如马尾松、香樟、桂花、银杏、玉兰和栾树等当地植物,多搭配低矮的杜鹃、山茶等灌木及金银花等藤本植物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季季相明显,风景秀美,且不易造成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此外,村中还有几棵上百年的名木古树。4)土壤肥沃。隘口村位于北纬30°的武陵山脉腹地,身处茶树生长“黄金腰带”。土壤酸碱适中,有机质含量丰富,重金属铅、汞、镉含量低,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有关土样对应茶样的成分分析显示,茶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含量较高[3]。

2.3 历史人文资源条件

1)民族文化丰富。隘口村为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的行政村,不同民族在服装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生活习俗、民族节日文化都有所差异,使得隘口村各类民族文化丰富。多年来,隘口村三个民族取其文化之精华、和谐相处,整个村落生活氛围融洽。2)历史景点众多。隘口村有苗疆边墙、隘门关、十里沙滩、桃花源、铁索桥、白虎洞等十余处旅游景观。3)茶文化丰富。隘口村通过多年种植黄金茶产业,把民族文化,如茶与服饰、茶与宗教、茶与祭祖、茶与故事、饮茶习俗、民族茶具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发展少数民族茶文化是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4]。

2.4 存在问题

1)产业品种单一。隘口村早年间以经济农作物为主,品种多样,如柑橘、当地应季的瓜果蔬菜等,可自给自足,土地使用轮作方式,土壤肥力较好。2003年之后开始开发种植黄金茶产业,看到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隘口村放弃原有的栽种多年的农作物,所有土地大力种植茶叶,未能合理安排土地的利用价值,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轻微结块现象。2)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隘口村周边没有学校,教育、文化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及生活服务设施不齐全。例如,主要步道每200 m应设置垃圾桶,茶叶采摘区、观景台等地应设置相应的垃圾桶。3)生态旅游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种植、生产、销售、当地传统文化、旅游、科研的一体可持续发展模式,仅停留在茶叶种植、生产、销售阶段。

3 設计原则

3.1 生态优先原则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协调茶产业基地与周边村寨发展方向,遵循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实现良性生态系统循环。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整合村寨各功能分区的衔接配合,在突出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调动各分区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保留余力。

3.3 综合性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根据隘口村丰富的景观资源、良好的黄金茶生产资源和具备的乡村旅游环境,大力发展隘口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观光,将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结合。综合协调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程序与观光旅游、科研教学、文化习俗的关系,完善休闲农业产业链,让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区协同村寨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后期茶产业发展的村寨观光休闲多元化打好基础。

3.4 实事求是原则

一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挖掘隘口村潜在的其他发展资源,脚踏实地,随时调整,分期进行,抓住重点,避免重复建设。

4 总体规划与功能分区

结合隘口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民族特色,立足于隘口村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合理开发旅游项目,将隘口村茶产业与乡村景观提质带动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定为“一心二线三区”。

1)一个核心。茶产业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即茶叶生产、采摘、茶产品包装、销售、传统茶文化传播、茶文物展示、茶厂参观、科研学习一条链的发展核心。

2)两条精品旅游路线。美丽乡村观光游览路线与历史遗迹旅游发展路线。即分为两线,①隘口村本身的观光旅游,如参观乡村民居民俗、田园风光、宗教文化、建筑形式以及优美的乡村聚落风光。②历史精品旅游线路,如苗疆边墙、隘门关、十里沙滩、铁索吊桥、桃花源、隘口村交易遗址以及茶马古道等历史景点。

3)三大生态旅游分区。黄金茶园体验区、生态文化游览区、休闲民宿度假区,即把隘口村分为三大区域,每个区域服务的人群不同,让来到此地游览的人都能感受少数民族融合的乡村传统的生活氛围、民风民俗,更加了解隘口村的发展历史。

5 结语

隘口村作为茶产业基地和乡村精品旅游的有机结合体,在带来经济发展、打响名声、多次举办黄金茶品茗活动的同时,先行成为吉首市的金融产业示范村。在有产业支撑的优势下,隘口村应建立良好共生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交通路线,保护好村寨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倡导生态发展导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结合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整体规划、合理分布。以茶产业基地风光为基调,协调周围环境,丰富村寨景观,实现隘口村经济、文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吉首市周边类似村落景观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俊艳.西乡茶产业基地景观规划设计[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 蔡建国.生产性景观访谈:丰富多彩的生产性景观植物配置[EB/OL].2010-07-02[2015-03-20].

[3] 蒋洵.湖南武陵山区优质绿茶生态条件评价和茶树品种适应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4] 趙潽恋.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茶产业乡村景观产业发展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