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与弥合:虚拟现实语境下电影审美距离变革

2018-01-03毛雨清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审美虚拟现实

毛雨清

摘 要 虚拟现实作为当今蓬勃发展的艺术媒介,艺术家们对其作品的外在美感进行了各类研究。审美距离,从美学研究的心理视角——心理美学出发,旨在从人的内心中探求美而非客体对象。电影中的审美距离,即观赏者主观感知与影片之间的心理距离,受时空距离和社会距离的影响。虚拟现实电影审美距离相较传统电影缩小而更显亲近。

关键词 虚拟现实;电影美学;心理距离;审美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9-0094-02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洞穴里的人被固定住了头颅来观看背后高处投射出来的影像并信以为真[1]。与人们在电影院观看影片时的情景十分相像。虚拟现实(visual reality,下简称VR)诞生之后,这种定向观看的模式便被打破。观看模式和内容在虚拟现实里的变化影响了审美距离。布洛作为心理距离说的创始人,认为距离的远近深刻地影响着审美[2]。在传统电影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距离”。虚拟现实中的距离在沉浸的媒介特性下被减弱。这种在时空、社会和心理上的沉浸感取缔了传统电影审美中的距离感,使亲近性增强。

1 填补的时空距离

距离使得视觉和知觉解放而获得审美,而空间是人类意识到距离存在的起点。在1896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播放的时候,观众以为呼啸而来的火车是真实存在的,被吓得四处逃窜。电影具有逾越时空距离的功能,为人们带来审美。

电影内容上制作方与观众之间存在着时空距离。蒙太奇作为传统电影中的经典剪辑手法,使时空能自由地在一部影片里切换。时空的来回跳跃映射到观众内心变成了多样的情感层次,对审美价值的挖掘起到了积极作用。电影运用蒙太奇手法使时间拉长缩短,与空间结构相辅相成达到极佳的艺术效果,即假定性时空的审美。时空技巧处理不仅强化了想象的可行性,使人们获得了超越时空的视觉审美体验,而且为观赏者提供了陌生的视角,产生了审美距离。

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蒙太奇这一在传统电影中被人们广泛运用的手法被大大削减,但也并非销声匿迹。如《PEARL》采用了戈达尔氏跳切对故事进行开展。蒙太奇能否在VR中继续发扬需要一定的探索与创新。在VR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长镜头中,纪实长镜头虽然搬运了时空,但在一部影片中是恒定的。其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影片原本的内容,丢弃了假定时空的幻觉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巴赞的美学主张——电影必须表现对象的真实,严守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真实延续[3]。数字化长镜头影片将原不属于同一时空的景致拉到同一境地,利用时空上的相隔造就心理上的陌生,产生新奇感引发审美。然而其时空距离的跨越相较于蒙太奇而言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长镜头以贴近真实的电影时空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添了亲切感。

现实的空间距离表现在电影媒介与观众之间。传统电影制作者突破地理距离,将遥远的景色搬运至屏幕呈现,与观众仅剩下一个放映室的距离,激发了临场感。虚拟现实零空间距离的媒介特性弥补了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不在场,即麦奎尔的“弥合差距”。空间距离的缩减使观众能够身处并参与到VR电影中,增强了临场感与参与感,缩近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

2 弥合的社会距离

人们在不同地域进行不同社会实践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产生了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影响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差异造成心理距离亲疏。社会距离过远使得主客体之间缺少相互理解的能力,从而达不到审美上的共鸣[2]。

地域跨度导致语言不同,使社会距离横亘在影片与受众间。全球语言差异大。传统电影中,即使有了字幕,经过译者加工,难免会增添非原创者的主观意愿,导致意义偏差,从而增加了原创者和观赏者的心理距离。其次观众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字幕影响观影重心。观众如将注意力集中在字幕上,必会对画面内容造成一定的忽视。而专注于画面,又会不理解内容意义。虚拟现实电影一改传统电影利用语言与字幕传播信息的习惯,利用人类共有的感知能力——感官系统进行传播。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寄托于五感,通过画面引导,辅以声音、味道等知觉传播给大众,使传统电影内难以忽视的语言障碍消融,让观众通过感官达到一定的情感共鳴,缩减了社会距离。

不同的传播机制也会导致社会距离的远近。传统电影的传播方式是单向传播,满足了创作者个人的告知欲而轻视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在无形中拉大了社会距离。虚拟现实电影更加关注观众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观众与制作者共同创作的交互机制,实现了双向传播,满足了人们的参与欲与个性化知晓欲。观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转换成为信息主动传播者,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VR电影便缩短了社会距离,加深了亲近的心理感受。

3 愈合的心理距离

虚拟现实将形形色色的人们带到了相同的地带进行深度感知,消隐了社会距离的分界,模糊了对空间距离的察觉,愈合了心理距离的“伤缺”。而心理距离包括认知距离、情感距离和意向距离[4]。

认知距离是受众在电影内容的领悟上与创作者的分歧程度。传统电影中,电影制作者选取精粹进行拍摄制作,观众则对同一部影片依据个人经验模式和意向情节发展产生不同理解。影像创作人的艺术专业化与广大观众的需求个性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认知分歧。虚拟现实影片中,观众可自主选择情节发展,使电影走向差异性结局。这种互动性让创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方向提炼创作,受众也不用再局限接受。加上选材偏向大众化,虚拟现实电影减轻了认知矛盾,拉近了心理距离。

情感距离是受众对电影内容萌发的情绪与创作者的分歧程度。传统电影中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创作者有着明显的隔阂。传播者高高在上,与受众的情感距离较大[5]。虚拟现实电影近距离接触观众,以易于理解的影片内容靠近观众,并利用交互叙事机制使观众参与其中,拉近传受间的地位。当创作者与受众处于平等地位时,情感距离最易拉近[5]。此外,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出,电影若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期盼,便可拉近情感距离。虚拟现实中,观众可以自主选择影片剧情发展,极大地满足了认知需求,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意向距离是指受众在电影内容的行为倾向上与创作者的分歧程度。人们在观看影片时会产生行动意向,期望对电影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传统电影中非常低效,影片播放后获得的观众反应并不能影响电影本身。即使有续集,观众意向对下一部影片的导向作用甚微,且导向为全局化而非个性化。这都扩大了传统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意向距离。虚拟现实通过交互,在观看时就能让观众的意向影响发展方向,满足了观众期待影响情节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将意向距离大幅度缩短。

相较于传统电影,虚拟现实电影的审美距离在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的影响下,有着相较于传统电影缩小的趋势,营造了强烈的亲切感,给予观众更优质的审美体验。如何将亲近的审美距离更好地运用在虚拟现实电影中值得艺术家们的深度探索。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段志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6:223-227.

[2]Edward Bullough.Psychical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Art and as an Aesthetic Principle[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Vol.5(1912):87-117.

[3]蓝凡.真实论: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新论[J].艺术百家,2013(5):77-90.

[4]邵培仁.论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及其现象和成因[J].新闻爱好者,2012(13):1-5.

[5]张景云.大众传播距离论——一种心理学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59.

猜你喜欢

审美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虚拟现实LG 360 VR眼镜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